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先弟:新冠肺炎突转重症,炎症风暴或是重要原因

2020-03-01 20: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辛迪 医师报

关注医学 剖析医事 服务医师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已成为抗疫重点之一。资料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曾出现“炎症风暴”类似反应,并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我国多名专家呼吁,抗击疫情,要重视“炎症风暴”!

近日,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指导,《医师报》社主办的《阻断炎症风暴 共同战“疫”》项目启动。该项目将采访我国 30 位急诊、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分享疫情下,这些伟大医者的人文思想,防治新冠肺炎的专业体会,以及抗疫下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为广大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助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早日实现抗疫的全面胜利!

本期嘉宾:何先弟教授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地传来好消息,而这背后离不开的是“逆行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他们都有哪些感触?对于重症患者管理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为此,《医师报》特别采访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何先弟教授。

“觉得准备好了,但真正面对时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蚌埠尚没有重症病例的时候,为了打好这场“战疫”,何先弟教授就带领科室团队开始了着手准备。

鉴于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中关于重症患者诊疗的内容较少,他们便结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特点,针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了培训。

“我们觉得准备好了,但真正面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不一样。”何先弟教授谈到,隔离病房的特殊环境以及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情认识的不足,特别是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尚不完全明确,为临床上重症患者的诊疗带来了很多挑战,包括呼吸机指征的把握、插管的时机、机械通气的方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作为重症医学人,只有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点,才能更精准地应对疾病。”

在各项诊疗工作渐入正轨之后,何教授又把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上了日程。对于病情垂危的患者,如何与家属沟通?对于神志清醒、需要上呼吸机的患者,如何让他们摆脱对插管的恐惧以及减少痛苦?对于高流量吸氧的患者,出现胸闷、呼吸窘迫时该如何缓解其情绪?“给予人文关怀,调动患者积极向上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何教授表示,ICU不仅仅是提供高级生命支持的地方,对人文关怀也要格外重视。只有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团结起来,让医院内外形成一个合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作战,才能更好地战胜疾病。

何先弟教授在ICU

“炎症风暴”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突转重症的重要原因

何教授表示,根据临床上对患者的观察发现,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在10天左右时突然加重。至于新冠肺炎患者突转重症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可能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首先,新冠肺炎导致的肺部病变进一步加重可能是部分原因。

其次,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严重呼吸衰竭,也就是ARDS,而这引起的缺氧可能与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加重相关。

另外,“炎症风暴”是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当病毒等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抵抗反应,出现发热、寒颤、乏力等症状。如果机体能够抵抗住,病情就不会加重,恢复地比较好。然而,如果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就会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导致“炎症风暴”。“炎症风暴”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发生之后,免疫系统不仅会杀死病毒,还攻击身体的正常细胞,进而引起多脏器的损伤。除了肺部表现为ARDS外,还会出现心肌损伤、肾脏损伤、胃肠功能障碍、凝血机制紊乱甚至休克。因此有些患者早期发病并不十分凶险,甚至症状轻微,但后期突然会有一个加速,很快进入一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状态,变成重症、危重症患者。而单纯缺氧对这些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所以说“炎症风暴”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突转重症的机制之一。

对于“炎症风暴”的处理,最理想的自然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同时提高抗炎因子水平,使机体内恢复平衡,然而实际上这很难做到。何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也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包括抗白介素6受体抗体、血浆置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遗憾的是,虽然早期脓毒症动物实验中,这些手段显示有效,但在人体中总体上并没有降低死亡率。不过在探索性临床研究中,也有药物崭露头角,比如多靶点抗炎症风暴的乌司他丁。之前有文章显示,乌司他丁对于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具有血管保护作用,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其对重症肺炎患者有保护作用。

“我们以前在临床中对于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的作用也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具有保护脏器功能、凝血机制、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何教授介绍,根据以往的临床体会及相关文献报道,他们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也探索性地使用了乌司他丁,比如循环不稳定、凝血机制异常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乌司他丁。

早期识别危重症高危患者,将干预的窗口前移

新冠肺炎患者一旦发展到重症、危重症阶段,预后往往比较差。近日《柳叶刀·呼吸病学》上一项对52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临床病程及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显示,61.5%(32例)的患者在28天内死亡。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危重症高危患者、将干预的窗口前移,对于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至关重要。

对此,何教授团队在临床上也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他们尝试将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SI),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患者合并症等纳入到患者的风险评估指标中,从而及早识别潜在可能转为危重症的高危患者或者重症早期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分层管理。为此,何教授团队还申请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希望建立新冠肺炎的风险分层模型,目前正在审批中。

“努力到无能无力,努力到感动自己”

“最初面对疫情时,大家还是有点紧张的,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上。”何教授坦言。然而,到了真正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退缩。紧张、畏惧、担心……都被抛在了脑后,无暇顾及。

一天24小时,不分白昼,医务人员和护理团队坚守在患者的床边。高流量吸氧、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患者的需求可能随时变化,而医护人员要做的就是不间断的监测、及时的判断以及果断的救治。对于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给予CRRT;对于严重ARDS患者,则要尽快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

“我们ICU有4例患者上了ECMO。”在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不仅要求有好的技术,还要把握好适应证,同时还要看医护人员之间是否配合默契、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否衔接好,真的是全方位的考验。

“对于一些平时就难以开展或比较吃力的技术,我们也没有因为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而放弃,而是做得更好。”何教授说道,“我的团队努力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据2月24日晚,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介绍,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确诊病例,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而且已有数人以身殉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我们的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风而行,奋战在第一线,他们是抗疫战斗中的勇士,更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

我们坚信,疫情的阴霾终将散去,春暖花开之时终将到来!

何先弟教授团队合影

编辑:秦苗

审核:熊文爽

原标题:《阻断炎症风暴 共同战“疫”⑥|何先弟:新冠肺炎突转重症,炎症风暴或是重要原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