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好书|胡涂推荐《摄影师之眼》
【刊前语】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似乎还远远没有尽头。喧嚣暂歇,个人时间在疫情面前仿佛“被拉长”,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也许是更具体琐碎的规划,也有可能是更具哲学意味的——人类如何看待自身,人与自然如何平衡发展……我们试图从影像中——从影像的历史中,从影像的细节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并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影像从业人员、爱好者们为我们解读触动他们的那一本摄影书籍——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境况下被打动、受到启发。
胡涂(艺术摄影师,居住宁波)
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的《摄影师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译者唐凌洁。多年来,这本书一直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谈起,知道的人也不多,但这是一本被长期低估的书籍,原因无它,因为它首版刊印于1966年,距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2007年,这本书又在西方再版,说明其价值并未消退。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在纽约巴德学院教授摄影时,曾经把《摄影师之眼》作为教材使用,后来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写就《照片的本质》。
2012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译者唐凌洁。本书内页。“摄影师对其工作的最初认识是:摄影涉及现实......但他同时认识到,无论呈现在图像中的事物是何等令人信服、毋庸置疑,它都不是事实本身。”——本书正文
这本书虽然今天看来稍显古老,但是约翰·萨考斯基的经验之谈作为摄影基础知识并未落伍,甚至可以这么说,作为新手的入门教材,国内还没有可以替代的书籍。
长期以来,国内一直缺乏真正的摄影美学入门教材,几乎所有的摄影入门书籍都是技术性的,比如如何使用相机,如何构图,如何运用光线等等,但从未有人从视觉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这导致绝大部分摄影爱好者在入门时并未真正领略照片的本质特性。约翰·萨考斯基作为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主任于1962年接棒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直至1991年荣退,时间跨度30年。在他任上,他把摄影从艺术的二流地位抬升到了跟绘画同等地位,期间他还提携了一大批美国摄影师成为国际明星,比如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斯蒂芬·肖尔,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等等,因此被誉为美国摄影界的“监护人”。
作为策展人,他策划了很多重要的摄影展,比如《新纪实》,《镜与窗》,《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指引》等等。1964年策划的《摄影师之眼》是他任MoMA摄影部主任之后一次非常重要的摄影展,这个摄影展展示了约翰·萨考斯基独特的眼光和他对摄影深刻的理解,入选摄影师不仅有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安德烈·科特兹(Andre Kertesz),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等前辈和成名人物,更有大批60年代初还默默无闻的新人(后来他们都一举成名),甚至还有19世纪的佚名摄影师。约翰·萨考斯基的选片范围如他在书中开头所言:“此书旨在论证:对摄影形式的学习,必须将媒介的‘艺术’传统与‘实用’传统,理解为一条独立历史脉络中两个紧密相互依存的部分。”也就是说,约翰·萨考斯基并未将照片严格区分为艺术摄影和实用摄影,而是依据他自己的眼光,把具有表现性和阐述意义的照片都选择进来了。从这个角度说,约翰·萨考斯基拓展了摄影中艺术的范畴,而它为这个展览所总结的文字成为现代主义摄影的第一篇经典。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虽然后现代艺术开始登上艺术的舞台,但是现代主义思潮还处于巅峰期,形式分析是那个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批评方式。约翰·萨考斯基通过“物本身”(The Thing Itself),“细节”(The Detail),“边框”(The Frame),“时间”(Time)和“有利位置”(Vantage Point)五个方面对摄影的形式语言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虽然今天已经不再成为当代摄影的批评方式,但作为摄影入门知识依然有效。斯蒂芬·肖尔还把“边框”、“时间”和“平面”、“聚焦”一起作为视觉语法的核心要素进行强调。约翰·萨考斯基的遗产今天已成为学习摄影非常重要的知识,它对于理解照片必将长久地带来影响。
本书内页。本书内页。本书内页。本书内页。本书内页。关于“细节”的阐述本书内页。本书内页。本书内页。本书内页。关于“边框”的阐述与探讨“摄影师展示的画面不是出于构思而是出于选择,因而他的对象不可能是完全单独或是独立存在的。底片的边界划分出它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但被摄对象却并非如此,它向四面延伸开去。如果摄影师的边框围住了两个人,将他们从所处的人群中孤立出来,照片便在两个人之间创造出一种过去并不存在的关系。”——本书内文
“无论时间长短,所有的照片都经过了曝光,每一张都描述着一段截然不同的时间。但这段时间永远是在当下。在已有的各种图像形式中,唯有照片只记录当时被制作时的那段时间。摄影只在当下的存在中暗指过去和未来,通过残存的遗迹追溯过去,通过可见的预兆展现未来。”——本书正文
当然这本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展览的照片全部是黑白的,因此约翰·萨考斯基在那个时代并未对色彩进行分析,也未对照片如何起作用进行阐释,而且多数照片属于快照风格。所幸,其它不足部分,斯蒂芬·肖尔在《照片的本质》一书中进行了完善。
[美] 斯蒂芬·肖尔 / 江融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2012【长期征稿】
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
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
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
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
4,本书相关图片。
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