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师|卢世汉/吴平关:两代摄影师,一部国企兴衰史
施瀚涛(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火星街100号”是原兰州第一毛纺织厂的地址。该厂的两位职工卢世汉和吴平关在工厂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相继承担了宣传和资料图片的拍摄工作。卢是粗纺分厂的图案设计师,兼任厂里的摄影工作。他拍摄的照片主要覆盖了1960年代到文革结束的这一时间段。吴是厂工会的宣传干事,摄影是他的分内之事,但也早已超越了工作本身。从国有企业辉煌的1980年代,一直到世纪之交的职工下岗、企业破产,乃至设备、厂区和住宅区的最终拆空,他有意识地为这一段起起伏伏的历史留下了自己独到的观察。在过去数年时间里,吴平关逐渐收集、整理出这批珍贵的照片,另加一小部分其他的历史图像和资料,编辑成以“火星街100号”为名的摄影专题。该专题包含两位摄影家的600多张照片,分别归于“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两大部分,2018年还印刷了同名画册。
挡车工的围裙。兰州第一毛纺织厂诞生于抗战期间大后方工业建设的契机,并由当时的中国银行投资初创。1949年收归国有后经历了历次运动、改革和发展,到1980年代中期该厂员工最多时曾超过7000人,被视为“兰州的面孔”。但从1997年起出现工人下岗,短短数年间宣告破产并最终夷为平地。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数十年的命运,相信很多读者并不陌生,甚至就曾亲历或见证,在此不作赘述。而这个专题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单个个案所留存的最完整且系统的视觉文献项目。它不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一个工厂“激情澎湃和没落无奈”的岁月,去回望国有企业的兴衰历程,感慨历史的沧桑;而且因为照片这一媒介的特性,它让我们对于历史的考察得以丰富和延伸,并激发我们对于现实的思考。
纺纱车间的走锭机,1960年左右(作者不详)原毛车间请贫下中农诉苦,1966年左右(卢世汉摄)班前学习讲用会,五车间,1967年(卢世汉摄)毛主席像落成后厂宣传队跳忠字舞,1968年9月左右(卢世汉摄)在厂门口庆国庆的游行队伍(所举毛主席像是厂里开发的毛毯主席像),1969年10月1日(卢世汉摄)拉练途中练习匍匐前景,1971年2月兰州榆中县境内(卢世汉摄)悼念毛泽东逝世,1976年9月(卢世汉摄)照片本身不能写史,它是因为书写现实并参与现实的构建而在未来成为历史的佐证。比如1960年代“抓革命”、“促生产”或者“去拉练”等系列的照片,领袖的形象和语录总是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位置,场景中人物的姿态、表情和手中的道具都恰到好处。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照片,总会觉得恍若隔世,像在看一段历史演义,而且对于图像中那套视觉语法也心知肚明。但我们容易忽视的是,这些照片的拍摄本身不是为了留给后来人去观看的,它们是为当时的读者所构建出来的叙事,是现实的一部分。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历史正是当时他们的现实,如果历史仅仅被作为存在于另一个时代的对象去观看,我们就割断了历史和现实,也割断了照片中的他们和照片外的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识破这些照片的视觉戏法而说这些照片是“假”的,但那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敢承认照片中的那种虚假的感觉其实是一种真实。如果我们认识到荒诞本身不在于这张照片,而在于事实上那时的我们将虚假当作了真实,那么这张照片就比任何语言都更为真实,我们也由此理解了画面中人物那种溢于言表的真诚。
下班,1987年7月(吴平关摄)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摄影师@吴平关 微博兰州一毛厂厂区拆除,2005年5月(吴平关摄)
照片在帮助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也在帮助我们识破历史,它将他们和我们、虚假与真实、历史和现实都无情地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一种历史的荒诞。而且这种荒诞不仅仅存在于某段特定的历史之中,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到,一张照片包涵了多重的时间维度,照片不仅指向画面中那个“已经过去”的时刻,同时还含有“未来”的维度。比如在一张1960年代的照片中,一群女工在领袖的头像和标语下学习文件或展开生产活动。这张照片显然在讲述一个已经过去的时刻;但同时,那又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即将过去的瞬间。因为我们会去追问,这张照片拍摄完成之后,这群女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前途是怎样的命运。在这600多张跨越50年的照片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继续追问,那张1971年“拉练”的照片里受访的农民,他们是否正是1990年代走进兰州城里参与清拆机器和厂房的农民工?1960年代照片中围坐学习的女工是否正是1980年代参加“接线头”比赛的青年女工的母亲?而她们是否又都是1990年代的照片中面临下岗和拆迁的人群?
精纺纺分厂四车间精梳机,1987年8月(吴平关摄)粗纺分厂三车间毛毯锁边比赛,1988年5月(吴平关摄)粗纺产品销售门市部,1989年5月(吴平关摄)产品出口装车,1989年9月(吴平关摄)职工在北京隆福大厦充当人体模特宣传厂里的产品,1991年1月12日(吴平关摄)为咱的劳模化妆,1994年1月19日(吴平关摄)观看照片是一个生产意义和建立连接的过程。我们追问照片中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最终指向的是对于当下现实的理解,并试图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今天走到了这里。照片将过去和现在,以及照片内外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对照片里那些具体的人物和现实产生深刻的理解、共情和认同。他们即是我们,观者由此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个人的历史主体意识也由此得以被激发。
找工资条的退休职工,1995年4月10日(吴平关摄)粗纺分厂二车间织呢机操作比赛,1996年4月(吴平关摄)破产后的四车间更衣柜,2001年9月25日(吴平关摄)在厂门口戏言“守陵”的值班职工,2002年11月15日(吴平关摄)粗纺分厂一车间梳毛机锡林运出厂房,2002年4月26日(吴平关摄)精纺分厂办公楼拆除中,2002年11月15日(吴平关摄)家属住宅一栋楼拆除,2008年9月13日(吴平关摄)当然,无论历史如何荒诞,它的步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追问而改变。今天原来厂区的地块上已经矗立起了一个大型的住宅小区。如果去网络地图上搜索“火星街100号”这个地址,结果中包含了超市、银行、火锅店、房产公司等各种类型十多个单位。当然,不会再有“兰州第一毛纺织厂”。这不由地让人再次想到马克思的那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不知道今天的摄影师将如何在卢世汉和吴平关之后继续用照片参与进当下的实践,以给未来的历史一个交代。
已被开发商建成住宅区的原厂大门口,2010.7(吴平关摄)-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