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金一线战疫观察|亲历新加坡的“佛系抗疫”

吴慧敏
2020-02-25 20:37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写在前面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成为一次特殊的经历。从重灾下的湖北小城到坦然中的江南古镇,从严阵以待的深圳到静待花开的扬州,从寒冷的东北边陲到温暖的南洋狮城,留守在家的中金研究员们汇总所见所闻所感,积极展望新机遇。京东、顺丰、抖音这些名字不断被提及,买车、自动化、进城、健身等新的需求蓄势待发。透视疫情生活,努力“危”中寻“机”,中金研究带您共同走进一线战“疫”观察。

新加坡,地球上的小红点,面积大约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万左右,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以上,美丽的花园城市、富有的南洋狮城是留给国人的普遍印象。然而,在这次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奋战中,新加坡居然以“佛系抗疫”妥妥地刷了一波存在感。特别对于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人而言,拿起手机是紧张焦虑,放下手机是云淡风轻,这种反差和冲击时常让我感到恍惚,也促使我思考更多,才能平复不安的心绪。

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

“佛系抗疫”的由来

 新加坡真的是“佛系抗疫”吗?

 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佛系”

“佛系抗疫”的战果如何?

 展望未来

以下为全部文章内容,欢迎阅读收藏。

01.“佛系抗疫”的由来

新加坡是华人居多、多民族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华人占比70%以上),春节也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庙会、花灯、年货市场、“捞鱼生”等庆祝活动非常热闹。当然,吸引了不少武汉游客、群体聚会较多也为此次“疫情”在本地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加坡每年“春到河畔”的花灯展一景;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说到疫情,新加坡1月23日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是来自武汉的游客,虽然随后政府每天持续有报道,但整个社会一片祥和,大家还都沉浸在春节的假日氛围里。

事情在2月4日开始出现转折,当天新增病例突然跃升至6例,并首次出现本土传染案例,气氛慢慢紧张起来。

2月6日,作为春节活动的“大伯公元宵聚会”在自媒体上炸开了锅。“前有武汉百步亭,后有新加坡万人大伯公”成为一众网民争相恐后转载的消息,甚至发起了请愿书,希望政府考虑取消聚会活动。

2月6日的联合晚报上刊登的“万民宴”宣传单;图片来源:联合晚报

2月7日,考虑到本地出现不明传染源,新加坡政府将疾病爆发应对系统(DORSCON)从黄色提高到橙色,这一突然提升将本地的紧张氛围推向了高潮,超市也出现了“恐慌式”的抢购。

接下来的两天里,为了充分向国人传递信心,李显龙总理和各政府部门发表多个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的讲话,主要内容是,“如果新型冠状病毒病例不断增加,且致命率仍然跟流行感冒一样低的话,政府可能重新考虑目前采取的策略,不再追踪所有跟患者接触的人。同时,会鼓励那些症状轻微的患者去看家庭医生和在家休养,而不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这样医院和医护人员就能把焦点放在年长和年幼的病人,以及那些情况较复杂的患者”[1]。

此话一出,再加上一直相对宽松的“口罩政策”(健康人不需要带口罩,生病的人才要带),以及不停工、不停课的做法,一时间“新加坡放弃了!”、“新加坡就要成为下一个武汉”、“小国有太多的无奈”之类的帖子遍布国内朋友圈,“佛系抗疫”也由此得名。

新加坡政府每家发放4个口罩,上面清楚地写明: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生病的人才要戴;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收集

02.新加坡真的是“佛系抗疫”吗?

其实并不是。回顾政府的种种做法,相比于“佛系抗疫”,“坦然沟通”、“似松实紧”、“专业系统”的形容可能显得更为贴切。

“坦然沟通”,这一点在媒体报道上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李显龙总理坦率地说,“新加坡的疫情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增加,要做好心理准备”。但也更强调:“恐惧比病毒更具杀伤力,大家应保持平常心,无须惊慌”。

比如卫生部长在记者会上直言,“新冠病毒下,多数人会痊愈,有些人病情会比较危重,小部分的人会因此病逝,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

再比如教育部长坦言关于停学的考虑,应对当前的疫情,没必要关闭学校,一方面学校有彻底、严格的清洁机制,学生在校园里也相对容易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停课,对家长和整个社会也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这种沟通的方式和效果,对于我们股票分析师而言,就像一家治理优良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遇到困难时跟市场做的“坦然沟通”,它可能会让一部分人紧张,但更会让密切跟踪的分析师和投资者们心里踏实很多。

李显龙总理坐在镜头面发表关于疫情的讲话;图片来源: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

对于“似松实紧”,在防控病情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新加坡是什么时候注意到“新冠病毒”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1月27日中国宣布延长春节假期之后?

都不对,答案是1月3日。新加坡自1月3日起,所有武汉飞往新加坡的旅客,都必须在抵达樟宜机场时接受体温检测。随后不断升级,直至2月1日,过去14天曾经去过中国大陆的旅客(包括非中国籍旅客),将不能入境新加坡或在新加坡过境,及时控制了输入端的风险,将“密切关注、及早防范”落到实处。

新加坡卫生部1月2日宣布对所有武汉入境旅客进行体温检查;图片来源: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2.针对潜在的“病毒携带者”——严阵以待、广泛隔离。这点在媒体报道上也能看到很多具体措施,我举两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是从北京来玩的同学发烧去医院,刚说明背景就被护士带到独立房间,等到再打开门时,见到的已经是“宇宙服”上身的工作人员了,这个也是发生在“武汉封城”之前的故事。

另一个是从中国回来的学生,只是扁桃体发炎没有其他症状,但由于是浙江回来的,作为重点疑似观察对象,直接被送去国家传染病中心进行隔离(据说新加坡的健康检查单上湖北、浙江都是单独列示的)。全面彻底的身体检查,确认没事儿之后,3-4天放行回家自我隔离。

隔离中心的病房,左图是两层隔离门的病房,右图是隔离病房内部,疑似病人单人间,确诊病人双人间;图片来源:随笔南洋:慢走常来《隔离记:新加坡传染病中心亲历》、中金公司研究部

3.有类似症状,自己担心,可以怎样做?也是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发烧咳嗽去家庭诊所,鉴于症状较轻,家庭医生征询卫生部意见后,建议先居家隔离。然而隔离结束后,病情并未缓解,朋友自己很担心,就主动跑到国家传染病中心申请进行疑似检测。登记注册、拍胸片、测心电图、核酸检测,3个小时之后,医生团队综合评估风险较低,再度释放回家自我隔离。整个过程非常有序,无论是注册排队还是等待检查,人与人都间隔1米以上。我想,开放这样的快速检查通道,不仅让患者自己更安心,也有利于社会整体排除更多的风险隐患。

左图:国家传染病中心进门等待登记,大概8-9个人排队,间隔1米,非常有序;右图:进入里面的等候检测室,有专门护士和医生带领各项检测,每个人的小课桌也是间隔1米,大概3小时全部完成,时间长的还给发点吃的;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搜集

4.从中国回来,什么症状都没有,会怎样?当然是自我隔离!人力部早前发通知要求14天的强制隔离假,期间只允许简单出门活动,政府会随时以视频电话或者短信回复的方式进行抽查。一旦发现不严格执行者,会取消个人的工作准证,遣送回国;对于不执行隔离假的公司,取消其雇佣外国人士的名额。伴随疫情发展,后来又升级为更为严厉的居家通告的做法(后面详述)。

国家人力部(MoM)不定时地给居家隔离人员发的位置确认信息;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搜集

所谓“专业系统”指的不仅是新加坡具备专业的疾病爆发应对系统,也包括从每个政策细微之处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新加坡现有的防疫预案是SARS之后2005年由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曾经在2009年H1N1流感疫情中启用过,目前是2014年的最新版本。这个预案从防控管理机构设置到跨部门政府协调、从出入境控制到公众交流、从应急物资采购到隔离探访等管理细节,甚至是尸体处置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指导性安排。

随着2月7日升级为橙色警戒之后,新加坡对企业/办公楼、学校/医院、活动场所的防控也相应升级,包括要求企业员工每天测量体温至少两次;企业可以采取居家办公或者安排两组非接触员工AB分组运作;暂停所有校际和校外活动,错开学生休息时间;建议活动主办单位取消或延后非必要的大型活动等。

2月7日以后,CBD写字楼下开始每天进出检测体温;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搜集

此外,在一些具体措施的执行上,专业和系统性也有所体现。比如引发争议的“口罩”政策,虽然政府不鼓励所有人戴口罩,但也在宣传教育生病的人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对于出租车司机和家庭医生,优先发放口罩;再比如“居家通告”隔离,一边反复强调违规后的法律严惩,另一边也为隔离者提供相应的资金补贴和居家支持,以促进更多潜在病患来主动申请隔离。

系统性的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口罩和居家隔离为例);图片来源: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总之,我的感觉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合理地协调和配置资源,让生病的人得到救治,减少对健康人正常生活的影响,这是新加坡政府所坚持和践行的理念。所谓的“佛系”,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坦然和淡定。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新加坡就万无一失,新冠病毒的潜伏期长、传染性高,在全球快速蔓延的趋势加上新加坡开放的地位,这些都可能给新加坡疫情未来的演变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

03.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佛系”

新加坡本地人和政府之间长期建立的高度信任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在提升橙色警戒的当天,超市也出现了“恐慌式”的抢购,但随着政府和总理的相关讲话之后,很快恢复平静。超市不再排长队、货品供应齐全,商铺、餐馆都正常营业,地铁、公交也照样运营,马路上十个人中大概有三个人戴口罩,每个人的脸上看不到恐慌、看不到焦虑,看到的更多是日常生活和秩序井然。

我家楼下地铁站和商场里进进出出的人群;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但是,不恐慌并不代表不重视。新加坡本地的朋友也非常关注新冠疫情的发展,开始选择在家办公或错峰上班,取消各种商务聚餐和朋友聚会,尽量缩减外出就餐和采购的时间,加强家里卫生清洁和消毒处理,做好各种防范工作。

这些从餐馆的上座率上也有体现。本地人平时在外就餐普遍较多,每个组屋附近都有食阁(类似于国内的大食代),商场里面到处是小餐馆。这两天下楼溜达,看到食阁和餐馆虽然照常营业,但相比于正常情况,目测还是有30%左右的减少,估计疫情对本地餐饮业打击不小。

当然,与国内一样,疫情之下网上采购和配送业务的需求实现暴增,Redmart(网上超市)表示近期订单增长了3倍,其中,食品类必选消费品增加10倍,家庭卫生清洁用品增加了6倍。Grab和Deliveroo(配送服务)也表示最近几周食品的订单平均增长了20%[2]。

左图:食阁在晚上7点一般都找不到位置,现在虽然人也不少,但还是有一些空位置;右图:平时排长队的牛肉面,晚上7点差不多都在200号,现在也只有130多号;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redmart 网站页面,超过40新元(200元人民币)免费送;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交通出行上的表现也一样。地铁、公交虽正常运营,但人数也比平时有所减少。更难过的可能还是出租车,现在感觉空车排队的明显多了。有客户晚上10点下班,发现CBD楼下居然有15辆出租车在排队,平时这个时候基本上是要靠叫车的,行业惨淡可见一斑。相应地,替代公共交通工具,本地的租车行和共享电动车业务需求有所增加,近几周同比增长10%左右。

相比于新加坡本地人,当地的中国人接触国内的信息更多,普遍表现得更为紧张,大力呼吁在家办公、减少出门、戴口罩、不聚会,做好充足的自我保护。我也不例外,不仅每天的活动范围只在小区之内,也严格限制父母去超市和菜市场的次数,还要求他们必须戴上口罩,进门酒精消毒洗手。当然,与门外的云淡风轻相比,我也经常被父母反教训为过于焦虑。

还有一个明显感觉就是游客大幅减少了。每年春节我都要接待7、8家国内来玩的同学和朋友,今年只在春节前接待了2家。走在鱼尾狮公园、克拉克码头等旅游景点,能够看到虽然还是人来人往,但与往日的熙熙攘攘相比,还是冷清了许多。

左图:鱼尾狮公园少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右图:克拉克码头的游船人数也不多;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不过,我也没闲着,排队抢口罩、到处找防护服、护目镜,用各种方法送回国内,也成了这段时间的义务工作。各家中资企业、国内高校校友会真是各显神通,想尽一切办法收集物资支援国内。除了人工往回带,小批量主要靠的是顺丰,不仅快速增设了收单站,也改成特殊时期只接受口罩邮寄的支持政策,非常给力。不过特殊时期下,时间延长了很多,我的口罩2月7日寄出的,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

左图:排口罩的长队,也有配额,有的只能每人买10片;右图:抢到的各种外科口罩,每盒(含50个外科口罩)售价20新币(折合人民币100元);图片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04.“佛系抗疫”的战果如何?

截至2月23日,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达到89例,也算是中国境外确诊病例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但从近几日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上看,大多是与之前确诊病例相关,单日增量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截至2月23日,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达89例;图片来源:新加坡卫生部

从重症率上看,截至2月23日,新加坡重症患者5人,占全部确诊人数5.6%,与中国除湖北之外重症率5%左右的水平,大体相当。治愈率上看,截至2月23日,新加坡累计治愈出院人数51人,占全部确诊人数57.3%,略低于中国除湖北之外治愈率62%的水平。特别地,根据卫生部每天汇总的治愈出院情况,也能呈现出前期输入型病例普遍治疗时间较长,后期本地传染型病例治疗时间逐步缩短的趋势。

新加坡部分治愈出院病例确诊与出院的时间对照情况;图片来源:cna, 新加坡卫生部

新加坡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战果——领先的医药研制能力。得益于中国第一时间跟全球专家分享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病毒分析和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工作。2月初实现成功突破并获得国家卫生科学局的批准,第一批生产的5000个试剂盒已投入到实际检测中[4]。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理性的我在想,既然能够快速研制生产试剂盒,想必政府对病毒掌握的信息应该更加全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佛系”政策的信任吧?可是,感性的我还是不敢轻易出门。

前段日子,看到国内很多网友感慨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物资捐赠(13万个口罩、5万副手套、3.8万副护目镜和2.8万套防护服),我也很感动。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新加坡捐赠的是什么?除了医疗物资,还包括本地生产的2万个核酸检测试剂盒和3台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机器。虽然没有好的诗词歌赋,但新加坡捐赠的是真正的硬核物资。

左图:新加坡科技研究院成功研发新加坡首个获批准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右图:新加坡外交部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转交捐赠的诊断试剂盒;图片来源:联合早报,新加坡大使日记微博

05.展望未来

正如网上很多讨论,疫情过后,中国的线上业务、远程办公、智慧城市、医疗体系、自动化、物流都会面临新的一轮发展机遇。那么对于新加坡而言,经此一“疫”,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我对新加坡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只是感觉上智慧城市政府一直在推动,自动化、物联网也在积极实施;医疗体系目前积极应对,未来会进一步完善;线上业务、电商、视频教学应该会有所促进,但基于消费习惯感觉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想来想去,可能疫情最大的影响还是对新加坡经济的冲击。

几天前,新加坡贸工部将2020年GDP增长预期从原来的“0.5%-2.5%”下调至“-0.5%-1.5%”,中枢落在0.5%左右。当前如何保护疫情中受损的行业和企业,未来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可能是政府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中。在刚刚公布的2020年财政预算案中,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和“新冠疫情”带来的潜在风险,政府采取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预计2020年财政赤字达到109.5亿新元,占GDP比重2.1%(2019年赤字率为0.3%)。结合抗击疫情上,具体包括40亿新元(约200亿人民币)用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16亿新元(约80亿人民币)用于减轻国人生活负担、及额外的8亿新元(约40亿人民币)拨给卫生部用于对抗疾病和控制疫情等 。

新加坡历年来财政收支情况;图片来源:新加坡财政部

往前看,未来新加坡的疫情如何演变还很难预料,但我个人而言,还是属于乐观一派,真心希望疫情的阴霾快点儿散去,我们都能健康、开心地拥抱生活!

最后,附一张第一例在新加坡确诊的武汉患者成功出院的照片——开心、乐观!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本文原题为《中金:一线战“疫”观察(10)——亲历新加坡的“佛系抗疫”》,作者吴慧敏为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金点睛 ”,澎湃新闻获授权转发。)

    责任编辑:蔡军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