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2020-02-25 0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新传研读社 新传研读社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泰斗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不幸逝世,享年91岁。本期内容译介了Psychology Today对这位先驱式人物的纪念文章,其中简单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在文章末尾,我们附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作品,权作一种怀念。

2020年2月12日,跨文化研究界失去了一位先驱式的人物。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去世,享年91岁。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最为人所知学术贡献,便是对各国不同文化维度的描述。

霍夫斯泰德让社会学者意识到,在研究中,他们必须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语境。在他看来,文化是我们的头脑被集体“编程”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能将一个群体的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分开来,也是多亏了文化。

霍夫斯泰德对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贡献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也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文化对行为、价值观和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没有文化,任何学术故事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我们经常通过在线方式收集数据。我们的问卷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这也意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都可以访问我们的研究。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的用户填写的问卷。“Hofstede Insights”这个网站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帮助我们在分析中(以某种方式)整合这些文化。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去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让我们以印度和美国作为例证。

在霍夫斯泰德,文化可以通过六个维度进行比较:(1)权力距离(2)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3)男性气质/女性气质(4)长期/短期取向(5)自身放纵与约束(6)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印度人会自然认为权力结构是不平等,并且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僵化。例如,孩子们被教育去服从长辈。印度的领导风格也可能是家长式的:在一个组织环境中,员工可能会收到指令、完成指令,但不鼓励提出任何疑问。相比之下,在美国,子女可能会被认为是与父母平等的,上级更可能去询问下属、而非指导下属,权力分配也是更加平等的。追随者也可能像领导者一样支持平等。霍夫斯泰德将这一维度的差异命名为“权力距离”。

面对模棱两可的情况,或者面对非结构情形下的不确定性时,不同文化的容忍程度也存在差异。霍夫斯泰德称之为“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印度和美国在这方面有些相似,两种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不完美。它们乐于推动创新,同样也愿意接受失败。

霍夫斯泰德对于不同文化在自信/谦虚方面的差异也做了区分,并称之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人们努力的动机可能是出于竞争需要,也可能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美国人和印度人会更倾向于竞争。具体来说,在美国,行为的动机是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这些行为也的确会得到鼓励和奖赏。同样,在印度,只有在精神和宗教的谦卑教导下,财富和成功才有资格被摆上台面。

文化可能存在差异的第四个维度曾被称为儒家工作动力论(Confucian Work Dynamism)。它指的是文化如何处理未来,同时努力保持与过去的联系。由于印度宗教和哲学的原因,时间被认为是主观的。因此,在印度人中,对于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偏好。相比之下,美国在这一方面的得分较低,这意味着美国人更重视传统,并将其神圣化。例如,他们对“好”和“坏”的看法非常坚定,特别是在武器和毒品等问题上。

除此之外,某些文化会更加克制和自我约束。例如,印度人更会持有不可知论,因此不太重视休闲或即刻的满足。相比之下,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则更加放纵,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更有可能对需要控制的行为(如使用毒品)采取宽松的规范。

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也许是定义文化的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维度。像美国这样的社会是高度个人主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关注自己而不是集体,隐私是一种权利,人们优先考虑的是任务而不是关系。相比之下,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则处于中间状态,兼具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特点。一方面,印度文化关注集体的归属,强调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那些有利于该集体的规范。人们也会通过对集体的忠诚,换取集体对他们的保护。另一方面,印度文化中个人主义的部分则源于关于因果报应的宗教思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霍夫斯泰德的模型并没有关注个体层面的差异,但却指出了社会差异中的那些细微差别,这有助于比较WEIRD社会(西方[western]、受过教育[educated]、工业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与非WEIRD社会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学界,这也带来了研究设计的范式转变。之前,研究者通常会以WEIRD国家的样本为主要的观察对象,然后将其扩展到其他文化之中。

在向霍夫斯泰德的工作致敬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能以包容性为目标,承认不同社会之间的社会差异和文化差异。

(本文作者为

Arathy Puthillam, Hansika Kapoor

& Sampada Karandikar)

附录: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学术作品简介

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也许是《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一书,基于Google Scholar统计,被引用次数为92860。这本书的第二版于2010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李原、孙健敏。

在霍夫斯泰德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基于Google Scholar统计,被引用量前五位的作品分别为(你可以在后台回复“文化”,下载这五篇论文):

Hofstede, G., & Bond, M. H. (1988). The Confucius connection: 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6(4), 5-21.

Hofstede, G., Neuijen, B., Ohayv, D. D., & Sanders, G. (1990).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6-316.

Hofstede, G. (1980).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9(1), 42-63.

Hofstede, G. (1993). Cultural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7(1), 81-94.

Hofstede, G. (1983).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4(2), 75-89.

R.I.P. for Geert Hofstede.

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纪念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偶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