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罩机厂复工记:最缺技术工人,“师傅带徒弟硬顶上去”
原创 李超 棱镜
作者 | 李超 编辑 | 杨颢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我们2月15日已经恢复了100%产能,20日还有了20%提升,预计三月份,能够翻一番。”从大年初三(1月27日)赶回厂里,东莞快裕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俊福已经连续工作近一个月。如今,这家专门生产口罩机长达20年的企业,终于重回轨道。
疫情让口罩需求暴涨,口罩厂商和上游熔喷布及聚丙烯等纺织化工企业在春节期间成为焦点。随着更多的企业转产投入到口罩的生产之中,2月6日,中国石化一条“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的官方微博,让口罩机这个处于自动化设备领域下的极其细分小行业,一下子进入到了公众视野。
“全民口罩厂”带动了“全民口罩机”兴起。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仅珠三角地区春节后就有超过500家自动化设备公司宣布生产口罩机,其中大部分为新增产能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上市公司中也不乏参与者,南兴股份(002757.SZ)就在2月10日公告称,计划改造家具机械设备产能用于为口罩机厂代工。
尽管厂子的产能已经恢复,但对曾俊福来说,挑战并没有结束:首先是核心技术工人不足限制了复产速度;其次,大批跑步进场的新增产能稀释掉了本就不多的原料供应商。曾俊福正绞尽脑汁,希望把提高的产能完全转化成产量,打赢眼前这场仗。
紧急复产增产,最缺技术工人
口罩产能瓶颈往上传导到机器设备一环,是在除夕之前。
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曾俊福就开始不断接到口罩厂老总打来的电话,那时他才明确意识到,需要立即组织提前开工。
快裕达成立于1999年,是自动化设备行业里少数一直以口罩机为主打产品的企业。据曾俊福对《棱镜》介绍,常规情况下,每月能交付20台口罩机,50%出口海外。按照生产医用口罩的一拖一平面机60片/分钟计算,每台机器一天满负荷口罩产出在6万片左右。
当时,快裕达已经放假一周,除了十来个驻厂过年的工人外,上百名员工散落在全国各地。曾俊福紧急在家通过视频会议与管理层沟通筹备,大年初一(1月25日),他们向全厂下发倡议书,希望大家尽早返工。
“员工的积极性很高,义无反顾,有人初一初二便从家里动身,初四已经有人在上班了。”考虑到安全和速度,公司让员工尽量乘坐飞机返厂,单位报销。为了鼓励工人返工,曾俊福还将“开工利是”红包由600元提高到了1000元。“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陆续封路,很多人还是没能出来。”
曾俊福赶回公司是在大年初三下午。他的老家在广东揭阳市,距离东莞两百多公里车程。返程当天,他绕道把家在周围的工人接上。“跟我一起方便,疫情期间也安全,老婆孩子都没来,我开车路上也有个伴。”曾俊福的顺风车载回了四名员工,其中就有最紧缺的技术工人。
与口罩生产相比,口罩机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流水线和大批工人。通常,普通工人先按照图纸把供应商送来的定制物料组装,再由技术工人调试。由于零部件众多,口罩又是软性材料,调试过程决定了机器故障率和良品率等核心性能,而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又基本依托调试员的经验技术。因此,技工数量是制约口罩机产能的最大因素,这也成为整个复产中最让曾俊福头疼的事。
快裕达生产车间 来源:快裕达官网“像车工钳工,这些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但在疫情发生前,自动化设备里没有专门的口罩机技术领域,更没有口罩机调试这个工种,都是靠我们自己培养。”曾俊福告诉《棱镜》,培养一个比较熟练的技工一般需要一年半到三年时间,而快裕达这么多年培养起来的调试师傅总共不过十几个,“其中有四个在湖北过不来”。
初六正式开工时,快裕达的复工率只有30%。为了尽快复产增产,工厂临时调整人才培养阶梯,把从事初步调试、作为技工预备队的配机工提前推到一线,“师傅带徒弟加大力度,硬顶了上去”。
同时,快裕达还削减了产品线,只保留生产N95的折叠机和生产医用口罩的一拖一平面机,相比一拖二,一拖一机型结构更简单,性能更稳定,单位产量下能够节省更多技工劳动。
决定开工后,曾俊福下达的第一道指令是给业务部的:首先,是只接老客户订单,因为老客户对机器熟悉,可以先不派调试员过去,既节约人力,出差也不安全;其次是坚决不涨价。“我告诉业务部,即使他们签了新客户,最后也可能刷掉,这是死命令。”曾俊福说。
加之政府协助办理复工手续和协调人力资源,2月中旬,快裕达恢复了100%产能,他们计划下个月产能翻倍。
全民口罩机下,上游物料告急
产能并不代表产量。实际上,快裕达目前并不能给出明确的出货量和出货日期,因为他们的上游也已经缺货。
口罩机厂商按照订单生产,库存几乎为零,需要依靠零配件供应商即时供货,主要包括气动元件、交换机、铝型材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超声波焊接系统,在制作口罩和耳带的时候都要用到,而这恰恰也是目前最紧缺的物资。
快裕达的很多供应商在自身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坚持没有涨价,让曾俊福深受感动和鼓舞,但断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发了价格和采购单,对方准备发货,第二天又说没有了,已经接单,但中途又被截胡。”
物料短缺,主要源于口罩机厂家和产能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增加,如同口罩机厂无法立即对产能暴增的口罩厂做出反应。
由于在自动化设备行业里细分到几乎没有名分,目前并没有确切数据描述疫情前的口罩机产业。而珠三角因为自动化设备产业链完备,产能相对集中,但即便如此,因为利润微薄且市场需求小,长期从事生产口罩机的专业厂商并不多见。
有业内人士推测,疫情以来,仅珠三角地区就有超过500家自动化设备企业表示要涉足口罩机生产,并且还在持续增加。这部分新增产能有的来自于自动化其他领域,有的来自于产业链上下游,有些则来自于其他行业。
除了散落民间的作坊工厂,上市公司中也不乏临时转产。2月10日,南兴股份公告表示,将与东莞汇通自动化进行战略合作,利用自身的家居生产设备进行改造,生产100台口罩机。
而赢合科技(300457.SZ)、田中精机(300461.SZ)均表示过正在研发口罩机,但是否实际生产并不确定,仅有瀚川智能(688022.SH)明确表示过自己有稳定的口罩机业务,但其主要产品在汽车电子领域,口罩机占比不大。
在一个名为“口罩机厂家直销”的微信群里,《棱镜》收到了“下单10天发货”的讯息。卖家在朋友圈晒出厂房里热闹的组装景象,但强调“询价询单勿扰”,只按照“定金排单、快速砸单”的拍卖方法操作。
一个口罩机厂家直销群“产能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提升。”曾俊福的理由仍然是技术工人的瓶颈,如果调试不到位,机器会非常不稳定。
通常,口罩机从出图到配件加工,再到物料送达后组装调试,制造周期大概在30天到45天。现在为了争取速度,除前述复工措施外,快裕达还取消了例如颜色、样式这样的非标定制,但缩短到十天内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天方夜谭。
尽管政府在帮助企业寻找供应链上尽了很大力,但快裕达目前两三百台订单的生产计划,仍然要延期交付。“寻找新的供货源很难。”
政府补贴助力,未来着力技术研发
2月19日,国家发改委透露,目前国内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100%以上。根据工信部数据,当前国内口罩最大日产能2000万只,全年最大产能73亿只。庞大并且仍在增长的口罩产能如何在疫情后消化,早在2月初,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就表示,口罩企业不用担心疫情过后产能过剩,只要符合标准,疫情后富余产能将由政府收储,企业可以加足马力。
那么,与口罩同时增长的口罩机产能呢?
“疫情结束后短期肯定会受到产能过剩影响,因为整个自动化行业都在做口罩机。但一大波新进产能退出后就会恢复。”曾俊福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正常情况下,口罩机是个利润十分微薄的行业,本身又是小市场,疫情结束后,需求量下降,临时产能肯定会大批退出。
厂家剧增背后除了口罩机一机难求外,还有口罩机价格的一路走高。春节后,用于生产医用口罩的平面机在部分自动化设备厂家那里,从不到二十万上涨到了三四十万,如果交货周期在一周左右,价格还会更高。
快裕达也见到过“机不择价”的买家。复工后,一度有人提着100万现金来厂里讨要两台设备,因为早已定下坚持不涨价且只接老客户的规矩,他们果断拒绝。后来加价求机者甚多,快裕达干脆把标准售价直接贴在了官网醒目位置:一拖一全自动平面机18万/台,全自动折叠机36万/台。
“客户拿到机器后要能马上展开生产,如果新客户刚入行,不懂行业,拿到机器后包括物料等各方面筹备时间比较长,就失去了快速反应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拒绝发国难财。”曾俊福解释了他为何要首先严控客户和价格才开始接单。
如今,包括员工补贴等在内,快裕达的成本提高了至少10%,在保持原价的基础上,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为了支持企业生产,政府出台政策,对他们接受国家调配的机器给予50%的补贴。
“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业专业做了很多年,政府还有这么多资助,问题不大。”在曾俊福眼中,“疫后”时代口罩机产业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的研发和品质。
他举例说,大部分口罩机通常只能做到生产自动化,但成品需要工人去手工拣选优次品。2017年,快裕达做了成品自动化的尝试,在出口韩国的一批机器里增加了自动分拣。他们目前有50%的机器出口,为了供应国内,海外订单推迟到了至少6月份以后,技术研发也暂时搁置,但等疫情过去后会继续推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把眼前这场仗打赢再考虑别的吧。”曾俊福说道。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及编辑,文末附上棱镜二维码。
第585期
排版:陈诗雨 黄贺
原标题:《口罩机厂复工记:最缺技术工人,“师傅带徒弟硬顶上去” | 棱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