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出“至暗时刻”:一个定点医院医生的疫情日志

文/蔡毅 武汉市中心医院
2020-02-23 11:2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护士许芮嘉创作、内分泌科护士熊莺演唱的歌曲《折翼天使》,视频来源:武汉市中心医院微信公号;视频部分素材来自于武汉城市宣传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央视,武汉城市宣传片@二更 @祝家老司机及各地网友(03:57)
【编者按】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1.5公里左右,武汉市中心医院是此次新冠肺炎治疗的定点医院之一,其收治的患者数一度仅次于金银潭医院。

在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印象里,患者像“潮水”一样涌来。他把自己的科室关了,医生全部上了前线。

早期医疗物资紧缺、人手吃紧、超负荷工作,中心医院许多医护被感染。2月10日,蔡毅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心医院物资告急,正向外界求助,他感慨,压力很大。

蔡毅管着32张床位,截至2月11日,出院了25位患者,临床治愈22位,但“非临床治愈的3位,已经永远离开了”。

他对澎湃新闻说,永远忘不了送走的第一个病人:医生护士都出去了,他把对方的氧气面罩摘下来,病人说了一句“蔡主任,不要放弃我。”但所有的抢救措施都用尽了,这个病人还是走了。“没有救活他,很无力。”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个医生经历的“至暗时刻”。

所幸,随着各地医疗队到来,方舱医院、隔离点建成陆续收治病人,物资日渐充实,到2月17日,蔡毅走下“一线”时,他发现“病房兄弟们压力小多了,重病人少了,网上的各种求助帖,也少多了”。

他在朋友圈记录下他的抗疫亲历,从焦灼到缓和的危情一月,也是众多武汉人共同经历的。

经蔡毅授权,澎湃新闻摘录其中部分刊发。原文内容有删减,标题系编者添加。

1月23日,“调令一下,没有躲的”

也不用太多的煽情,调令一下,没有躲的,只有嗷嗷就上的。

所有外科基本都是科主任带队,其他早就不重要,我们只想对得起身上这件白皮。

谁不怕呢?医生也怕,但是在这个时候,只有互相鼓劲,迎头而上。我们怕了,退了,武汉怎么办?

疫情期间,我只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

比如不要的士到了医院就绕道,不要拒载医疗人员,因为他们是去救你和你的家人。

大家不要疯了似地抢汽油,地铁都停了,别害得我们没交通工具上班。

大妈们,别去超市抢菜,都堆在一起,口罩也不行,还要唾沫直飞地交流抢菜心得,身体又差,互相交叉感染是不是更让人头痛!

淡定点,呆在家里,看看微信的段子,追追剧,网上也这么多普及知识,有问题,就去指定医院看,避免害人害己。

最后,告诉你们,亲爱的武汉市民,别怕,我们,在这里穿得严严实实地等你们。

大武汉,加油!

蔡毅

1月25日,“医疗物资,真的缺!”

有时候,感动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同学群求助,一千五百个N9口罩,40个护目镜,谢谢帮忙送到武汉各个抗击新型肺炎的一线,不求留名!

我是大班长,且我是三甲医院的科主任,这种事情,只有我当仁不让了。

我一线的同事们,正缺这些东西,如果防护得不到位,他们可能接二连三地倒下。

还有很多认识我的同学,病友,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今晚,我负责接,也负责送。

协和医院呼吸科,两百口罩,十个护目镜。同济医院,十个护目镜。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就算是这么大的医院,就一百两百的口罩,十个二十个的护目镜,对我们医疗人员此时此刻都是雪中送炭。

我原来以为,数量不多,只要去传达热心市民,对医疗人员的支持就够了,后来,我发现,

我们都很缺!是真的缺!

1月28日,“接管发热病区,累,担心又兴奋”

我带着我的五个小伙伴,如愿以偿,昨晚十点,进驻并接管了发热二区了!

虽然很累,

虽然有点小担心,

但是,真的兴奋!

蔡毅和同事的合影

1月30日,“病房,终于顺畅了”

时间飞快,接手发热二区,到今天,三天过去了。

团队,是临时组建的;患者,是忽如其来的;病房,也是刚开的;清洁,我们自己做的;很多困难,都是刚碰到的!

三天,我们三十二位新型肺炎患者的治疗,无论轻重,终于顺畅了!

谢谢呼吸科小帆美女,不嫌我们笨,还说疼痛科医生,是最敬业的,鼓励着我们,带领我们,陪我们战斗着!

谢谢常娟护士长的团队,之前不认识我们,和我们达到密切配合,仅仅三天,基本不眠不休,她们更是前线的前线,只有累倒的,没有怨言,没有逃兵!

谢谢跟随我的小兄弟们,乖乖一声令下,直接入住环境优美的如家酒店,主动与家人隔离,投入战斗,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谢谢协和杨东教授,百忙之中,教我高效的微信患者分组管理模式,弥补了我们穿着防护服,和患者沟通时间不够,解释工作不够的欠缺,搭起了医护患及家属沟通的生命之桥!

最谢谢我的32名患者,无论老幼无论轻重,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谅解,甚至为了不麻烦我们,忍受着疾病带来的不适和恐惧!很多症状,都是我们问出来的,没去查房的时候,即使喘息,他们都忍着不说,不去按呼叫铃,因为他们怕我们累,怕传染我们。

工作中,好多感动,我也曾经害怕,我现在依然恐惧,但正是这些感动,让我把害怕和恐惧转化为坚持的勇气,阳光的心态!

2月1日,“年轻的同事被感染了”

今天本来还蛮开心的,带领小伙伴们查完房后,所有重症患者,都还行,其他患者,心态阳光,斗志昂扬,我的小伙伴,更熟练的和各自患者群沟通治疗,愈发融洽,科室消毒防护,越来越规范,甚至得到了来查重患者的呼吸科胡主任高度肯定,正心情蛮好,准备去18楼清洁区工作,接到我们科一个小护士电话,电话那边再哭,心里一咯噔,匆匆脱了防护服下去。

看了她刚拍的CT,看到这几天都看到的那块熟悉的该死的肺部白块,看着她哭着的脸,我不知道说啥,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我知道按照制度,我也应该绕开她,但我真做不到。

没有不怕的,我加了层口罩,开着玩笑想让她情绪稳定。问她,回家隔离,还是住院?

她慢慢稳定下来,说家里有父母,也不想住院,想在外面租房子隔离,离家近一点的,还不想通知父母。

我说好,我们去跟你弄口服药,走吧,去找住的地方。

很自觉,她很快从我们医疗职工在医院集中居住的如家酒店迅速撤出来,我背着她,向组织上报,通知她的住所马上消毒。

我说我也有点怕,你去清东西,我去洗个热水澡,我开车送你。洗热水澡,杀病毒,没啥不能说的。

路上好不容易做通工作,跟她妈妈打了个电话,通知情况。还是个孩子啊,我就听着她父母疯了一样的要往这边赶,来看她,她却哭着坚持不让父母来,我不知道心里啥滋味。

到她家楼下,父母和她男朋友远远见她一下,还没说句鼓励的话语,我打断了,身份证快点拿来,你们走!我的同事也冷静下来了,嘱咐她的男朋友,快点带她父母去医院做检查,排查。

结果作死的,一家酒店都没开,正无计可施,想着只能回家,和父母分房隔离时,男朋友打来了一个电话,发来了一张片子,父亲,估计被她感染了,但片子,比她更重!

活生生的例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在身边发生,当你昨天的战友,马上就有可能变成自己患者群的群友,个中滋味,如何形容?

当外面患者一拥而入,我们经验不足的进入刚改,或者没怎么改的病区,穿着不是那么标准的防护服,给超标准的新型肺炎患者,展开工作,如何规避风险?

按原则,我们昨天接触了她,我们都应该被隔离14天,那我们管理的32位患者,是否愿意?

我们医疗人员,一起并肩作战,还要防范身边的战友,是否可能是疑似潜伏期的带毒者,这个该死的病毒,潜伏期都会传染,这么高压的医疗环境,这么紧缺的医疗人员,这么久的工作时间,如何防护医疗人员之间,潜伏期人传人,谁告诉我?

我的心情,没办法开朗,但我是老大,我要顶着,我还要逗他们笑,鼓励他们冲上前线,甚至轻伤不下火线,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了患者,还是在害他们。

都是孩子啊!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

我希望,武汉市的市民,请你们配合国家,配合我们,自觉隔离自己,不要出来。

将好不容易局限化的武汉疫情,控制住!

不要对不起医疗人员的牺牲,不要辜负我们的眼泪!

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急诊中心改为发热门诊,通往内科诊室的通道已关了灯。 澎湃新闻记者 葛明宁 图

2月9日,“武汉的太阳,久违了”

武汉的太阳,终于大大方方地出来了!

我们发热二区今天,又出院了两位患者,到今天,累计有十位患友,达到出院标准,回家康复了。

病房患者眨眼间已经换了一半,恢复良好的,好转出院的,给新来的病友做思想工作,以自己为例子,比我们说强多了!病房阴霾一扫,阳光普照。

心情好,那就发发段子,前两天走了一位战友,我朋友圈又怨天动地地发了一通牢骚,几乎这两天每天查房,都会碰到几位多愁善感的中老年妇女,以泪拂面,自己吸着个氧气,病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不说,还要对我安慰,要我不要太过于忧伤!

搞得我都有点怀疑,到底是谁倒霉地染了病毒,谁健康着呢!谁安慰谁呀!

看来以后圈也不能乱发,还是要以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主!

回来的路上,碰到警察抽查,先是一脸严肃极不耐烦问我,干什么的,把车开出来干嘛的?我小心翼翼得出示工作证,答道,医生。警察叔叔顿时立正,大声对我说,医生,您辛苦了!这一刻,感动之情,无以复加。

其实,不是我们才辛苦,警察在维持秩序,辛不辛苦?建筑工人在抢修医院,辛苦?领导们天天被我们狂轰乱炸得焦头烂额,辛不辛苦?武汉市的市民,天天关在家里,还要配合我们,给医生的朋友圈点赞,辛不辛苦?

大武汉,都辛苦,安静的背后,都是默默的付出。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有职业认同感。一辈子能有这么一段时光,夫复何求!

2月11日,“送别林君”

今天刚查完房,脱下防护服,在清洁区喘口气,看看同事微信群,惊闻,林君走了!

林君,何许人也?我都不知道他叫林军,还是林君,还是林均!但是每个武汉市中心医院老职工,基本都知道他。

他不是院长,也不是书记,只是我们南京路院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

总记得我刚来医院,十几年前了,还在麻醉科,那是有些医生熟人,做手术,

要表示谢意,同事之间送红包显得太生疏,往往就打一电话,林军啊,你给麻醉科手术室,各送一箱水!再给某某科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丢一箱,下班我去结账!

然后电话那边就是一声熟悉的好嘞!要不了多久,一个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推着车就把东西送上来,准确的告诉我们,是某某某医生送的,再匆匆的下一站!

再过几年,快递越来越多,我们医生又忙,经常快递小哥等不了,我们就告诉快递小哥,你就把快递放门口小卖部,找那个叫林军的老板接着!

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是憨厚地对着我们笑,从未有怨言。

曾几何时,我们医生白大褂不带钱,那时候微信付款还不大流行的时候,就直接去他的小卖部,拿水喝,拿饼干吃,以后给!以后到多久有时候都忘了,突然路过,老板,我差你多少钱呀,他从来都是憨厚一笑,记得清楚就说个数,记不清楚,就跟我们商量个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医院院长书记换了一茬,但林军还在。

可今天突闻噩耗,他走了!

前两天,我清楚记得,我们老麻醉科主任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床,这次疫情,老主任知道我难做,这是第一次为要床位向我开口,我当时实在没床位了,婉拒了,顺口问了一下,是谁,老主任带了一句,小卖部的林军感染了,想问问你能不能安排一张。我想他那么年轻,也没怎么在意。

仅仅过了两天,他就走了,走在我们医院急诊留观室,双肺,全白!

我心怀内疚,问了问急诊兄弟,他们说也没办法,发展太快了,除非有ECMO,也许才有一线生机。这才让我的愧疚,略微减少了一丝。

我们医院,才多少台ECMO?

加上我们的老院长夏家红从韩红基金化缘来的一台,一共,两台!

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等床,尚且困难,如何有机会,用上ECMO续命?

听说,他爱人,也感染了。

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

大疫,就是这么无情!不仅仅对大人物,不仅仅对医生,也无情的砸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

眨眼间,我上一线,工作了十二天,管理32张床位,到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出院了25位患者,临床治愈22位。

非临床治愈的3位,已经永远离开了。

我们都是小人物,在这场疫情的洗礼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生离死别。

逝者已矣,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

医生工作累吗?我跟你说不累,你是不是不信?但真的不累!起码现在的工作时间,比我开刀的日子,轻松多了。外科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这么多年,我们都过来了。

但是陌生的疾病,被感染的恐惧,物资的不足,疫情看不到尾的惊慌,患者濒临死亡的无助,身边同事的倒下,这些心理的压力,给我们套上一层一层无形的枷锁!

很多医生都有一种感觉,当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穿上防护服时,突然感到一身酸软!

这不仅仅是累啊!

眨眼间,医院通知,我可以带着我的团队,下来了,由康复科医生顶上!这个14天,我的团队,出院患者数管理患者数,在各个院区数一数二,退下来,也是理所当然。

但我听说康复科人手不足,康复科老主任要亲自上岗时,我又做了一件违背原则的事情,带着四个小伙子,继续下一个14天!帮助康复科医生,继续发热二病区下一班岗!

好多老师关心我,问我,何时轮换,我都说,我不想换,我怕无聊,在家会闷出问题!

但真实的答案是,我就想站在这里,站在第一线,没有为什么。即使康复科人够,我也不想下来。

不是伟大,也不是作秀,支撑我继续下去的,只有本能。

李文亮走了,林军走了,也许还有我的同事,在被抢救,也许哪天,我也会顶不住压力,也许哪一天,我也会被感染。

但是,那又如何呢?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承担着目前仅次于金银潭医院全省第二的救治任务,大疫当前,有何惧哉!

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不要怪我,最后时刻,没有送你一程!

通往天堂的路上,兄弟,一路走好!

2月14日 ,“女人长城”

今天上午查房,尽管面临医生换岗,新老交替,对接工作比较繁琐,且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培训新来的几个菜鸟,收治患者任务,一夜间,加到40张床位!

尽管任务繁重,但查房后,心情格外开朗,两个重病人,已经在准备脱氧了,在病房里面遛弯嗨得不行,我跟他们说,能起来走动,就起来走动,这个病,肺血管床破坏,肺栓了特别难治。两个老爷子,渡过了一场生死大劫,扶着氧面罩乐得不行!

两个年轻的中年少妇,来的时候被病吓得哭得梨花带雨,看了我的朋友圈后又为我们医生伤心落泪,今天终于病情好转了,情绪回复,在患者小群里讨论瑜伽操。

其他新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病房得到了好心人捐赠的呼吸机,基本也能在氧压支持的前提下,满足重病人辅助呼吸需求。

昨天央视采访了我之后,要我录一段查房视频给他们,我愉快的答应了。包括我们的同事在我防护服后面写“毒王”,也一并录了,播出去了是不是把病人吓得不敢来我们发热二区,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治病是其次,开心最重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治疗方法千万种,最后还是靠自己身体扛!比如,我在患者微信群,经常推荐患友看电影流感啊,流行病啥的,建议患者充分了解,最差的情况是啥,当然了,前提是他们敢看,毕竟我自己看完都吓得不行。

不仅仅要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更要提高他们心理抗压能力,什么时候我的患者,有了如我般外科医生一样的抗压能力了,啥病毒,都不是事!

防护服脱了,下楼,一身汗,还没喘口气,接到一位在岗护士的微信。发烧了,做了个CT,电脑输名字一看,右肺,白一大片!

什么安慰的语言,都无力了,安排尽快住院,情人节肯定是不能过了,问她,是否需要我给予言语安慰。她说不需要,这位同事,在来我们发热二(病区)之前,已经在汉口医院支援了两周。汉口医院当时是最早的定点医院,工作繁忙。本来准备来我们发热二放松一下的,可惜世事不如人愿。

我清楚记得,前三天她才做了CT,没事。

我清楚记得,她前两天跟我说,老大,你这么会闹,能不能弄点日达仙给我们打几针,加强点免疫力防护一下。

到现在,啥都不需要了!

该死的潜伏期,该死的潜伏期人传人,该死的武汉市护理人员紧缺的现状。

从更累更危险的一线到相对轻松的一线,就是中心医院护士轮岗休息的方式。

医生,能够轮岗,一批换掉一批,除了我这种不想下来的例外,基本可以保证工作两周,休息两周。护士呢,没有足够的后备军,所以只能轮换,不能轮岗。

尽管我天天对医生发脾气,叫他们开医嘱轻病人尽量统一,医嘱尽量不要出错加重护理量。

尽管我到处捞酒精,捞口罩,捞防护服保护她们。

尽管我组建医患微信群,让患者有问题微信跟医生反映,减少护士被按铃的次数。

尽管我天天在工作群发段子,发红包逗她们开心。

但是她们,还是要在污染区,工作六小时以上,还是要给每位患者打针,送药,帮家属送患者吃喝,给重患者端屎端尿。甚至,还要接到某些不理解这场疫情的家属电话投诉。

上厕所,都不行,喝水,更谈不上。

我在家休息,有事就喊妈,在医院里,医生有事病人有事,都喊护士。

甚至有个护士同事跟我说,压力太大,疫情过后,可能受不了要辞职。我问她,现在吗?她轻轻地说,疫情之后。

这群女人,用她们的坚韧,担当,承担着比医生更大的压力,医生在台前,她们在幕后,默默地抹泪,默默地付出。

孟姜女,曾经哭倒了长城。

而这群女人啊,用她们的坚韧,勇气,铸造了对抗疫情,挡在武汉市民前面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女人长城。

武汉市中心医院

2月17日,我“下岗”了

我终于被逼“下岗”了!

可能是我太拼了,几位领导顾惜我身体,轮流劝我休息。尽管我再三不从,最后,还是从了,毕竟以后我还要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混的!

我想想也对,连续工作不休息,也不科学,疲劳工作连续暴露,感染风险大,不仅仅害自己,也有可能害身边战友,一旦中标,也会大大影响战友们和患友的士气。

小病毒,且容我暂退数日,来日再战!

结果自己隔离一天,就难受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我真的很佩服武汉市民怎么把自己关这么久没疯掉!太优秀了,跟你们点赞!外面那么好的阳光,你们不想出去吗。

哦,对了,你们没有通行证,哈哈!当医生有事做,真好!

终于等来了事情,看到我的微博后,有热心武汉市民,买了些日达仙,放在药房,拜托我去拿到医院送给一线的护士打上,增强免疫力,修一修“女人长城”。我总算找到借口说服自己出门了。

拿着通行证,嗯,对,医生才有的你们没有的那张纸,盖了章的哟,得瑟的下楼了。到小区门口就被拦下,检查通行证,还要照相,测体温,小区的工作人员真是不错,看来以后我不是因为工作,也尽量少出门,不要影响别人工作。不仅仅只有医生在辛苦,大家都在努力,好多颗小小的螺丝钉,都是大武汉这个机器静下去,以后再动起来的重要一环!

开车去药房,去医院的路上,阳光普照,发现药店门口排队的人,少了,路上各家医院,和我们自己医院发热门诊看病的人,明显少了。

最开心的是,同事们告诉我,病房的压力,明显小了,我离开病房那一天,也明显感觉到,新来的一批病人,症状轻多了!

武汉的轻症患者,有序地进入方舱,中重症的,大多可以被我们这些定点医院收治,我很开心的是,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同学们都告诉我,工作量小多了,且我们病房的兄弟们传达的信息是,压力小多了,重病人少了!网上看到的各种求救帖,也少多了。

从鼠疫,霍乱,天花,流感,SARS,到新冠!人类一次又一次付出代价,跟病毒做斗争,最后惨胜,不否认人类在斗争中付出的勇气,但是,这能证明人定胜天,我们能战胜大自然吗?

这次战役之前,我信,这次以后,我宁可相信,是大自然看到了人类的顽强,给了我们一个教训,选择了飘然而退。

原来的武汉,隔壁左右,大家都是早出晚归,十年都不见面!多年的同学,一辈子能重聚几回?每次我出去开会,或者同学经过武汉,都是匆匆而过,大家都在忙碌,不停地彼此错过!

我不仅仅是错过清华的医生,我也是当年同济医科大,临床一系一大班的大班长,正是因为我的懈怠,伪装的忙碌,导致我们同学二十年未聚!

这场疫情,虽然惨烈,但是把我们同学的心,这么多年最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同学群天天对话不断,给物资的,鼓励的,报平安的,近二十年潜水的同学们,无论天南地北,国内海外,都冒出来了。各位武汉的市民,你们是否也有感触,这段时间,多年的亲情,同学情,师生谊,再次浓郁起来?我在疫区隔离,我爸爸也在隔离,每天都会和我互通微信,我惭愧地拉了一下我跟父亲的微信对话记录,原来的所有,加起来还没这两周的父子对话的一半长!

从逆境中,看到希望;从悲伤里,找到勇气;从疫情之上,找到情,找到爱,找到我们为人的意义!

我相信大武汉,重启的日子,不会太久,再次动起来之日,将是一座充满爱的温暖之城!

    责任编辑:黄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