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八河、四湖、三泉,北京之水海淀来

2020-02-23 1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早 北京早知道

古代,海淀镇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

海淀区,共有八条河、四面湖、三眼泉。

高梁河又名高梁水。水有二源,首见于《水经注》:“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

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高梁河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元以后高梁河上源被南长河所代替,仅从紫竹院东流至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名称。

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千米。

相传,北长河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

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8千米。

金代建都北京后,修建了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千米的河道,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因水质清冽故名。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

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7千米,海淀区境内长12.5千米。

原小月河源于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入清河。1985年进行扩建治理,将原小月河及西北土城沟组合称小月河。

现小月河起自明光寺学院路雨水下水道出口,经黄亭子、祁家豁子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至清河入清河。小月河长10.25千米,流域面积27平方千米。

温榆河支流,发源于苏家坨镇鳌鱼沟,汇沙涧、柳林、周家巷、东埠头、章村、崔家窑六大排洪沟水,东流至东玉河村北出海淀区境,再东流与北沙河交汇,同入沙河水库,出水库后入温榆河。

主河道自京密引水渠至海淀区、昌平县交界处长16千米,流域面积210.1平方千米。是山后地区主要排洪河道。

位于海淀区最北端,其中段为海淀区与昌平区界河。

北沙河是温榆河支流,元代称“双塔河”,古代曾是漕运河道。源于昌平县四家庄,东南流,于双塔村西北进入海淀区,再东南流至梅所屯东北出海淀区界。又左汇虎峪沟、东沙河水东流入沙河水库。海淀区境内长7.1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

位于海淀区最南端,广安门西,古称洗马沟。源于莲花池水,东南流,是古蓟城的供水河流,金建中都曾将其圈入城中。明代将其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水系。

1952年,在莲花池以西沿丰台与海淀区分界处开挖8.54千米长的“新开渠”,以排放石景山区一带雨、污水。1953年治理莲花河时与南护城河脱离,直接汇入凉水河。海淀区境内长度4.76千米,流域面积9.31平方千米。

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初为自然湖泊,源于玉泉诸水,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入,并扩大疏浚,成为向京城供水的一座蓄水库。清乾隆年间将西湖向东、南两面扩展,周长30多里,成为北京最早、最大的人工水库。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名为“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占全园面积的3/4。

位于圆明园内,面积在园区诸湖泊中最大,为34.48万平方米。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水系逐渐淤塞。

1984年整修圆明园,疏浚福海,逐渐修复水系,1995年园内水面面积恢复至80万平方米。

位于紫竹院公园内,水域面积15.5万平方米。初为天然湖泊,后因湖旁建有“紫竹禅院”庙宇得名。湖底洼地有泉涌出,是古高梁河发源地之一。因南长河广源闸段水位落差较大,船只难于直航,该湖便辟为藏御舟的别港,后因湖泊逐渐淤高,被垦为稻田。

1953年3月,改造治理紫竹院,废田还湖,建进、退水渠,设进、退水闸,使湖水与南长河相通。

东临钓鱼台,西临西三环中路,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处30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初为天然湖泊,是古蓟城和金中都的供水源地,元代时水面10顷有余。

清乾隆年间,疏挖南旱河流经玉渊潭,并扩大水面,建出水闸,使玉渊潭成为北京城西部蓄水调洪湖泊。

又名水泉,是碧云寺水泉院里清泉。泉出石根,冬夏不涸,水质甘甜爽口,缓流淙淙若琴声。泉水汇而为池,清澈可以照人。

因源出北安河村西3千米的金山寺山门前石隙,故名金山泉。泉水清凉甘甜,为京西名泉之一。金山泉流量稳定,常年不减,日出水300立方米左右。

位于大觉寺。大觉寺初名清水院,寺因泉名。泉旁所立明碑“灵泉”。

泉水源自后山,伏流地下,出露后汇入龙潭池中。池中置有笔架形小山,腰部有洞,泉水从石龙口喷出流入洞穴,形成“喷泉射窦”景观。池中之水又分南北两股顺山势蜿蜒流淌,似“二龙戏珠”,最后通过石刻水兽之口流入山门内功德池中。执行编辑:小早

原标题:《八河、四湖、三泉!北京之水海淀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