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0号患者”与乌合之众的反向思考!

2020-02-21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课题部 常笑健康

近几天,“0号患者”这个很科幻的名词不断被传播,广大“狱友”刚感受到武汉地区及非武汉地区新确诊病例数连续多日下降的喜悦,就又被神秘的“0号患者”给吓得懵逼了。

到底谁是“0号患者”、这场疫情到底是人为导致还是之前判定的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的,一时间又进入了辩论状态。

从疫情爆发以来,蜂群一样的媒体机构在对疫情进展进行持续关注的同时,针对各种细节所提出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信息量多到让我们傻傻分不清,让很多不爱追剧的人硬生生的追起了朋友圈,频繁刷新朋友圈希望能看到下一篇文章里的剧情,实在来不及读就先收藏。

说实话,小编看到“0号患者”相关新闻报道的时候,也着实被震惊了一下,但也只是一下而已。

因为疫情爆发近1个月以来,小编每天也在刷新闻,虽然“0号患者”非常重要,也对本次疫情的终结会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造谣、欺瞒病情、恶意传播病毒、不配合隔离这几类人群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关于造谣和谣言,似乎从疫情爆发以来,就如电视剧的插曲一样,循环出现。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真英雄,也照出了一群乌合之众,且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那种!

说说“0号患者”的事儿

据诸多自媒体和网络平台所转载的以”武小华博士”口吻说的话:“1月24日,武汉金银潭医院副院长等人在《柳叶刀》刊载的文章里提到过,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第一例患者症状开始日期是在12月1号(尽管官方一直宣称是12月8号),一个细节是,他的家人都没有发烧或呼吸系统症状。同时,第一个病人和后来的病例之间没有发现流行病学联系。”

然后就经过一番子丑寅卯、天干地支的推算,算出了有一个被隐藏的“0号”患者,而且那个患者就是已经毕业多年且不在武汉本地上班的研究生,叫黄燕玲,然后又关联到了武汉病毒研究所一个叫石正丽的研究员。

“0号患者”事件发酵以后,针对最近疯传的“0号患者”事件,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了官方回应、密切关联人石正丽和黄燕玲进行了回应,被冠以举报人名头的研究员陈全姣也进行了澄清,黄燕玲的导师危宏平也进行了声明!至此,整个事件暂时算告一段落。

其实“0号患者”这个名词在流行病学中并没有这么科幻,本身的含义应叫首例感染者,即第一个接触病毒的人,存在可能感染却没发病、感染后发病、感染后死亡等多种可能。

流行病学中对首例感染者进行追踪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能够快速锁定病毒来源或传播路径。

(2)有助于快速研究追踪病毒的变异特征、迁移路径等,为疫情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3)研究病毒在首例感染者体内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为疫苗的制备、药物的筛选等提供帮助。

本次疫情,无论是对蝙蝠的病毒来源追溯、对穿山甲中间宿主的定性还是对华南海鲜市场的病毒来源核查,其用意本就是希望尽最大努力找到首例感染患者的病毒来源或推导出首例感染患者,但在国内外的大型传染病事件中,发现首例感染者往往事与愿违。

说完关于“0号感染者”的定义及其在疾控中的意义,那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的演变逻辑:本事件是由于一位名叫“武小华”的博士提出质疑,然后被某些自媒体撰文发布,随后又被冒充陈全姣研究员的举报声明助推,再加以武汉病毒研究所“双黄连之母”给该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最终多种因素叠加,形成该研究所有人改造病毒并主动释放或由于实验动物或实验室某些管理环节方面漏洞造成病毒泄露的“事实”,随后病毒感染了黄燕玲,诱发疫情。

其实剧情很简单,跟电影生化危机相比还要简单一些。当然这只是质疑者认为的事实情形。

谈谈我的看法

虽然0号患者被传播的如火如荼,但这个事件最终的干货基本上是:

(1)武小华这位博士,无论是在中国知网还是百度学术或者谷歌学术,都查不到感觉跟这个人沾边的学术论文。要嘛没发过论文,要嘛就是太厉害了,都发到国外去了或者是外星球。

(2)对于“0号患者”的认定和病毒阴谋论的定性,来源于对几篇论文的分析,太高大上,估计一般人也看不懂。

(3)网上骂声一片,各大公众号和平台争相报道,宛如一锅沸腾了的热油,好像为某些人准备好了一样。

(4)转发“0号患者”的文章如潮水一般,关于那个武博士到底是谁反而遭人冷落,可能看客们并不想看她的戏。

(5)这件事情,没有合理的开头,也没有看客想要的结局。

其实针对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谁对谁错,小编内心并没有什么倾向,只希望天理昭昭,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我更关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性乌合之众易感综合征症候群。

“0号患者”这件事,从公众的质疑角度去看,没有任何不妥。但有些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反思?

1

在没有获知真相或合理性证据的前提下,就因为转发的人多,就随意谩骂、甚至对直接关联人黄燕玲进行无畏的舆论施压,让被质疑者自己证明质疑者是错的这显然不合理,而且黄燕玲面对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庞大的舆论群体。

这与多年前的开胸验肺,让尘肺病人自己证明是尘肺病人一样荒唐。无论此事真实与否,在没有切实证据的前提下,仅凭一个连学术履历都查不到的人的质疑就如潮水一般淹没理性,这并不合理。

2

换言之,假如这场质疑的发起者就是在杜撰和造谣,对于被中伤者所造成的伤害由又谁来买单?造谣者也许只是关闭账号了之。

2018年9月,德阳爆料王因其个人所认为的事实发布于网络,强大的舆论压力5天时间将女医生安某逼死家中,最终也没见到比较正式的道歉,造成了一个家庭永久的破碎。

而公众犹如看了一场戏,主角死后,然后全剧终。对于这种结局,每一个起哄者都是杀人犯我觉得并不为过。

3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舆论作为道德谴责及法制规范的重要补充部分,基于其双刃剑的特征我们理应谨慎使用。

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质疑和舆论的权利,但质疑与信口开河、诽谤在汉语的含义上还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4

退一万步讲,就算有些事实最终是事实,但在有证据的情况下去质疑和纯靠猜测去质疑本身就是两码事。

李文亮医生的“谣言”是基于看到了真真切切的检验报告和他自身感染疾病的感受,而不是靠猜测,与“0号患者”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谣言”二字已经让我们在此次疫情中吃了太多苦头,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谣言,我们都应理性对待。因为谣言终归有真假面,在没有被证实之前,真面和假面我们都应去相信,而不是单纯的只去相信我们认为的那一面。

在此,分享几句《乌合之众》里的名句与大家共勉: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所以,保持独立思考和正直的个人属性非常重要!

致我们

关于“0号患者”的很多文章之中,都在争论到底此次疫情是人为改造病毒所致还是吃野生动物引起,而且很多的论点似乎都在倾向于前者,非常希望后者不成立。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什么结果,吃野生动物好像永远都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好吃的动物都被驯化了、宰杀好了放在超市里了,为什么还要浪里个浪的整天出去吃不好吃的野生动物呢?

关于“0号患者”的很多文章里,都有关于武博士认为蝙蝠身上的病毒不可能感染人体的言论,这是要抬杠吗?关于此次疫情,专家已经再三强调有中间宿主,至于中间宿主的定义,百度上有。

疫情爆发以来,谣言的制造者比如新闻记者还要忙,各种谣言层出不穷。但最可笑的就是,有些稀奇古怪的谣言,哪怕能够让我们毁灭的谣言,很多人都恨不得它是真的。猎奇的心态满足下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把想自己往死了整呢?

面对灾难的态度,是人类区别丛林与文明的分水岭。在疫情艰难的时刻,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对于阴谋论,我信的很少。因为截至到目前,由于刻意隐瞒病情、恶意传播病毒等行为所造成的确诊人数及隔离人数,粗略统计一下,至少已经占到了湖北以外确诊和隔离总人数的30%,这些人难道都是间谍?造假口罩、各种冲出关卡不配合隔离的人,难道是国外派来的特务?有这种人群存在,阴谋论中的“谋”字,我觉得可以去掉,因为我们自己都能把自己坑死,还用阴谋家去想谋略吗?以身作则,少干点缺德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刷抖音或者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的视频时掉眼泪说明我们还是个人。但疫情之后,还能不能像现在一样去尊重医护人员或许才能检验我们是不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人血馒头也许挺好吃,吃多了不腥吗?盼着疫情快点过去,然后去肯德基急头白脸的吃一顿、牵着女朋友的小手遛一遛、陪着家人去旅旅游、带孩子去看看电影,不香吗?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我特别好奇网络喷子、造谣者到底长成什么样,因为他们一直如神人一般存在。直到看到下面这两图,才发现,原来是这种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但却又吃的挺胖的小黑胖子!

您若实在对“0号患者”的各种博眼球谣言有兴趣,那建议您也可以到网上或者朋友圈里搜一下“颠峰的武小华博士”,这个帖子是关于这个武博士的,剧情更丰富。也许都是谣言,但看热闹嘛,看哪个不是看!!!!!!

原标题:《“0号患者”与乌合之众的反向思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