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误判的“荒诞派”——爱德华·阿尔比

2020-02-21 1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爱德华·阿尔比(1965)

“我将在地球上行走,追寻那些我找不到的东西。”——爱德华·阿尔比 (1928.3.12-2016.9.16)

在美国戏剧史上,有四个名字常常被人们同时提起,他们是: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和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正是这四个人建立起了美国严肃戏剧的传统。其中,爱德华·阿尔比更是桥梁式的人物。他6岁写诗,18岁发表剧本,30岁创作《动物园的故事》并正式登上国际戏剧舞台,从此声名鹊起。

作为一个以创作非主流戏剧出道的艺术家,阿尔比用真挚细腻的笔触直指人类灵魂深处。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戏剧创作挑战着传统。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新的艺术标准,并且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三度获普利策戏剧奖

两度获托尼奖最佳戏剧奖

数次获得包括托尼奖和美国成就学院在内颁发的多个终身成就奖

 

1967年,获得当年普利策奖后,爱德华·阿尔比在剧院接受采访。

自始至终的“局外人”

阿尔比成长于演出世家,他的养祖父是当时美国娱乐演出业的大亨。家庭的社交圈也大多是当时娱乐演出业的成功人士。

大约6岁那年,阿尔比得知自己是被收养的。富有的成长环境并未给予阿尔比渴求的情感归属。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养父母甚至从未拥抱过他。

学生时代,阿尔比叛逆且个性十足,除了课外的戏剧活动,对任何事都缺乏参与感,仿佛是个“局外人”。

 

青年时期的阿尔比

与此同时,阿尔比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性取向。

21岁那年(1949),是阿尔比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因屡次与养母发生争吵而离家,从此搬到纽约格林威治村开始独立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阿尔比做过很多类型的工作,收入极不稳定。

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6年电影版),剧中人物为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

三任伴侣的陪伴与塑造

阿尔比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同性伴侣是威廉·弗拉纳根、泰伦斯·麦克纳利、乔纳森·托马斯。这三人分别是音乐家、剧作家和雕塑家。

在阿尔比成名前,佛拉纳根已经是纽约年轻艺术家圈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们共同生活了七年(1952-1959),佛拉纳根给予了正处在艺术成长期的阿尔比很大的帮助和灵感。

1959年,31岁的阿尔比结识了21岁的麦克纳利,那时的阿尔比刚创作完成《动物园的故事》,而麦克纳利还是一名梦想成为剧作家的大学生。

那段时期正是阿尔比事业上升专注于创作的阶段,他曾告诉麦克纳利,后者永远不会比写作事业更重要。

 

1961年1月24日,爱德华·阿尔比在戏剧作品《美国之梦》开幕之夜现场

《伤心咖啡馆之歌》幕后照(百老汇1963—1964),编剧:爱德华·阿尔比,导演:艾伦·施耐德(Alan Schneider),从左至右:爱德华·阿尔比、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科琳·杜赫斯特(Colleen Dewhurst)

1971年,阿尔比赴多伦多大学讲学,在那里遇到了第三位重要的人生伴侣乔纳森·托马斯。阿尔比当时正处在事业的低谷,他们相识不久后便搬到一起生活。

阿尔比曾表示,正是因为托马斯的出现,他才没有死于酗酒。

在三任伴侣中,对阿尔比事业帮助最大的是佛拉纳根,个人成就最高的是麦克纳利,对阿尔比精神支持最大、陪伴他最久的是托马斯。

 

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

阿尔比曾说,剧作家的工作就如同“把自己的五脏六腑挂在舞台上”,生活中的他同样坦荡诚实。

“如果剧作家碰巧是同性恋,就必须超越自我。我碰巧是剧作家,而且碰巧是同性恋。”

从剧坛新星到戏剧大家

1953年至1963年,阿尔比先后创作了九个剧本、几十个故事和100多首诗歌。这些作品影响了他后来创作风格的形成。

从这些习作中可以找到最鲜明的人物和主题:

强势的妻子或母亲/软弱的丈夫或父亲/死去或是丢失的孩子/真实与虚幻的混淆/身份认同障碍/人的异化......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1966)剧照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从左至右: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李察·伯顿(Richard Burton)、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1958年,阿尔比用不到三周时间在一台破旧的打字机上创作完成了《动物园的故事》。这部作品开启了他的职业戏剧生涯。

剧本完成后,纽约的制作人不愿意为初出茅庐的作家冒险。后来剧本辗转来到柏林,并在1959年9月28日于席勒剧院首演。正是这部剧使阿尔比正式登上国际戏剧舞台。

1960年至1970年是阿尔比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平均每年都有一两部作品问世,并不断获得托尼奖、弗农赖斯奖、奥比奖等各类重要的戏剧奖项。

他迅速从一名新秀作家成长为在美国戏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创作于1962年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使他成为百老汇主流戏剧作家,更对美国当代戏剧意义非凡。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获托尼奖(1963)  从左至右:编剧爱德华·阿尔比、联合制片人李察·巴尔(Richard Barr)、导演艾伦·施耐德(Alan Schneider)、联合制片人克林顿·怀尔德(Clinton Wilder)、乌塔·哈根(Uta Hagen)、亚瑟·希尔(Arthur Hill)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舞台照(1962)  从左至右:亚瑟·希尔(Arthur Hill)、乌塔·哈根(Uta Hagen)与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

进入1970年代,阿尔比的事业陷入低谷,不仅创作量减少了,票房号召力也大不如前,很多人认为他江郎才尽。

在这段消沉时期,阿尔比逐渐将戏剧阵地扩展到学术领域。

1980年代以后,他更加频繁地接受各大学院校的邀请,进行学术讲座、授课、创排新剧。

1991年,以他养母为原型的戏剧《三个高大女人》为阿尔比带来了第三个普利策戏剧奖,使他重新站在了纽约百老汇的舞台上。这部冷静而又不失情感的作品打动了许多人。

 

《微妙的平衡》剧照(1973)  导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左:凯特·瑞德(Kate Reid),右: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被误判的“荒诞派”

阿尔比的戏剧活动主要包括编剧、导演、学术研究等方面。长久以来,他一直作为“荒诞派”剧作家被研究或介绍。

然而,阿尔比本人对这一标签不以为然。他曾表示:“当得知我被认作是声誉良好的荒诞派的一员时,我深深地感到被冒犯。”

他调侃“荒诞派”,进而反讽地表示以为此称呼是指百老汇剧场:

一出“好”戏就是挣钱的戏 ; 一出“滥”戏就是不挣钱的戏……演员为了自己的公众形象而改写剧本 ; ……鼓励剧作家把自己当作一个巨大车轮上面的小齿轮;……没有一场演出是贝克特、布莱希特、契诃夫、热内、易卜生、奥凯西、皮兰德娄、肖、斯特林堡——或者莎士比亚的? 我想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加荒诞呢?(我的结论……很明显。)

他曾批判地指出,如果把正视人类真实处境的戏剧叫作“荒诞派戏剧”,那么所谓的“荒诞派戏剧”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戏剧。

而那些本应成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却只在一味迎合大众,帮助他们自欺欺人,并且“呈现出一幅关于我们自己的错误的图画”。

 

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1980年代)

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

1996年,阿尔比获得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该奖用于表彰终身为美国文化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在颁奖典礼上,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读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他:

爱德华·阿尔比的生命可以概括为反叛的艺术精神。从童年起,他就挑战传统。他离开学院走上纽约的街道,白天工作,夜晚写作。……

40多年来,他的作品向传统挑战,建立起了无人能比的创新的艺术标准。从《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到《小爱丽丝》,再到《三个高大女人》,他的作品鼓舞着美国戏剧,启迪着新一代的剧作家来做同样的事情。

今晚,我们在反叛中诞生的国家向你致敬,爱德华·阿尔比,在你的反叛精神中,美国戏剧获得了重生。

本文内容摘自《爱德华·阿尔比戏剧艺术》,部分图片为版权作品,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焉若文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对美国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进行综合研究的中文著作。收录爱德华·阿尔比的生平及艺术创作、剧作、导演艺术、学术成就等内容。

中国对阿尔比这样一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戏剧大师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该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