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舱里的检验师:实验室条件不足,就去金银潭医院借场地
作者:于思远 文字整理:杨笑波
位于武汉客厅的方舱医院运行已有一周多的时间。从无到有,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正一个个被攻克。由于方舱没有“三区两通道”的实验室条件,检验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金银潭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借用一块工作区域。于思远是第一批率先前往开辟道路和流程的检验师。“进入金银潭一定要做足防护准备,我是先锋队员,一定要让战友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慎重考虑,向金银潭医院借场地
于思远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一名医学检验师。“我们负责检验人体体液、血液、排泄物、感染微生物等标本,通过客观准确的化验指标,为一线医生提供新冠肺炎的治疗依据。”于思远说。在他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2月7日这紧张又充实的一天。
当天,第一批患者进入方舱医院,虽然只开了A舱,但已有400余名患者进入方舱。“这对我们检验组13名队员也是极大的挑战。”于思远迅速建立了方舱医院检验组联络表和第一版排班表,联系厂家安装调试检验仪器。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摆在眼前:方舱没有“三区两通道”的实验室条件,这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而言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检验工作又是抗击新冠肺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检验手段为新冠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新冠患者和一线医生提供科学、实事求是的报告,帮助判断病情的进展与治疗效果。“在疫情蔓延的当下,我们13名检验组成员经过慎重考虑,果断决定向金银潭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借用一个小区域,为方舱患者进行血液检验。”这是距离武汉客厅最近的一家医院,只有1公里左右路程。
金银潭医院是湖北省、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收治了许多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2月7日下午,于思远作为检验组的先锋人员,与陕西队一名队员率先进入金银潭。出发前,他在东方医院的前线工作群中说:“各位兄弟姐妹战友,我将作为几家医疗队检验组的第一批工作者进入金银潭医院开展检验工作,为检验组同僚开辟道路和流程。”一番言语朴素而简洁,同事们却深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先遣部队,给检验组成员吃“定心丸”
做好了所有的防护和准备工作,于思远来到金银潭,为大家考察实验室场地、检测检验仪器运行、制定检验和方舱标本转运流程。“我的内心有些忐忑,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我来不及多想,就已经换上防护服和防护用具,踏入了素未谋面的金银潭医院。”在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王银坤和金银潭医院检验科项主任的合作下,两个小时就把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走出实验室的时候,我一边小心翼翼地脱掉防护服,一边在脑海里回想每一个步骤,晚上将它们编写成文件发给了大家,给检验组的同僚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回到方舱医院和同事们相聚,看着武汉客厅广场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于思远感慨万千:“许多年后,我一定会再次来到这里,回忆起我与战友们奋斗的日子,看到飘扬的国旗,想起我曾为它努力拼搏过。”在前线,于思远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是于思远自出生以来,第一次来到武汉。他还记得,大年初一晚上从东北老家返回上海,临走时母亲对自己说的话:“国家现在需要你,你要好好干,听从指挥!”于思远的母亲是一位老党员,她没有哭,只是远远地目送儿子,坚定的眼光中闪烁着担忧和不舍。“我转身过后泪水在眼睛中不停的打转。我今年27岁,这是工作的第三年,也是两年来第一次回到家乡。”
只在老家待了一天,2月4日,于思远登上了去往武汉的高铁。忙了小半个月,终于有机会回忆并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记忆。“有人说检验人是医生背后的‘医生’,其实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在默默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照亮每一位病人回家的路。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我无怨来到这里,无悔挥洒我27岁的青春!”
母亲与于思远的微信对话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组合影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