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疫日记丨在病人身上看到顽强的生命力,这座城市暂停的时间不会太长
口述丨朱榴燕
整理丨陈勤奋
每天培训、上班,不知不觉地,我们到这里已经第九天了。30张床位的ICU已经收满了病人,队员也重新分组,我由主班护士改成管床责任护士,分管两个床位的病人,一个是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病人,另一个是70多岁的阿婆。
那位气管插管的病人我第一天接班做主班时,因为她医嘱比较多,所以我一直记着她的名字,每次接班都会留意一览表,看见这个名字还在,我就心定了,知道她没“走”。昨天第一次见到她,昏迷着。虽然我们不认识,但看见鼻饲管、呼吸机、深静脉留置、各类泵注用药、导尿管,心里还是很难过。
每一个小时,我都要观察记录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固定各类导管,按时给药。临下班时,我又为她更换了干爽的棉垫,盖好了肩上的被子,尽量让她舒服些,因为我知道,她还顽强地活着。
隔壁床的阿婆,心电监护、面罩吸氧。一开始,我们很有距离感,阿婆个性很强,不想麻烦我给她倒水、端饭,更不想让我协助她解尿。为了安全,防她跌倒,我就“赖”在她床边,给她吃药、喝水、喂饭,协助解尿。我们交流起来不是很畅通,她说着武汉话,我隔着防护服,很多时候我只能翘着大拇指给她肯定和鼓励。没想到,等我下班的时候,她双手合十,向我表示感谢。氧气面罩下她笑得像朵花,在灯光下特别美,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想起2月9日航班飞在武汉上空,整个武汉城,除了路上偶尔飞驰的汽车,看不见任何移动的物体,时空仿佛停止。有人说,武汉开启了暂停键模式。但我相信,这个城市暂停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我在我的病人身上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还有满脸褶子的笑容。
我,看到了希望。
(记于2020年2月18日)
【采访手记】
“我没有什么故事,只是有些感想,我很感动的”
文丨陈勤奋
朱榴燕是华山医院皮肤科的主管护师,2月9日随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那里的ICU工作,收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
听说她的爱人去年12月20日刚刚在胸外科做了左下肺肿块切除术,听说她在2月9日凌晨3点接到电话通知,要求9点到医院集合驰援武汉,她没有丝毫犹豫,6个小时之内带上行装赶到医院。现在,朱老师已经在武汉工作了几天了,我很想听她讲讲自己,或者讲一些故事。
“故事啊?我太平常了,没有什么故事的。但是,来的这些日子,我有一些感想,我很感动的。”
华山医院皮肤科项蕾红和吴文育副主任、郜旭东护士长送行。到武汉的第一天,整个医疗队215人的行李和各种医疗物资有1000多箱,10吨,半夜2点到的酒店,男队员把这么多行李物资卸下来,分类分好,天亮后陆续发放到每个队员手中。感动!
第二天,感染科陈澍教授手把手地教每名队员穿脱防护服,优化流程,一遍又一遍,提高大家的安全系数,大家也一直在反复练习,一部分人去光谷院区做ICU病房收病人的各种准备,大家就轮流练习,一直到晚上,赶去收治第一批危重症病人。整整一天,紧张、忙碌、有序。感动!
第三天,第一个夜班出来夜休,醒来已是下午2点半,以为错过了午餐时间。没想到驻地宾馆已经考虑到大家是轮班制,特意为我们加餐。感动!晚上,马昕副院长召集我们开会,重温入党誓言。党员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护士的初心是救死扶伤,为病人服务。这次支援武汉,再次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动!
第四天,一早就是各项制度、操作流程的学习。调好了闹钟,准备凌晨2点出发去医院接班。今天还领取了同济医院的工作牌,此生难得啊,嗯,有点激动!
还有就是我从上海过来的时候工作鞋没有带,我们皮肤科有个医生,他的同学是当地的一名骨科医生。我是到的那天晚上跟他联系的,他说晚上送不了,过来很远的,要驱车40公里,而且第二天早上六点钟要赶去医院上班。但他下班后自己开着车过来了,送来了两双工作鞋。他本身工作很辛苦了,加上路又远,之前我们还不认识。所以我真的很感动的。
朱老师拍的绿植,此刻看见特别感动。再说说我们科里吧。那天凌晨3点,我接到我们护士长郜旭东的电话通知,其实,护士长也立刻在科室群里发布了消息,中班下班未回家在值班室休息的护士看到群里发布的消息,二话不说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去可的超市采购物资,成人尿片、暖宝宝、巧克力,能量棒……一大早,要进行日常工作交接的同事也早早来到病房,护士姐妹们争分夺秒,分头去筹集物资,大大的一个纸箱被塞得满满的。我们科副主任项蕾红和吴文育、还有郜旭东护士长代表科室送行,科室群里一条条、一段段“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的留言,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不管这场战役有多艰难、多困苦、多不容易,我觉得都有信心打赢它。
而朱榴燕的同事则告诉我,今年1月份,朱榴燕就开始关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底,朱榴燕就主动报名去武汉了。“我家老的只有爸爸,身体健康,现在还不需要我照顾,孩子也大了,各方面也能自理,我应该没啥后顾之忧,可以优先考虑。”有着20年党龄的朱榴燕在报名留言里写上了这些理由。其实,她刚刚动完肺部手术的爱人需要照顾,老父亲也是需要照顾的。但她觉得这和肆虐的疫情相比都算不了什么,前线更需要她,这是身为一个共产党人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朱榴燕平时对待日常工作就是极度认真积极的,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下班,受到患者的表扬数不胜数,多次被评为病房的年度星级护士,在红皮病、天疱疮、类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各种危重皮肤病人体无完肤的身体上扎针,仍然是一针见血,有着“朱一针”的称号,业务能力非常强。
谈到她自己,朱榴燕就赶紧“换频道”,不想多说自己。“其实,武汉人民也是挺不容易的。对了,我还要感谢班车师傅的守时准点,每天很多趟来来回回送我们去医院、回驻地。武汉,我一定还要来,脱掉口罩,自由呼吸武汉的新鲜空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