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正常封闭状态里,来一碗解读孤独的“心灵鸡汤”| 有话说
“偶尔,我们也需要强烈的孤独,因为我们都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近一个月,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非正常”影响,数目可观的人群封闭在居室内,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孤独之中。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处?《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孤独,帮助你将这一段难熬的时光转化为一场心灵的冒险。
在第九期“有书看·有话说”活动中,我们选出了五位读者并寄出《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一书。
他们中,有人常被孤独感击中,独居大城市的角落中;有人徘徊在孤独的边缘,渴望而又害怕,有人看到人类共同的归宿,在无可避免的孤独中进行选择......何为孤独,它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
期待分:7.0分 读后分:8.0分
这段时间刚好在北京生活,租了离市中心近一点的小房间,每天感受着大城市的味道。独处时,孤独经常席卷而来。想起高中读过《孤独六讲》,内容大多忘光了,只记得这个书名。同样,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击中我,很期待作者如何解读孤独感。
——林赫西
因为《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我第一次知道金珽运这位韩国教授,顺手在网上查了他的故事。他当了12年的教授,认真授课、做科研、举办活动,广受学生的欢迎。临近退休前,金教授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教书,不顾周围人的劝阻,辞去工作,前往日本生活。旅居的四年期间,他从零开始学日语,攻读艺术学位,出版四本书,学插画,闲暇时还翻译了一本日文书。金教授说,这些都是用孤独换来的丰硕成果。
据说这本书在韩国是畅销书,这让我下意识地有所警惕。但书名很吸引人,翻开发现书中有很多有趣的片段,不经意间就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只要一天做15个俯卧撑,孤独感就无影无踪,性欲也彻底消失;一个人的权力越大,空间就越大,不止是办公室的空间,还包括周围人与他的距离。会重复的事情一点也不可怕,所以每一次新年伊始,人们都会乐此不疲地下各种决心。两个人互换名片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鞠躬幅度更大,笑得更多,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则是象征性地笑一笑,这跟动物世界里的雄性动物通过比试犄角长短来较量实力是一个道理。
金教授的毒鸡汤有种奇妙的幽默感,将旅居日本的生活琐事与复杂的心理学、文化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串联起来,以飨读者。
另外,包括封面在内,这本书收录的数十幅插画与照片,均是出自金教授之手,风格独特,令我印象深刻。即便你对这个主题的内容不太感冒,也可以翻翻这些插画,或许能够触动到你。
期待分:8.0 读后分:8.5
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喜欢“捕捉”孤独,拒绝社交,热衷在深夜中忙碌,窝在房间吃外卖……很少会有人一直认定某种态度,更多的情况是不断反复徘徊选择,渴望孤独,又害怕孤独,成为众多中的一个矛盾个体。我想知道,何为孤独,它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
——无小双
《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的封面很有意思——作者金珽运“自黑”般的自画像。金珽运自称为“韩国中年大叔”,配上那句真情告白:“既然寂寞免不了,还是孤独好”,博人一笑,随后让人发觉,这可不是一本正经严肃的鸡汤科普书。与我预想的不一样,作者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文风幽默活泼,又夹杂着易懂的理论讲解,让我感觉他的“孤独”随处可见。在这铺天盖的“孤独”中,他捕捉到了“孤独”可爱、坦率的一面,喜不自胜,于是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隐隐形成一个观念:孤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接受现状,自我挣扎显得无助的孤独;一种是处于感受周身环境节奏,安静随其摇曳的孤独。前者多是环境因素造成,人在其中不愿跳脱出来,而后者需要人的主观感受到位。坦荡荡的君子,没拥有太多东西,但过得自在舒适,自己就无须改变太多。书中有个观点:被别人改变是很痛苦的。这个结论我也琢磨过,只是被这本书更细化。我对这个观点的形成没有丝毫排斥,一些想法甚至愈发清楚了。
大家读这本书时,都会产生共鸣。我的第一处共鸣便是在“序”里。作者刚进入50岁时,想自由些、为自己而活,于是打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马上想到自己,从小到大,因为在乡下念书,寒暑假从来没有遭过补课的苦。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觉得自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几乎每次,我都浑浑噩噩地过了。我反问自己,那时的我孤独吗?如果是,那肯定是“不能接受现状,自我挣扎显得无助的孤独”。我虽处在自由的假期却没找到合适的节奏,以至于心烦意乱、无所事事。幸好那时的我年幼,隐隐约约的痛苦并不显现。回到书中,作者反向思考,决定让自己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于是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上课,深究起自己当教授的原因,觉得没有遵循本心、十分惭愧,终于辞职前往日本。
金珽运在日本待了4年,跳脱了原本的环境,找到了新生活的节奏,像他喜欢的音乐一样,有力且自我,协调而畅快。这段时间就是他书名所说的“需要强烈的孤独”时期,他在其中的状态就是我认为的后者的孤独——安静随其摇曳。听起来这种“孤独”很偏向于“自由”,也许跟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幻想都重合了。但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人们幻想的“自由”是叛逆的,没有烦恼。然而真实的“孤独”不可能没有烦恼,它充斥着各种问题。
“孤独”给了你一个存放自己的空间,既能让你缓冲调整,也能让你暂时从无解的问题中抽离出来。这里的抽离并不是消极面对,而是不急于一时,先感受生活的节奏,无解的问题日后再议。而“自由”蒙蔽你的双眼,让你误以为是一种享乐,可以逃避变化。想想那些整日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享受“自由”的人,不多时就会因问题的存在而烦躁,若不愿接受现实,便又回到前者那无助的孤独。
VCG
读《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之前,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专门介绍“孤独”的书,于我,“孤独”就像个模模糊糊的影子。读完后,“孤独”在我脑海里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轮廓,所得当然不算精准,但能得到一种解释,也算受益匪浅。
期待分:8.0 读后分:8.5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在尘世里经历了一些起起伏伏,才会明白孤独未必不好。我想看看心理学专业人士笔下的孤独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同人的孤独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Phoebe
初见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被矛盾地吸引——《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看上去像某些鸡汤文或者偶像剧的名字。一位心理学家应该不会写出那么肤浅的作品,读过之后,果然没有辜负期待。书里确实有一些世俗的故事,毕竟心理学家也是人,可是细品之后,才能觉出不同的地方。
作者金珽运就是一个硕博毕业后在韩国大学任教授的“大叔”,在他50岁的时候,顿悟要“开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辞去工作前去日本学习绘画。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与学习的孤独中,他前所未有的感悟与收获。
书中有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业术语,虽然作者会用浅显的语言去阐述其意义,可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想要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仍有难度。不过,和其他畅销书相比,还是有很多养料可以吸收,并为己所用。以下列举一二,与大家共享。
金珽运提到女人化妆这件事,很多人以为女人是为了男人而化妆,而作者从心理学层面上分析,其实并非如此。女人化妆实则是为了保留背后空间,不必像集中营或者精神病院的人那样隐私全无。很多韩国男人的无端愤怒,也源于背后空间的丧失。
还有关于模仿这件事,“人类最根本的快乐和喜悦就藏在这种模仿里”,无论是小孩子借助玩具还是成人的各种游戏,本质仍旧是模仿。““永远不要失去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好奇心,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持续保持创造力”,这应该是作者抛弃过去循规蹈矩生活的原因吧。与其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不喜欢的生活,不如用余生找回快乐的自己。
关于神经衰弱,读完书后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这是一种由于心的速度跟不上生活速度产生的一种精神疾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安被认为是任何人都必须承受的压力。读到这里的时候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是啊,见怪不怪了,否则要多出很多病人了。作者的目录PART4下面有个小标题“活到老学到老”,是个常见的标题,只有真正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作者通过学习绘画,才过上了自主的人生。我想,这就是这位“大叔”的第二次生命吧,毕竟他从中找到了快乐与热爱。
以上例子,均是作者在孤独中的结晶,他用通俗的语言、对比、举例子的方法将日本、韩国、欧美、苏联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专业术语联系翻译给我们普通人来看,与日常生活联系、放眼世界,风格诙谐、幽默地给我们科普。连带着书中作者的绘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老年男人追求重生的过程。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掩卷长思。
孤独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为了看清、追求真的自我,我们应学会拥抱孤独,在孤独中变成更好的自己。
期待分:8.0分 读后分:8.5分
看过《单身社会》和《无缘社会》的我很期待看这本书。其实,就算结婚也会有一个人先行离开,随着子女的成人,他们也会走出原生家庭。而我们要做的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择一城终老,携一群人奔老。
——浅草樱落
《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一看书名就很反转。人大部分时候是害怕孤独,甚至在逃避孤独。尤其在大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孤独似乎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情绪,像极了素日的焦虑、恐慌。
unsplash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单身社会》和《无缘社会》,以为作者会用案例来堆积孤独感。像2020年的鼠年,很多人在朋友圈发的那样,“我数了一下我嗑了1020颗瓜子,我家卫生间的地板有138块”,然而并没有。作者构筑了大量的心理学术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拆解人为什么孤独。甚至结合自己10年的德国生活经历,分析韩国和日本两国国民的行为心理,来分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一个人在城市独居,坐火车等等。作者也提到了女性左右脑的合作更协调,在工作中感性和理性并用。这和罗振宇老师在2020年的跨年演讲所提到的,女性更擅长协调关系,这个世界出现了大量需要跨界整合、柔性沟通的事情,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知天命的年纪,从体制内的大学教师抽身而退,只身前往日本学习绘画,体验着别样的孤独。书中的文字正是作者情绪的表达,当他欢快时读起来轻松,当他压抑时,读起来生硬。而书中的插画,更是微妙的捕捉了情绪的瞬间,纵然你不懂绘画,也能隐隐的体会到,“文字言不尽,绘画意无穷”。
期待分:7.5 读后分:8.5
读了文中的片段,真是感触之前听到的那句话:老天爷真是慈悲,有时候衰老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脱,要是人能活个几百上千岁,早都会被孤独折磨的死好几回吧。
——旭旭
凡事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准,孤独也是。
之前,“孤独”对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词,它沉闷,令人痛苦,我每每都在想办法不要被其吞噬,但作者金珽运却说我们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还是“强烈”的,我很好奇,他是怎么看孤独的呢?
《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通过理性又专业的知识,生动有趣的表达,向我展示了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我看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我看到自己在遇事时习惯性的回避,看到因为思维模式的惯性而让自己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这些内容就像镜子一样照出那些经历无数次却仍不明的地方。
最近两年,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成长,走得多看得多了,也渐渐能体味到,有些路只有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课题。作者提到偶尔的孤独能让我们省察自己,我很赞同。因为人生的成长不在其他,就在自我省察和自我改变。人人都想避而远之的孤独,往往是自我省察的好伙伴。这样看的话,孤独反而是成长的助推器,没有它,有些体会也就不会来得那么深刻了吧。
金珽运说,每个人应该有一把有靠背的椅子。椅子是生活中多么司空见惯的物件,但在作者眼里,普普通通的一把椅子可以是权利、尊严的象征,也可以是一种敞开怀抱、拥抱生活的态度的表达。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觉察能力,作者如何能把一把椅子背后反映的东西看得如此透彻?这份觉察恰恰来自于自我观察,来自于对孤独的坦然接受。
*呈现内容有所删减
整编 / 实习生 胡雅婷
原标题:《在非正常的封闭状态里,来一碗解读孤独的“心灵鸡汤” | 有话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