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情拐点何时出现?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况决定
原创 关心疫情的所长 160健康研究所
▶全文共计3788字
▶预计阅读10分钟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是,与新冠病毒交手两个月以来,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新型冠状病毒从哪儿来?它怎么传播?怎样才能消灭它?
截至日前,全国确诊病例68594例,疑似8228例,死亡1666例,治愈9550例。对抗病毒,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666条生命的逝去,换来的是我们对病毒更清醒的认知。2月10日,钟南山团队在预印本网Medrxiv上传了一篇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从临床确诊的1099例病例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起底。
01 病毒会潜伏多久?2020年开年,全国人民度过了史上最长的一个春假。正如段子里写的一样,随着疫情的蔓延,一觉醒来“假期”不断续费。这样遥遥无期的长假,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恐慌。
众所周知,我们所谓的“假期”其实等同于新冠肺炎的大爆发期。在这个时期,只有减少人口流动、闭门不出,才能有效控制住病毒的传播。
因为,病毒从进入人体到爆发,是需要时间的。从接触传染源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为“潜伏期”。钟南山论文中提到:疾病潜伏期中位数只有3天,最长达到了24天,不排除有超级传播者的可能。
意思是一般情况下,感染新冠病毒的第三天就会出现症状,而目前有一例是24天才发病。
(来源:上观数据)不同于SARS,新型冠状病毒并非一感染就出现症状,它非常耐得住性子。虽然潜伏期没有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在我们体内按兵不动。
这段时间,病毒充分利用人体的资源,韬光养晦、暗渡陈仓,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不过,免疫系统也不是吃干饭的,它们也在侦查敌军,发现一个歼灭一个。
这个时期的病毒队伍还比较弱小,所以即便体内有打斗痕迹,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免疫细胞轻易就能把落单的病毒消灭掉。
有人可能会问:“潜伏期那么长,为什么还是会生病呢?”普通人感染新冠病毒有两个预后:一是自愈,白细胞在病毒扩张之前就把病毒消灭了。二是爆发肺炎——敌军发展壮大,占领各大器官,战场规模扩大,两军交火导致人体一片狼藉。
不确定的潜伏期,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它有碍于控制传染源。
一方面,新冠肺炎在潜伏期就具有传染性。很多潜伏期的感染者以为自己是健康的,没有做好自我隔离,导致疾病加速传播。另一方面,潜伏期长,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更加困难,耽误治疗。
不过,24天发病的这个案例,并不能作为临床参考。毕竟这只是个案,狂犬病毒也有潜伏6年的例子,不用过度恐慌。
如果因潜伏期延长而调整隔离时间,要付出的社会成本就太大了。所以,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依然可以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
02 病毒为何传播得这么快?从无症状感染,到无发热病例,再到“假阴性”病例,现在又出现潜伏期最长达24天。新冠病毒仿佛熟读《孙子兵法》,不仅躲过了肉眼,还躲过了先进的医学仪器。
通常情况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依据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结果来诊断。常规对疑似患者会进行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如果出现一次阳性则确诊,如出现两次阴性,则基本可排除感染。
(医护人员和待检测的核酸)然而,就在2月5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出现了一名“三阴”患者。
这位从武汉来京的患者,入院前3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因此1月30日以“重症甲流”入院。
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机,通过肺泡灌洗检测后,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结果才显露出来。
核酸检测的失误,让不少医生把眼光放在了影像学的诊断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表示:
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2019-nCoV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
由于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疾病,集中感染在肺部,所以肺部的影像情况可以为病情的诊断提供依据。
2月13日,新增确诊病例激增15104例,正是改变了检测方式的结果,由之前的核算检测,改为了临床+影像学综合诊断。正常人肺部CT是阴影,感染病毒后,肺泡内的气体会被蛋白、细胞以及血管渗出的液体所替换掉,导致渗出性实变,遮挡住X线,从而出现一片白影。
据钟南山团队研究显示,磨玻璃样阴影是胸部CT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这是不是意味着拍个胸部CT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答案是不一定。此次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大多为轻症,很多人的肺部并没有发生病变,炎症反应很少。所以仅凭CT来确诊,还是不够准确。
新冠病毒连医生和仪器都能骗过,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自己有没有感染的依据,就是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
然而,据钟南山团队研究发现,仅在就诊时出现2019-nCoV ARD的患者中发烧的比例为43.8%,断层影像发现只有50%。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些感染者没有发烧症状,而针对这些不发烧的患者,做CT检测又有50%的隐性携带者逃过了检查。以上的种种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隐匿性非同一般。
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SARS病毒具有高达85%的同源,但表现却大有不同。SARS病毒发病急,给第一时间发现带来了便利,而新冠病毒的隐匿性是这次防疫最为棘手的因素。
新冠病毒具有超强的隐匿性,或许是病毒传播得如此迅速的关键原因。03 病毒从何而来?
17年前,第一例确诊的非典患者,是亲手宰杀野生动物的厨师;今天,第一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华南海鲜市场一度成为了“万恶之源”。
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这些阳性样本分布在市场上的22个摊位和1个垃圾车,其中93.9%(31/33)阳性标本分布在华南海鲜市场的西区。
华南海鲜市场表面上是卖海鲜水产,但内部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华南海鲜市场西区有多家野生动物交易商铺,而这一区域的阳性标本也比较集中,占全部阳性样本的42.4%(14/33)。
大量的数据证实,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武汉早期确诊的病例,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很大关联。这些来自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里的病毒,是怎样跑到人身上的呢?
据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所说: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对于这个病毒的来源,现在大家都聚焦到一个市场里,这个市场里有野生动物交易,所以来源可能是野生动物及它所污染的环境。一开始只是动物到人的传播,再就是病毒在做适应突变,对宿主的适应突变。”
而疫情的快速扩散和传播途径不无关系。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所以一般通过飞沫传播。但因为病毒受体的特殊性,新冠病毒也会通过粘膜传播。
最可怕的还是尚未证实的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并不只是和病毒相关的现象,而是指悬浮在气体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微米)。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气溶胶世界”,在地球上,上至平流层,下至地表都充斥着气溶胶颗粒物。只要我们在呼吸,就有吸入气溶胶的风险。
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样本里检测出大量病毒,这意味着只要到过那个市场的人,都可能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在钟南山团队截取的1099例患者中,大约只有1%的患者直接接触野生动物。这说明后续病例的增加,是通过人际传播。
04 疫情拐点何时出现?
曾经的SARS,从大爆发到结束,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而今,我们度过了一个14天,却没有等到所谓的拐点。漫长的隔离期,不禁让人担忧:这场战役,何时才是个头?
非典疫情的拐点,出现在5月1日小汤山医院建成之后。
2003年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无处遁形。作为唯一传染源的感染者,也被全部集中在小汤山医院治疗。SARS病毒被隔离、被围剿,它们很快失去了进化功能,并在研究人员的进攻下节节败退。2003年6月15日,中国内地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均为零的“三零”纪录,残余的SARS病毒此时只能退缩在小汤山等地垂死挣扎。
2003年6月20日,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全部出院。至此,人类与sars病毒的这场持久战,宣告胜利。
而今,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相继建成,我们还没有等到所谓的“拐点”。
更糟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菲律宾分部在推特上回答网友疑问称,新型冠状病毒在炎热湿润的气候里也能传播,在湿热、干冷的国家均发现传播迹象。我们再也不能像17年前一样,寄希望于夏天。
2月11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疫情拐点目前无法预测,但峰值应该在2月中下旬出现,4月前可能结束。疫情拐点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况决定。
唯一的好消息是,最近几天,全国新增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我们焦灼等待的“拐点”可能马上就要来了。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黑暗的。但只要挺过这段时间,我们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明天拐点可能不会出现,但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挺过去,就是胜利。
参考资料:
[1]Medrxiv. Zhong Nansha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注:medRxiv的论文均未经同行评审)
[2]凤凰卫视.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封面图片:网络
内文图片:上观数据 ;Twitter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关心疫情的所长
原标题:《疫情拐点何时出现?钟南山论文揭露新型冠状病毒内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