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慢性病患者别慌,疫情期间的慢性病防护指南来了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
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
在本次疫情中
与普通人相比
慢病患者更易感染
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
疫情防控尤为重要
加强慢病的自我管理
按医生要求治疗和管理已有的慢性病
备齐药物、按时服药,密切观察所患慢性病的症状变化和病情进展,加强与医生的联系。
高血压患者每天测量血压若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等情况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应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
若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合理营养
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兼食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等。
进食有规律,每餐七八分饱。
少吃油腻、高盐、烟熏和腌制品。
遵医嘱适量活动
慢性病患者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一般建议每周5—7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
运动应循序渐进,疫情时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尽量居家锻炼。
可适当开展户外运动,在开阔的通风环境进行,尽量不参加集体项目,注意晒太阳。
保持乐观积极心态不要恐惧,做好必要的防护。
以自己喜爱、可行的方式,如听音乐、唱歌、跳舞、微信联络亲友等方式放松心情。
更严格的预防措施
减少聚集性活动
尽量避免去疾病流行地区和人员密集的地方,不去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的市场。
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外出须佩戴口罩
外出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和部位
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不用手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洗勤晒衣被
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扔到有盖的垃圾桶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不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
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戒烟戒酒
做好心理调适,正确看待疫情,多陪伴家人
健康监测与就医
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和症状观察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不要惊慌,立即告知医生,按要求到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及时就医。
必须就医时的防护
尽量减少去医院的次数
病情稳定时不去或少去医院,病情有变化时优先选择与原就诊医院联系,可采取远程或线上医疗咨询,必须去医院时做好就医途中的防护。
提前预约,避免等待
尽量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医院、避免去发热门诊就诊
减少陪同就诊人员
就医途中,做好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私家车和出租车,必要时打开车窗保持通风
注意防寒保暖
全程需佩戴医用口罩
触摸公共设备后,及时、规范洗手或消毒
减少接触,遵从医嘱
慢性病患者就医、检查和取药时,尽量保持与人的距离至少1米
听从医生安排只做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咨询医生慢性病居家治疗的注意事项
居家隔离,注意卫生就医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及时正确处理戴后的口罩与手套
规范洗手、面部等暴露部位
就医后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做好自我观察
相信科学的防控理念
做好个人卫生与防护
管理好自身的基础病
慢性病患者也可以打赢“防疫”战
内容来源:中国疾控动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