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跟亲友解释研究蝙蝠有什么用?

2020-02-16 14: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李泓萤 北美小象君

继文章野生动物疾病,为何频频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之后,相关科研工作者李泓萤为我们带来“答亲戚朋友问实录”,以解答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和野生动物疾病的诸多疑问。

Q

(亲妈)王女士:以前我总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介绍你是干什么的,现在好办了,就说“就是研究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你在干什么,能帮上什么忙吗?

(羞愧地)答:我现在也帮不上什么忙,现在主要工作是控制病毒人传人、治疗感染者,我主要是学的是溯源和预警工作相关的,比如搞清楚这个病毒是怎么从蝙蝠传到人的,还有多少类似的病毒存在于自然界中。这不是现在的首要任务,也往往需要时间。

Q

王女士:哦是啊,这病毒说是蝙蝠来的?你来给我科普一下吧。

答:不同的蝙蝠种群中携带有大量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冠状病毒是其中一类。我们过去10年间在中国南方的蝙蝠种群中就发现了上百种的新型冠状病毒,但大多数目前对人类健康没有威胁。这次引起这个肺炎(COVID-19)的这个冠状病毒(SARS-CoV-2)与之前在云南一种叫做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注意,不是中华菊头蝠)中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Bat_CoV_RaTG13在全基因组序列上达到96%的相似,所以基本可以说是蝙蝠起源的。

中菊头蝠 Rhinolophus affinis

Q

王女士:你们怎么来判断这些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没有威胁?还有科学家既然之前就发现了这么蝙蝠携带相似的病毒,怎么不早点判断一下?

答:判断一个病毒对人有没有健康威胁,一当然是像现在这样引起肺炎了我们就知道了,但为时已晚;二是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把病毒分离出来,看病毒能不能在人类细胞上生长、能不能使用人的受体蛋白进入人体细胞,能不能感染小鼠或者其它实验动物等等,这是一项耗费时间、人力和财力的事情。过程您听我说:

科学家在野外不伤害动物的前提下采集蝙蝠的样本(包括粪便、肛拭子,咽拭子)后,会送到实验室进行RNA提取、利用RT-PCR针对冠状病毒开放读码框1ab(ORF1ab)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是冠状病毒阳性,就会进行测序,测序产生的短序列片段(不是全基因组序列,因为获取每一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费时费力,所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的策略是运用短序列来作出初步判断)和几种已知的能够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包括非典冠状病毒)比对,如果十分相似,才会进行进一步的上面提到的研究。

但目前人类对很多存在的病毒的发现和认识很有限。除了需要时间进行检测分析外,基于之前有限的知识判断,该样本检测出来短序列片段与当时已知的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冠状病毒相似性并不高,所以也就没有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直到此次这个可以感染人的新病毒SARS-CoV-2出现,才回到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才发现有非常相似的短序列,也才重新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次武汉病毒所发表的文章中应该是首次获得这个病毒Bat_CoV_RaTG13的全基因组序列。但也多亏了该团队样本和数据的积累,科学家们快速地确定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

© Getty images

Q

王女士:你说科学家找到了上百种新型冠状病毒,我在哪里可以看到?

答:您真要去看?!请搜索GenBank,Nextstrain, GISAID等关键词。但发现病毒和将详细结果上传分享之间一般是有一定时间的,因为要进行分析确定病毒的特性、以及获得同行评审(包括发表同行评议的文章),以及各合作方的确认等。不过这种数据公开的状况在科研领域是很受鼓励的。

Q

(表弟)邓警官:这病毒让我从过年到现在一天都没得休息,你给我说说,怎么就从蝙蝠到人了呢?

答:目前发现蝙蝠所携带病毒和人身上发现的SARS-CoV-2最相似的也只有96%,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中间宿主,可能是其它物种的蝙蝠或者别的动物,病毒从这种中菊头蝠到中间宿主,通过中间宿主进化,直到具备跨种传播(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给人的能力,最终传播到人群中的。如果能找到这个中间宿主,他们身上携带的冠状病毒相比于目前找到的Bat_CoV_RaTG13更接近人所感染的SARS-CoV-2,比如可能是98%,99%的相似性。

Q

邓警官:对哦,你看前两天刚报道的穿山甲就是99%的相似,所以说不是吃蝙蝠的人的错,是吃穿山甲的人的错咯?

穿山甲:有事么?© Wikimedia Commons

答:吃啥都不对!蝙蝠携带很多种病毒,这个Bat_CoV_RaTG13可能不会直接传给人,但是其它一些病毒,比如埃博拉、狂犬病毒就有可能从蝙蝠或其他动物直接传给人。

至于穿山甲作为中间宿主的报道,很多关键的信息都没有公开,所以还存在很多疑问:

1) 中国野生的穿山甲种群数量少,非法贩卖的穿山甲也不会很多,而且穿山甲也很难养殖,即使有一只出现在市场上,也很难从单独一只穿山甲传播到一开始的这么多病例。根据以往的案例,中间宿主更有可能是一种较大规模养殖的哺乳动物;

2) 研究团队没有公布样本的来源,如果不是来自武汉这个海鲜市场的样本,这个病毒是如何从别的地方到武汉并出现在人群中;

3) 而且在动物贸易运输过程中,通常会有多种动物混在一起的情况,不能排除是从别的动物传播到穿山甲的。

据研究团队介绍他们在穿山甲上分离出了病毒,这听起来有点戏,也需要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来验证。当然我也希望大家因此不再消费穿山甲。但确认真正的中间宿主也很重要,我们期待更多的数据来做出科学的判断。

世界上被走私最多的哺乳动物 © WildAid

Q

王女士:那你找到这个中间宿主又能怎么样?有什么用?

(谦卑地)答:对于现在已经确诊的病人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知道这个并不能治病救人,但对将来的预防和研究有很大作用。知道了此类动物携带可以传染给人的病原体,并且是从蝙蝠来的,我们就可以知道最开始这类病毒是如何从蝙蝠到这类动物再到人类身上的,对这次来说,可以相应的做出一些阻断措施(如果还有不是人传人的病例)。对未来来说,可以对此类动物进行病毒监测,重视起来,并通过了解传播的机制,来预防此类传播事件的再次发生,例如不要去过度地接触这类动物,侵占他们的栖息地,更不能猎杀买卖。

和平共处不等于近距离接触哦 © Unsplash

Q

王女士:也不能把他们都杀了是吧,有人还说猫狗会传播这类病毒呢?

答:当然不能,而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猫狗会携带并传染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放过那些养在家里的宠物,以及花鸟市场里的金鱼和乌龟吧。© 微博

Q

邓警官:你让我对这个神秘的中间宿主充满了期待。那除了中间宿主,病毒会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时候进化呢?

答:有可能啊,不过从目前各国的病毒全基因组数据来看,是有些小不同,但总体来说病毒在人之间传播到现在还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你看大家的数据都在这呢……

(看不懂没关系……)

Q

朋友A(发来视频):你看这个视频第X分钟,这个病毒早就在猪里发现了!

答:这是2017年我们参与的一个研究,的确是一个蝙蝠起源的冠状病毒感染了猪,导致猪的疾病和死亡,但这里面SADS-CoV和现在引起肺炎的SARS-CoV-2差远了,而且当时也对猪场人员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没有发现感染人的情况。

Q

朋友B(发来视频):你看这视频第X分钟,这是人为制造的病毒吧,而且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在那......

答:对此次SARS-CoV-2的检测在P3实验室就可以进行,不然各省市的核酸检测还不都给送到武汉才行?这和P4没关系。现在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相关机构代表都用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了这个病毒是自然起源的和蝙蝠相关的冠状病毒。(如有疑问,请您仔细阅读篇末的参考文献)况且,此类病毒何需制造,自然界到处都是。

Q

朋友C:你在美国,有没有看到什么不同的消息?

(问号脸?)答:哪里都不缺乏阴谋论者,但我们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阴谋论,阴谋论除了制造恐慌、谣言、阻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别无他用。当然应该看到,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我觉得现在是相信科学的时候。

??有话好好说 © bonniekdesign

王女士:还有啥要说的吗?不说我挂了

答:我想回国串门儿。以及你去过武汉吗?下次回国一起去?

王女士:得了,你好好呆在原地别流窜。还有你们的科学工作离大众太远了,应该多找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

告诉大家,赶紧地,不能!再吃!!野生动物了!!!

答:好的,遵命。

END

参考文献没事闲着读一读:

1. Gorbalenya, A. 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 The species and its viruses, a statement of the Coronavirus Study Group. bioRxiv, 2020.2002.2007.937862, doi:10.1101/2020.02.07.937862 (2020).

2. GISAID. Genomic epidemiology of BetaCoV 2019-2020, (2020).

3. Zhou, P.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0-2012-7 (2020).

4. Lu, R.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251-8 (2020).

5. Zhu, N.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10.1056/NEJMoa2001017 (2020).

6. Ren,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 Chin Med J. Epub ahead of print (2020).

7. Paraskevis, D., Kostaki, E. G., Magiorkinis, G., Panayiotakopoulos, G. & Tsiodras, S. Full-genom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 (2019-nCoV) rejects the hypothesis of emergence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recombination event. bioRxiv, doi:10.1101/2020.01.26.920249 (2020).

8. Benvenuto, D. et al. The 2019-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Evidence for virus evolution. J. Med. Virol. 1-5, doi:10.1002/jmv.25688 (2020).

9. Wan, Y., Shang, J., Graham, R., Baric, R. S. & Li, F.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novel coronavirus from Wuhan: An analysis based on decade-long structural studies of SARS. Journal of Virology, doi:10.1128/jvi.00127-20 (2020).

1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 Novel Coronavirus,(2020).

11. Bengis, R. et al. The role of wildlife i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zoonoses. Revu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23, 497-512 (2004).

12. Woolhouse, M. E. & Gowtage-Sequeria, S. Host range and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pathogens. Emerg Infect Dis 11, 1842-1847, doi:10.3201/eid1112.050997 (2005).

13. NASEM: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of the USA. NAS, NAE, and NAM Presidents’ letter to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STP). (2020)..

14.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rector-General’s remarks at the media briefing o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n 8 February 2020. https://www.who.int/dg/speeches/detail/director-general-s-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2019-novel-coronavirus---8-february-2020 (2020).

作者 | 李泓萤 EcoHealth Alliance的科研工作者,一直以来与国内当地社区合作,以了解人与动物相互接触所带来的健康及生态影响,并制定相关策略。她从中山大学获得了生物科学学士学位,从美国埃默里大学获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目前在英国 Kingston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华南地区的人兽共患疾病风险。泓萤作为 IUCN 穿山甲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也活跃于生物保护领域。

编辑 | Adela、Hess

- 2019华北创绿家伙伴 -

原标题:《急!如何跟亲友解释研究蝙蝠有什么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