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便利店观察(五):应对灾害时的安全场所

林叶
2020-02-15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这一切都让便利店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日本便利店企业不断壮大,甚至能成为一种文化向其他国家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日本便利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不仅建构了一个庞大的、遍布全日本的零售网络,还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服务设施,并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

作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作用的公共设施,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经营方式上的公共性外,日本各大便利店公司也在积极地探索并发挥便利店的其他一些社会性作用,让便利店不仅作为一个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场所,还能是一个提供公共安全的场所。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防盗、防灾、对高龄者的照顾和认知症患者的相关应对措施等。

2004年7月至9月,日本全国两万家便利店同时开展了“安全站点”运动,共提供破案线索1500起,通报犯罪、灾害案件35000起。而在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中,便利店成为了非常有效的防灾设施,在受灾当天,便利店成为数万因地震而难以回家之人提供各种帮助,如厕所、照明、食品、饮用水、生活必须品等。便利店在社会安全保障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受灾地区的居民在便利店门口排起长队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事务

日本的便利店都与当地的警察署相联动,加强了居民的自主防范体制,能够及时向110(报警)、119(消防火警)等通报紧急事态,以及接受紧急求救,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信息。

每一家便利店都有良好的安全措施,有些地区还有警察在周围巡逻,这些都为维持社区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不但能够非常有效地消除人们的不安感,在非常时期也能够成为人们的紧急避难所,有时还能发挥照看老年人上街、儿童上下学等作用。因此,便利店在提高社区治安意识、维持地区治安、增强防范效果等方面,均得到重视和好评。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13年,日本有6914家便利店收到8641件女性紧急求助,有2893家店铺收到3641件儿童求助,有9342家店提供了12645次对老年人的照顾。可以说,这些便利店已经超出了作为小型零售店的功能,与整个社区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互助网络。由于便利店是24小时营业、向所有人开放的地方,照顾社区的心理需要的便利店能给人以安全感,继而成为社区的安全港湾。

日本便利店与当地自治团体签订协议,推进关注老年人的相关措施,一旦发现到店的老年人有什么异常情况,便第一时间与相关自治团体联系。例如,神户地区的全家便利店与神户市政府签订了“照顾老年人相关协定”,神户市内的所有店铺均协助神户市政府,对老年人提供帮助,帮助政府让以老年人为首的当地居民过安心的生活;福冈县的7-11与福冈县政府签订协议,一旦发现来店的以及店铺周边的老人出现异常状况,立刻通知当地政府,及时对老人提供救助。

此外,随着日本各地高龄认知症患者日益增多,如何对认知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成为了各个地区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问题。

很多地区政府在包括便利店在内的机构实施认知症护理人员培训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在日本全国各地培养了数百万认知症护理人员。一些地方政府也会集合当地居民与便利店员工,定期交换当地老年人的信息,建立起相应的咨询与护理网络,以便在认知症患者发作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如果要对全社会认知症患者提供帮助,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护理服务,而且还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自助、互助的能力。而遍布日本各地的便利店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便利店店员进行安全训练

灾害时期便利店的存在意义

2017年7月开始,7-11、全家、罗森等日本几家大型便利店公司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发生灾害时应国家要求提供紧急资助的“指定公共机关”。 所谓“指定公共机关”,是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来指定的,在发生灾害时,这些企业和法人必须应国家的要求,对生命线的恢复和支援物资的运输等方面采取紧急应对措施。2017年7月之前,被日本政府认定为“指定公共机关”的电气、燃气、通信、铁路、超市、便利店等企业和法人共有83家,这也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充分意识到了便利店在对应灾害方面的优势。

便利店作为一种覆盖面广、灵活机动的小型零售店铺,在灾害发生时,往往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周边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在近四十年来日本所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便利店在防灾、救灾上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尚未在该地区开设店铺的7-11动用直升机和摩托车来运送救援物资。罗森也派出直升机向受灾地区的店铺供货。当时,这些便利店被认为是一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生命线,因而受到关注。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便利店在应对灾害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完善。不同的便利店公司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便利店与当地政府、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便利店应对灾害的能力。例如,他们与日本38个都道府县、9个政令指定都市(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城市)缔结协议,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之后,交通机关无法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无法回家之人提供水、厕所、道路信息等,并协助政府进行物资的调配。因此在社区中,人们对于便利店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仍然坚持营业这一点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和期待。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各大便利店企业也都作出了及时且有效的应对措施。罗森不计成本地加强对信息的收集,以灾害现场为中心实行分权经营,由罗森东北地区分社对灾情与状况进行自主判断与行动,并从关东地区调集原材料输送至东北地区的工厂,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和运营。全家则不分店长还是店员,对地震中所有遇难的店员家属发放抚恤金,在资金层面上对一部分店主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开业。7-11则在地震发生之后4分钟内就设置了抗灾指挥部,并强化了“商品供应”,每天3次向受灾地区的店铺输送商品,以确保店铺内商品充足,而且还向4家无法开业的店主提供了移动店铺。这些企业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支持受灾地区的店铺在最短时间内重新开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与帮助。

罗森的移动店铺

在灾难发生之际,城市交通、运输、通信等各方面陷入瘫痪的时候,便利店企业建立起来的商品流通系统便能够发挥出作用,迅速调配其他地区的商品物资,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商品、物资输送到每个店铺,保证各地居民获得所需的物品,维持必要的生活。

东日本大地震以后,便利店应对灾害的作用在日本社会上进一步受到重视,各个企业都在灾害中深刻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加强便利店应对灾难的功能。

2016年熊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五天,受灾地区各大便利店企业的店铺有97%都重新开业。他们充分发挥过去在灾害中所培养起来的经验,优先向各个地区输送饮用水和食品,保证受灾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罗森从本部调集约120名工作人员迅速派往灾区支援,利用有限的卡车,最大限度地运送日用品、饮用水、食品。7-11在熊本县内的四家食品工厂都遭受到损失,无法进行生产,因此马上转由福冈县的工厂代替生产,以确保商品的供应。同时还加大店长的权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方针,尽可能地保证店铺正常开业。全家也因为工厂受到破坏,从长崎县和福冈县调集物资,向受灾地区输送商品。

此外,即便在全面停电的情况下,便利店也依然能够通过备用电源等相关手段来为店铺供电,以确保正常营业,为社区居民提供照明、热饮、热食以及临时避难地。2018年北海道发生地震导致受灾地区全面停电,以北海道为中心开展业务的便利店SEICOMART因平时就在各个店铺配置应急电源,因此在停电之后,店铺通过应急电源从工作人员的汽车(非电动汽车)中获取电力,以维持店铺的供电。在停电期间很多大超市都无法营业的情况下,当地1100家SEICOMART有1050家店铺保持正常营业,为受灾居民提供热菜热饭,因此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广受好评。

以北海道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便利店seicomart

便利店作为一种企业运作的盈利机构,需要运用大量的资本,不断地扩张势力,才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调配原材料、在工厂统一生产、铺设高效的物流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开发新产品和业态,以避免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与社会变化中遭到淘汰。

尽管这样的发展态势导致这个行业内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日本便利店的数量已经超过55000家的情况下,7-11、全家、罗森这三巨头占领了整个市场90%的份额,而其他中小企业则在这些大企业的压力之下苟延残喘。然而,这些企业在从事残酷的商业竞争的同时也积极地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及社会关怀。

各家便利店企业在漫长且艰辛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销售系统与运输系统,让店铺遍布日本全境,让便利店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与每一个人建立深厚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在灾难发生时期,他们的商业系统能够很快地转变成应急系统,以解决城市公共设施瘫痪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依靠既有的商业体系与运输网络,便利店能够迅速集中优势资源,利用强大的流通系统和店铺网点,协助各地政府,为社区提供生活必须品,给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保障。

这一切都让便利店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日本便利店企业不断壮大,甚至能成为一种文化向其他国家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译者。本系列共5篇,本文为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沈健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