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公卫每天8小时照顾重症患者,直到他病情逐渐转好”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20-02-14 16:0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在上海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他们每天在隔离病房需要待满8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时刻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病情。

每一天,他们看到有患者从这里出院回家,他们的心比任何人都要激动,这意味着他们连日来的辛苦没有白费,病人康复出院就是他们收到的新年最好的礼物。

2月14日上午,得知当天共有28名患者从这里宣告治愈出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ICU护士金丽莉内心有些激动:“能出院多好!病人康复出院,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金丽莉是首批市级医院派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护士。

“2003年SARS那年,我刚好从复旦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我就自愿报名去花桥做志愿者,帮过往车辆人员检测体温,17年后,我很荣幸能来到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入隔离病房工作。”2月14日,金丽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2020年,是她入职第17年,也是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第14个年头,她还有个身份,是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成员。

金丽莉护士在隔离病房。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早在上海支援武汉的消息还未发布时,她就提前决定取消寒假与家人的出行计划,果断退了车票和酒店。当医院接到通知,需要一批医护人员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医院第一批支援公卫的医护人员,被分配到了A3应急病房,这里接诊的多为重症患者。

“作为一名ICU护士,我对传染病方面并不专业,进医院第一天我还是有些焦虑,担心防护做的不到位,公卫专家给我们做了培训,培训的重点是穿脱防护服。”在金丽莉眼里看来,最困难的也是穿脱防护服,“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时候,稍微做几个动作,就感觉到了呼吸困难,尽管平时我经常会去户外爬山,但穿着这身防护服很重也很闷,我的头上和身上一下子出汗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

每天,金丽莉需要穿着这身防护服工作8小时,还要连续工作10天。

根据医院三班制规定,早班为9点到晚上5点,中班为晚上5点至凌晨1点,晚班为凌晨1点至早上9点,金丽莉10天里9天上晚班。

每天工作的8小时里,她不出隔离病房一步,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一来是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二来穿脱防护服也有感染的风险,能避免则避免。”

这是如何做到的?金丽莉说,“早上我几乎不喝水,进入病房前吃饱饭,进入病房后一直穿着防护服,不停地出汗,就是排掉了体内的水分,这样就可以不上厕所。”

2月3日,是她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一天。与她原先在ICU护理工作不同,这里一个护士包揽了所有工作,帮患者护理治疗、翻身、拍背、吸痰、擦大便、倒小便、收垃圾,还要拿患者的标本去化验等等,事无巨细,原则上一个护士照顾一名患者,但由于重症患者多为男性、老年人居多,翻身往往需要很多护士一起帮忙。

她主要负责10床患者,一名81岁的重症老人,持续高烧不退,不仅上了呼吸机,还口插管,入院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医疗专家组在我工作第三天的时候,为他做了气管切开,但仍然高烧持续,经过一系列抗炎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大约在我工作的第8天后,他醒了过来。

“当时我就问他‘你是上海人吗’,他摇头,我再问他‘你是武汉人吗’,他点了点头。”金丽莉很兴奋地告诉他,“你终于意识清晰了,高烧也退了,慢慢好起来了,之后会越来越好的。”

2月10日,老人退了高烧后,在他身上垫着的冰毯也撤去了。

金丽莉护士为这名81岁重症老人加油鼓励,并竖起了大拇指。

直到金丽莉结束了隔离病房的10天工作,临别前,她握着老人的右手跟他道别,左手竖起了大拇指,她不断地告诉老人:“你肯定会好起来的,一定要加油,相信上海,相信国家。”

在老人的眼神里,她“读”到了一种信任与感恩。“我相信等他恢复了,撤去了呼吸机,出院了,他会感谢上海,感谢我们医护人员,尽管他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但那个眼神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报答。”

尽管隔离病房的工作结束了,但对于金丽莉来说,则是自己隔离期的开始。她需要经历14天的隔离期,再经过2次咽拭子检测阴性,才能恢复正常工作。

2月13日上午,隔离期正式计时开始,但她已经在酝酿着那些上前线武汉“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们。

金丽莉说:“我也是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成员,如果国家需要、单位需要,我随时可以上前线,马上就能回家、打包行李就走,不会有半点犹豫,家人也都会支持我。”

她坦言,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闺女,她的父母也是典型“50后”,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从头到尾都是支持自己上前线。“我的爸爸,平时在家很少做家务,当时知道我要来支援公卫,特地跑出去了一趟给我买菜,我妈也给我做了一桌子好菜为我送行,我相信再上前线,他们仍然会支持我,包括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