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泰国枪击案背后:如何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玛莎·斯托特 凤凰网读书
在全国人乃至世界都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同时,泰国曼谷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枪击案。这场持续18个小时的滥杀,造成30人死亡,57人受伤,成为泰国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针对平民的袭击事件。
凶手贾卡班特·托马(Jakrapanth Thomma)已被警方击毙,据报道回顾,其与军部上司争吵后,先开枪将对方打死,随后抢夺武器弹药、驾驶军车逃逸,沿途向路人扫射,最终闯入一家大型商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劫持人质,将他们关进冷冻仓库。期间,他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了自己的作案过程。
虽然泰国官方表示凶手可能存在精神问题、因债务纠纷而行凶,但他的具体动机已无从证实。我们似乎更容易将这场泰国士兵枪击事件定义为复仇者冲动的发泄,或者反社会人格的无差别杀戮。
总之,在各种灾难、危险、迫害下生存,难免使人扼腕世界到底怎么了?不时作出各种各样极端行为的人是谁?如何辨别,又如何能免受其所伤?立足于此,这篇文章或许能为“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提供参考。
心灵的差异比相貌的差异还要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
为什么这个世界看起来如此危险?我们如何解释晚间新闻报道的,甚至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可怕经历?世界到底怎么了?
我们知道,除非是在精神错乱、极度愤怒、吸毒、遭到剥削或毁灭性权威人物控制的情况下,否则一个受良知约束的人是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做不到”)残忍地谋杀、强暴、折磨别人,或者窃取别人一生的积蓄、玩弄感情、随意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的。
但当看到有人做出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不禁要问,这些人到底是谁?在极个别情况下,他们是精神错乱的人,或处于某种极端情绪的压力之下的人。有时候,他们是权益被严重剥夺的弱势群体,或是毒品滥用者,或是某个丧心病狂的领袖的追随者。但很多时候,这些人都不是上面提到的情况,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没有良知的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
2月9日,泰国军警正在撤离案发商场内的顾客(图源:路透社)这个群体有一个专属称谓,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或毫无良知的状况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4%的人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平均每25人当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
根据目前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此外,反社会人格者这个群体还有其他比较常见的特征。比如他们能说会道,表面上很有魅力,可以借此诱惑别人,而这里的诱惑不单单指两性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反社会人格魅力”有时会伴随一种浮夸的自我价值感,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之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
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加渴求刺激,这是他们经常罔顾个人安全做出危险的举动,或在社交、财务或法律方面铤而走险的原因。他们的特色能力是能够诱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并以病态性说谎、哄骗以及依附朋友,成为“寄生虫”而著称。
他们也以情感淡漠而著称,他们或许会把自己那空洞易逝的情感说成是情深意浓,实际上却是麻木不仁。他们没有兴趣与配偶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如果说配偶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话,那是因为配偶被看成一种财产,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为失去这一财产而感到愤怒,但从来不会为此难过,也不认为自己应该对配偶的离去负责任。
2月10日,泰国警方在发生枪击案的商场内取证(图源:美联社)以上这些特征,再加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列出的几种“症状”,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完全无法理解的那种缺乏良知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的表现。
这类疯狂、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大约占总人口的4%。
鉴于我们每天都在见证极端行为,我们必须公开地对此加以讨论,了解反社会人格者这类人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对我们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最起码,这能让你保护自己和自己珍爱的人不受其操纵。
01
反社会人格者
知道自己有反社会人格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被我们评定为邪恶的人往往都不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任何问题。反社会人格者臭名昭著之处就在于,他们拒绝为自己所做的决策或决策产生的后果负责。
没有良知的人经常会说的一句令人叹为观止的瞎话是“我没做错任何事情”,这类例子数不胜数。最有名的一例要数芝加哥禁酒时期的黑帮老大阿尔·卡彭的一段话:“我明天就要启程去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德斯堡,让芝加哥尊贵的市民可以尽情品尝美酒佳酿。我已经厌倦了这份工作,这是一份没人感激、充满悲伤的工作。我把一生最好的时光都花在了为民众谋福利的事业上。”其他的反社会人格者不会花工夫杜撰这种迂回的说理,或者说他们地位还不够,没人会去听信他们的强盗逻辑。相反,当他们面对明显是自己闯出来的祸时,只会轻描淡写地来一句“不是我干的”,从外表完全看不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谎话。反社会人格者的这个特征使他们根本无法自我反省,正因为他们跟其他人都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交情,他们最终只剩下非常微薄的关系,也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反社会人格者相信的,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生存方式优于我们。反社会人格者总会谈论别人的天真和在他们看来荒谬的良心不安,或者谈论自己的好奇心,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愿意操纵别人,哪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或者,他们会建立一套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论:人们都像他们一样寡廉鲜耻,只不过有些人会假装自己有一种叫作“良知”的虚构之物。从后面这个论点来看,反社会人格者会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坦率诚实的人。他们在这个弄虚作假的社会里“真实地”做人。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在他们意识之外的某处,有一个微弱的内在声音在低声私语:有个东西不见了,一个别人都有的东西不见了。我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我曾经听反社会人格者说过他们感到“空虚”,甚至感到“空洞”。还有就是因为,反社会人格者嫉妒的,而且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他们想要破坏的,通常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性格结构里的某种东西,而且鲜明的个性通常特别容易成为反社会人格者攻击的目标。此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反社会人格者的目标是人类,而不是地球或物质世界里的任何东西。反社会人格者希望和别人一起玩游戏。他们对于挑战无生命的东西并没多大兴趣。即便是摧毁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也是因为那里面住着人,他们想要这场灾难被人们看到和听到。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观察意味着,反社会人格者与其他人存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身份认同,跟人类这个物种本身还有某种联系。然而,这种能够让他们产生嫉妒心理的天生的薄弱联系,相对于大多数人对彼此以及对同胞生出的复杂而又丰富强烈的情感而言,便会显得过于肤浅和贫乏。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遭遇恐怖袭击02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前面我们曾说到,反社会人格者具有“魅力”,尽管许多露骨的诱骗读起来会让人咯咯直笑,但整体方法却能让他们屡屡成功。
从夏娃与蛇开始,我们的史书和古典小说就充斥着冒险者和为恶者用花言巧语和个人魅力控制,甚至毁灭他人的故事。我们生活中多少都有跟这种人擦肩而过的记忆,这种回忆让人脊背发冷。也就是说,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只是与他们擦肩而过。如果运气不好,沦为无耻之徒魅力蛊惑下的受害者,那这种彻底的个人悲剧将形成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此外,无耻之徒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要更多。我们很难发现谁是没有良知的人,但一个没有良知的人立刻就能够识别出谁比较正派,谁比较容易相信他人。当反社会人格者把一个人当作一枚有利用价值的棋子时,他就会琢磨这个人。他会精心研究怎样操纵利用这个人,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会研究如何拍这个人的马屁,如何给这个人灌迷魂汤。他还晓得可以通过宣称自己和受害者在某些方面很像这一招,来增进彼此的熟悉和亲密程度。
与此相关的是,没有良知的人有一种能够感知哪些人无法抵抗性挑逗的神奇嗅觉,因此色诱便是反社会人格者常用的一个招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性关系不免会牵涉感情,哪怕仅仅是露水姻缘。这个情感纽带会被冷酷无情之人拿来利用,攫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如忠诚、财政支持、信息、“征服”的感觉,或者可能只是为了把自己伪装成常人而建立临时的情感关系。这是一个很好分辨的故事,在文学和历史中一再重演。
《孤儿怨》剧照,“小女孩”伊斯特的故事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色诱只是这场游戏的一方面,我们也会被反社会人格者的演技所欺骗。人生若抽离了良知,便只剩下欺骗与假象,因此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通常会变成一个演技派,甚至掌握了专业演员采用的独特表演技法。矛盾的是,自如地表露情感竟成了冷血的反社会人格者的第二天性,他们表面上对另一个人的问题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或是看上去很热情,有一腔爱国之情,会义愤填膺,会因谦虚而脸红,会悲伤地抽泣。只要他们想要,随时都可以滴下鳄鱼的眼泪。
此外,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仁爱、创造力、洞察力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他的实际作为上转移出来。比如,我们不会质疑那些宣称自己爱护动物的人,我们会对那些自称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人网开一面,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会把背离常规的行为归结为我们普通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的怪癖。一般而言,我们对这类人群的看法带有模式性的情绪,但这也给了善于模仿这类人的反社会人格者可乘之机。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尝试用长相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好坏,但这种“以貌取人”的方法几乎从来没有生效过。现实世界的坏人长得都不像坏人。他们长得并不像狼人或是汉尼拔,相反,他们长得跟我们没多大区别。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切断萨达姆·侯赛因与恐怖含义的联系,他的脸庞也看起来其实相当慈祥,而且他在录像里常常带着友善的微笑;希特勒要不是因为他犯下的罪行而成为邪恶象征的话,大家或许会觉得他的脸看起来很有喜感,就像卓别林那副傻傻的表情……
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旧照03
反社会人格就在你身边
反社会人格者并不稀少,相反,他们在人口当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这些人对情感的体验跟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完全感受不到爱,也感受不到对他人产生的其他任何一种正面的情感联系。这种难以想象的情感缺陷让他们的人生退化成一场以控制他人为目标的无休止的游戏。有时候,反社会人格者会使用肢体暴力,但通常,他们更喜欢通过经商、从政或从事某些专门的职业来“赢”过别人,或是通过吃软饭寄生于他人的生活中。
目前,反社会人格者是“无药可医”的,而且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从不希望被“治疗”。事实上,除了反社会人格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某些文化还会积极鼓励包括暴力行径、谋杀和发动战争在内的诸多反社会行为。
这些事实令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它们让人反感,让人觉得不公和恐惧。但“了解并且接受这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事实”是“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的第1条。我会把这13条法则告诉所有想要保护自己以及心中所爱的人们。
这13条法则如下所示。
对付日常生活中
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这些人通常长得都不奇怪。他们的外表跟我们没多大区别。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一直在观察人类的行为,而你脑中那些未经筛选的印象(尽管令人恐惧且看似古怪)如果能够被善加利用,都可以帮到你。你的自我具有最佳的直觉,根本不用别人提点,你压根儿就不会把感人与道德的标签贴在一个毫无良知的人身上。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
一个谎言、一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一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可能是由误会导致的。两个谎言、两个未能履行的承诺或两个没有尽到的责任就是严重的差错。但如果是三次谎言,则说明你在跟一个骗子打交道,欺骗行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现。你要赶快脱身。虽然很困难,但长痛不如短痛,付出的代价也小得多。
千万不要把你的钱财、你的工作、你的秘密或感情葬送在一个“事会过三”的人身上。你那些珍贵的礼物会白白浪费。
4.质疑权威。
再说一次,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施加暴力、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尤其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再质疑权威的时候,你更要质疑权威。你可以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教授教给我们的事情朗诵一遍:十个人里至少有六个会盲目服从他们中间看起来比较权威的人物。
5.提防马屁。
人人都爱听溢美之言,尤其是来自别人真心的赞美。相较之下,谄媚则是一种虚伪的迎合。而且这种虚假的吸引力,总是含有操纵他人的意图。用谄媚来操纵人有时是无害的,有时则是灾难性的。反省自己是否被谄媚之词冲昏头脑,注意提防马屁精。
这条“提防马屁”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甚至整个国家。正如一个人要是被操控者吹捧得飘飘然就很有可能会做出蠢事;爱国之心要是被谄媚之词搞得过分膨胀,同样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
我们常常误以为害怕就是尊敬,我们越是害怕某个人,就越觉得他值得尊敬。
我养了一只斑点孟加拉猫,我女儿在学步期时给它取名“肌肉男”,因为这只猫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专业摔跤选手的特质。它现在已经长大了,体型要比绝大多数家猫大很多。它那像其亚洲豹猫祖先的爪子令人畏惧,但它性情温驯。我的邻居家有一只小花猫,它的掠食性魅力明显很强大,而且它经常用邪恶的眼神机警地瞪着其他的猫。只要它来到“肌肉男”15米范围以内,“肌肉男”就会吓得蜷缩起来,表现出猫科动物的顺从。
“肌肉男”是一只很棒的猫。它温暖有爱,非常贴心。尽管如此,我还是会相信它的某些反应比我更为原始。我希望自己没有混淆害怕和尊敬的感受,要是混淆的话就说明我也是个受害者。让我们利用自己的大脑克服我们易于屈从掠食者的动物天性,这样我们就不会条件反射式地把焦虑与敬畏混为一谈。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人们的尊敬之意应该是一种自发反应,我们只会尊敬那些坚强、仁爱而又不乏道德勇气的人。通过恫吓手段得利的人不可能得到任何尊敬。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你得抵制自己与有魅力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那样做除了会降低你的水准,还会让你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护你自己。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心理学家一般不建议人们采取回避的方式,但在这种情况下,我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允许有这个例外。对付你所经辨识出的反社会人格者唯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
反社会人格者完全活在社会契约之外,因此与他们建立关系或进行其他的社交往来非常危险。你首先得把他们赶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你这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这看似很奇怪,尽管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假装他们受到了伤害,但是伤害无从谈起,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此类情感。
如果你不可能完全避开他们,那也要制订计划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目标。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我们应该把尊重留给仁爱而又不乏道德勇气的人。同情是另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反应,它应该留给那些真正受苦、遭遇不幸的人。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同情一直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家伙,而且这个家伙又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地肯定,这个人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你严格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对我们这个文化里的正常成年人来说,表现出所谓的“文明有礼”就像一种条件反射,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客气有礼的态度,即便是在有人激怒我们,一再对我们说谎或暗地中伤我们的时候。反社会人格者会利用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盘剥并从中获益。
要拉得下脸,不要害怕自己对那种人不客气。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第四次机会、第五次机会)要留给有良知的人。如果你应付的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你得知道如何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学会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可能令人沮丧),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的品性了。请牢记这个人性事实,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否则我们自己便会沦为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
如果你不想控制人,而是想帮助人,那就只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你会发现没有良知的人不在此列。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求求你了,千万不要说出去”,这是窃贼、虐待儿童的人以及反社会人格者的惯用伎俩,说这话的人通常会痛哭流涕或咬牙切齿。不要被这些话迷惑。你应该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会人格者保密。
如果有个无良者坚称你“欠”了他什么,你就想想下面这段话:“这是你欠我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标准说辞,现在依旧如此。我们往往会觉得“这是你欠我的”是一句很有说服力的话,但这句话根本就是空穴来风,所以不要理会它。此外,也不要理会他们所讲的“你跟我一样”,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力。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本文节选自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作者: 玛莎·斯托特
译者: 吴大海、马绍博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8
编辑 巴巴罗萨
图片 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原标题:《泰国枪击案背后:如何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