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惠企政策如何助力企业应对疫情难关

马亮
2020-02-11 18:1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2020年1月中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疫情。疫情不仅对春运和春节假期造成短期冲击,而且由于假期延迟、交通管控和人员限流等措施,使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受到重创。一些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并面临生存危机,亟待政府部门伸出援手加以扶持。

为了助力企业共渡难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密集出台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在扶持企业方面率先行动的是中央部委,包括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央行等,而一系列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政策很快稳定了企业信心。

根据白鹿智库的统计,截至2月10日,全国已有23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发布了93项支持企业应对疫情的政策。在西部省份中,四川、陕西等出台了惠企政策,其中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在2月5日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政策措施》。

2月2日,苏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发展的城市。随后,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的惠企政策越来越多,盐城市、青岛市、北京市、重庆市、济南市、宁波市等相继发布专门支持企业共渡疫情难关的政策。

2月7日,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包括16条惠企政策。“深圳十六条”的政策含金量高,涉及资金达600亿元,可以说为当地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这些城市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都在酝酿、制定和执行惠企政策。在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为企业抗疫求生,期望在帮助本地企业发展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

惠企政策的主要特征

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惠企政策来看,有如下特征值得关注。

从行政层级来看,目前中央、省级、地级市、县级等四级政府都出台了惠企政策,其中以市县两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最早也居多。市县两级政府对当地企业经营状况最为了解,对企业生产困境也感同身受,并能够及时制定有效的惠企政策。相对来说,省级政府往往在市县政府的政策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将尚未出台政策的市县也纳入政策覆盖范围。一些地区的税务、人社、金融等领域的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专门政策,为企业在减税、缓税、社会保险、投融资等提供支持。

从省份分布来看,目前几乎所有东部和中部省份都出台了惠企政策,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则尚未密集出台相关措施。疫情对湖北省的影响最严重,但是其他省份也普遍受到影响,因此疫情严重程度同惠企政策的出台时间早晚关系不大。惠企政策都是真金白银,需要地方政府出资或减少税收,财力相对宽裕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更有底气率先出台政策。当然,也有一些地区在观望其他地区的政策,并期望通过学习和借鉴来降低政策风险。

从政策收益群体来看,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普惠各类企业,特别注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相关行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多数政策覆盖所有行业,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惠企政策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例如,三亚市政府专门针对旅游企业出台了10项应对措施,北京市政府针对医药健康行业专门制定了政策。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冲击下,大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强,而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则面临生存危机。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这些受疫情影响和脆弱性较强的企业可谓关爱有加,通过倾斜性政策助其渡过难关。其中有至少15项政策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至少有5个地方政府的政策专门针对小微企业。

从政策工具的使用来看,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是“一揽子”的政策包,有很强的政策“组合拳”色彩。无论是“苏州十条”、“深圳十六条”还是“北京十九条”,这些惠企政策涉及房租、用电、税收、社会保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出口等许多方面,立体化和全方位地助力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从各地政府公布的惠企政策来看,都是多措并举和多管齐下,几乎将能想到和能做到的措施都用上了。从政策力度来看,各地政府纷纷通过减免税费、增加补贴、提供优惠政策等各种手段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这些政策的力度很大,含金量也高,凸显了各地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来帮助企业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决心。

防疫时期的惠企政策如何优化

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和工厂复产,各地疫情防控也将进入关键期。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惠企政策。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出台了政策的政府部门也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发布惠企政策的升级版或加强版。此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是危机也孕育着机遇。各级政府要转危为机,将疫情作为重大机遇期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着眼于防疫时期的惠企政策,应该考虑如下方面的问题,避免政策偏差并提升政策效果。

在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方面,各地政府和受难企业一样着急和焦心,但是却不能“病急乱投医”。此时特别要加强跨层级、跨部门乃至跨地区的协同力度,使政策“组合拳”真正能够打出联动效果。各级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本级政府的优势和本地企业实情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这样一来,不同层级的政府出台错位而相互衔接的政策,会更有利于释放政策力量。

尽管疫情突如其来,但是哪些企业受影响最大,企业紧缺什么和亟需什么,都需要做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涉企政策在制定时要听取企业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身处地地从企业的角度设计和执行政策。要紧紧抓住防疫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目前已有一些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的行业出现了企业倒闭和破产的现象,要分清轻重缓急,针对这些重灾区采取紧急措施,特别是通过金融相关政策加以救助,避免因为疫情而导致大面积企业受损。

在出台政策时既要着眼于当下疫情防控的应急之需,也要未雨绸缪地超前布局。虽然疫情会随着举国之力而很快化解,但是疫情产生的影响却像“后遗症”一样可能会持续很久。为此应注重惠企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使其能够持续助力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并实现疫后发展。比如,“深圳十六条”的多项政策覆盖全年,帮助企业减少裁员、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就有值得推崇的长远眼光。一些地区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也同样着眼于未来而不仅是当下。此外,在要求企业讲信用的同时,政府自身也要讲信用,在兑现政策方面要言而有信,不能言而无信,否则就会使企业丧失对当地政府的信心。

由于疫情冲击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惠企政策要及时落地和兑现,才能达到救市效果。为此,应在前期“放管服”改革的基础上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和应用,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智能识别并自动扶持。要尽可能减少企业申报的程序和环节,避免因为企业报送申报表和提交证明材料而加剧疫情传播,并使真正需要扶持的企业不知道和得不到亟需的政策支持。哪些行业、规模、所有制的企业符合哪些政策措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可以快速精准匹配。对于这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免去企业申报而自动识别并默认兑现。

(作者马亮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