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修城市|城市字体观察:店招考现(下)
本文来自2019年4月10日厉致谦在澎湃新闻12楼咖啡厅所做的同题分享,经由作者订正。作者从路上观察学,讲到招牌设计的字体、材料与工艺、制作与安装三个维度,又讲到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所见到的招牌。
本篇主要讲述的是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的店招故事。即便对招牌设计不感兴趣,也可从指间重新体会城市的风景。
香港故事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点其他地区的案例。先说香港。我给大家读一下香港某个展览上的介绍:
“香港街道狭窄,加上混合用途的建筑,各方各业混处,各式招牌广告此起彼落,成就了「城市字海」。城市里的文字除了是空间的视觉讯息,也是文字工匠的工艺呈现。文字工匠的工艺,体现在他们熟练的手艺,更见于工艺「以人为本」的精神——不单纯按要求「交货」,而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使用者和其他工匠的需要。细心留意及比较,这些文字都各有特色和风格,历史越悠久的,文字风格及工艺元素便越丰富,也更能凸显出店铺和行业的性格。以西营盘为例,这个早于1850年代开始发展的老区,有着不同时期、特色各异的建筑、商户落户于此。往日,店铺老板会请来欣赏的文人雅士或写字匠执笔为店铺招牌题字;而像海味、药材或金行等重视商誉商标的行业,就会找木雕师傅著作金漆招牌。近年新开业的商店,则较趋于用新款、速成的物料制作招牌。区内新旧交错的文字景观,其实是浓缩了多年社区发展轨迹的写照。多变的文字构成了香港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更令街道多了一份人文气息。「城市字海」最好的展场正正在社区,我们想呈现的不止于此展厅内的工艺展示、收藏的社区文献,更希望你踏出展厅后走进西营盘,以文字为中心观察社区,探索香港的城市美学。”
西营盘在香港岛的西北面,靠海湾。那个地方以前有驻军,所以叫西营盘。现在是招牌比较密集、比较老的一个街区。
这差不多是香港街道的景观。横向悬挑的、看起来悬浮在空中的巨大招牌,是香港的城市特色。
我们前两年组织了一次去澳门、香港、深圳的字体旅行。在香港时,我们去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息设计室。这是信息设计室的负责老师,叫郭斯恒。
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照片。这张照片只是这一面墙的五分之一,从门口到最里面,全是他们拍摄的香港各种招牌照片。
这些照片按照街区和道路归类。边上还有一些小的字,是同一个字在招牌中的不同异体字写法。比如说咀、面,可能有三四种写法。
我们看的墙上是黑白照片,其实拍的都是彩色照片。他说,所有招牌都会拍两张照片。香港招牌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霓虹灯,现在可能用LED,但只要是招牌,一定会设计晚上发光的效果。要分别记录白天和晚上招牌不同的样子。
这些照片是香港的典当行。香港的典当行会有一个统一的“押”字。上面有各个典当行的不同行号,但下面有同一个“押”字。这些招牌是多年来行业内部形成的规范。任何人要开典当行,都要按照这个行业规范,上面写自己的名字,下面是个“押”字。
香港今天还有少数民间写字档,提供写字服务。可以帮你写一封信,也可以帮你写一个招牌,比如“不准吸烟”。另外,还会帮你錾字,錾刻的錾。通常是一个硬纸板或一块铁皮,做成镂空的一个模板。当你把这个模版盖在一个表面上再喷漆,就可以把这个字印上去。提供“字”服务的这个行当,在香港属于临时摊位,但政府是给执照的,可以营业。
这是他们工作的另一个部分。他会抽取所有招牌的元素。比如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文字在上或在下,或者不同形状,长条的或圆形的。他会进行分类。
此外,他们还会做招牌工艺的研究,研究当时用什么工艺,然后用同样的工艺去做一个新的,看看是不是有一样的效果。
他们还有很好的招牌设计收藏。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大柜子,都是过去手工绘制的香港霓虹招牌设计稿。
可以看到,这个叫玄妙观小吃部,当时是完全手绘的。
这是一家海鲜面,这样的设计有两层,上面有一张透明纸,透明纸上画白色、蓝色,或粉色、红色的线条。这是霓虹灯管的位置。其实就是手工的PS分图层。
当时专门做这些霓虹灯管招牌的公司叫光管公司。郭老师说,据他了解,这些所谓霓虹灯招牌,或者这些光管,其实都来自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霓虹灯招牌景观最好的地方,其实是上海,很多香港的光管公司,都是从上海搬过来的,或是上海的分公司。他问我,有没有上海光管公司的资料,是否知道这方面的历史?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答他,很惭愧。
当把实物的字拿在手里时,你会发现它其实很大很大,可以想象它们挂在四五米甚至更高的地方。细节也非常考究,材料有很多种:木头的、石膏的、金属的。
这个是他们出的一本书。
他们还做过一个项目。是郭老师的前一任谭智恒老师,和香港的M+博物馆合作的,叫作香港的霓虹灯招牌。这个网站现在还有。我觉得,有趣的点在于有互动,可以上传你在香港拍到的霓虹灯招牌照片。
网站里有个地图,大家根据颜色浓淡,一下就可以知道香港哪里能看到最多招牌。每一个招牌地点都标出来。还有一些历史照片、一些书,1960年代的香港霓虹灯状态是怎样的,照片情况是怎样的,在哪里分布,等等。2018年我看的时候,已经收集到了四千四百六七十张照片。还有关于霓虹灯制作的一些视频——消失的霓虹灯招牌。
对香港城市字体的研究来说,谭智恒是最重要的人,也是最早的发起人。谭智恒是香港理工大学信息设计室的前一任主任,教出了很多学生。他是最早关注西营盘地区北魏楷书的人,写了很多文章。这是他的一篇博客,叫《追寻香港的北魏楷书招牌》。他还写了很多其他文章,例如《香港霓虹招牌的视觉语言》、《斜体的故事》,等等。
谭老师是第一位去英国雷丁大学读专业字体设计硕士的香港人,有很多年的海外教学经验。最近他回到香港,进行教育设计工作。我觉得,正因为他有国际视野,才会对香港本土的城市招牌或城市文字特别关注。
这也是谭智恒的学生,叫陈濬人。这是他们去年出的一本书,叫《香港北魏真书》,是从谭智恒那篇文章开始的。陈濬人在理工大学读书做毕业设计时,就受到谭老师影响,想去认真了解和发掘这个书体背后的故事,甚至把它发扬光大。他做了很多研究和设计,这本书也是他研究设计的集成。这本书当时挺轰动,得了设计的奖。
北魏真书是在香港招牌上最多出现的一种书体。它主要是由香港的一个书法家区建功,以及他的很多学生和模仿者来写的。这种字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不像隶书或楷书,那么正统——或者说正经,的确很适合用来做招牌。
这里有一段影片。片头“设计日常”几个字,就是陈濬人根据北魏楷书的风格重新做的现代化的字体设计。
陈濬人用自己研究的北魏楷书字体,做了很多当代艺术装置。比如,在香港K11做的展览,他把字放大做成装置或灯箱,他还把这个字体用到自己的各种商业设计中。他本职是平面设计师,所以在重新设计和运用这套字体时,相比单纯的字体设计师,会有更完整的考虑。
今年5月,我们去香港时,也找到陈濬人,让他再带我们拜访一下杨佳——香港大部分货柜车身上都是杨佳做的字,他自己说,有百分之八九十。这是杨佳本人,看起来精神很好。杨佳的工作室特别偏僻,靠近深圳,交通很难到达。要乘香港地铁到上水站,再打车大约40分钟才能到达。
杨佳有一个输出的机器,上面插一支圆珠笔,圆珠笔可以把字画出来。他电脑里有自己写的字。用一个很奇怪的格式,储存在一台很老的电脑上。那个电脑是用3.5吋软盘的。 操作的软件是专门用来做广告字的。一旦这个系统、电脑或磁盘坏了,所有的字就都没有了。
当时去的时候,陈濬人跟杨佳交流了一下,他让杨佳把他那个字的文件转成pdf发给他。再尝试导入他电脑里的字体软件,结果证明可行。期待以后有人能帮助杨佳,把他的字做成一个真正的通用字体文件。
他现在虽然有六七千个字,但每个字是一个单独的文件,并不是字体文件。而特殊的文件格式,只有他那个软件可以打开。还有一个问题是,他那些字完全没有曲线,虽然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弧线,但实际上,每个笔划都是很多小的折线组成的。最早期的数字化字体,因为受到技术限制,没法做出曲线,只能用折线段表示。
除了欧建功那一派写的北魏楷书,香港还有另一款比较常见的字体。我们5月去香港时,也碰到了这个字体的传人。
这是这两年出现的李汉港楷。旺角一带,有一个做招牌的店,传承了父子两代。这家店只是做招牌的,店主不会写字。一直和一名叫李汉的写字师傅合作。
店主儿子叫李健明,小时候在家里帮忙,在自家店与李汉之间跑腿。当有新的招牌订单时,他就跑到李汉伯伯那边,给他需要书写的字单。李汉写,写完以后交给他,拿回店里,再制作成招牌。
1992年,李汉把一麻袋东西交给李建明。李健明不知是什么,拿回家一看,发现有几万个李汉写的汉字。李汉不久后就过世了,他知道招牌店与他紧密相关,也希望招牌店能继续经营下去,所以把自己写的所有字都给了他们。麻袋里,有几千个这样的楷体,几千个隶书, 三四种字体,每个字都很大。
这就是他写的很大的字。几年前,现在的店主李健明,接触到了Glyphs这个造字软件,想到自己可以把李汉的字都数字化,变成一个字体文件。所以他就开始了数字化的工作。今天他们家招牌店的字体,就是用李汉写的字做成的。
左边是李健明,右边是他的父亲李威。
李健明暂时只选择了李汉写得最多最好的楷体做了数字化,也没有公开销售,就是给自己用。他想在合适的时候销售,但怎么做也还没想好,他也担心,害怕发布之后,立马被人盗版。
这是他们招牌店的一角。他有很多机器设备,可以做霓虹灯字、立体字、亚克力刻字,也可以做不干胶,等等。因为自己有加工设备,他还做了很多小的文创产品 。有些李汉写的店招,不一定是李家做的,因为对李汉写的字非常熟悉,李健明就利用业余时间,跑遍香港角角落落,自制了一份李汉招牌的地图。此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做附近社区的城市字体导览,带大家去看周边的店家都有写什么招牌,哪些招牌又是李汉写的。
他说,李汉的字和其他字的最大不同在于,所有笔画全是连在一起的。这么写并不纯然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招牌制作而专门改良,甚至是专门去创造的。我们经常能在路上看见一些招牌,文字笔画位置摆错或摆偏了。如果一个字所有笔画都连在一起,那就免去了工人在安装过程中不知这一点或这一竖贴在哪里的问题,整体直接贴上去就行。
这是李健明做的一个示意图。最左边的是李汉港楷,中间和右边是别的电脑楷体。区别非常明显,当然,李汉本身写得也挺不错,每个笔画都连在一起,雕刻制作都比较方便。
澳门的故事
说完香港,我们再去澳门。在澳门机场,可以看到五种语言。一个是中文,第二个是葡萄牙语,第三个是英文,左边是韩文,右边是日文。
这只是澳门一个比较有名的吃椰子冰淇淋的地方。 在澳门大街小巷,我们能随处看到这种书法字体搭配葡语的无衬线拉丁字母。
但也有自己的风格。因为是南洋的骑楼,招牌往往直接自然地和柱子融为一体,再加上门面上横向的招牌,特别像对联。
这是澳门非常有名的一个典当行。在上海PSA边上的世博园区,有个完全一样的复制版本。
澳门也有跟字体有关的事。这是一个澳门的年轻导演拍的纪录片,名叫《字里城间》,得到了澳门市政府文化基金的支持。
澳门也有很多北魏楷书的招牌。比如说,澳门最有名的李锦记总店。柱子上一排巨大的“李锦记”,每个字都有半个人那么大。
今年5月,我们去澳门时,又去找了导演,给我们放了一遍《字里城间》。导演本人也有收集少量跟字有关的实物。
我们这次去澳门,还碰见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邓宝谊。他自封为澳门字体设计协会会长。澳门地方很小,任何人都可以自封为一个什么。我问他,这个协会听起来很牛逼,一共有多少人?就他一个人。 因为没有人做这事,你就可以自封一个称号。
当然,他也在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比如说,在澳门开设字体设计课程,教别人怎么用软件造字。他还跟一个叫林荣耀的招牌师傅紧密合作,尝试把林师傅写的字变成数字化的字体。
这就是林荣耀师傅,他的店边上有个美发屋,招牌落款“林荣耀书”。 一般写招牌都不落款,这是少数几个有落款的招牌。他的风格有点像香港的李汉港楷,也有点像北魏真书。他本人其实也是招牌制作的师傅,集书法匠人、招牌制作者于一身,是复合型人才。
这就是他们尝试数字化字体的过程。他们也为它做了一个小的展览。他们现在在给林先生拍摄纪录片。
这个字也做得不多。最后是否会做成一个字体,怎么卖,也还没想清楚。
台湾地区的故事
看完香港澳门,再去看一下台湾地区。就台北街景来看,相比大陆,手写招牌很多。
台湾岛的招牌比较像日本。它有特别多的侧向垂直的招牌,甚至在一些小巷中,也有很多侧向的招牌。好处在于前面说的,侧向伸出来的招牌,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小巷里有一个药房,或者批发饰品的店。
这是在台南的一条比较热闹的街。有很多侧向的——不管是大的小的——很整齐的招牌。
这是在台湾金门。因为台北的朋友推荐说,去金门可以看到很多更古早味、形式更传统的招牌。2018年春节,我就去了金门。的确觉得很不一样。金门作为战略前线,更加封闭,也保留了很多传统工艺。
比如说这个店,一楼是店,二楼是住宅,二楼阳台上有一个神位,神位里有一副对联,边上还有一些花,复杂而精巧。外立面又是店面,招牌用了一种比较少见的、马赛克瓷砖镶嵌的手法。 这个建筑,把商店、住宅、神位三者结合在一起。
这也是金门的一个店,招牌是用非常特别的铁板,上面是用油漆写的美术字。
还有很多是在瓷砖上写店招的店。
铁皮上写的这些字,也有民国美术字的感觉。
在台湾地区,也有一款字体,让人一看就想到台湾。
它叫刘体楷书,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刘元祥写的。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商用字汇》。这本书很厚,里面有上千个商业常用字。很多招牌的制作者,都是从这本书里,把字复印下来,然后放大,做成自己的招牌。
因为,第一他字写得比较好,第二他出版了这样一本书,所以,这个字体在台湾地区非常多见。哪怕进入数字化电脑时代,很多台湾字库厂家,文鼎也好,华康也好,还有大陆很多厂家,都推出了刘体楷书的数字化版本,使得它今天继续被人们使用,甚至会用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比如说“请勿停车”。
日本的招牌
我们再进入日本。日本是更值得被探讨或借鉴的地方。
日本也有很多竖向招牌,其密集的程度或叠加的层次,比台湾强上百倍。这是在东京新宿的歌舞伎街,可以看到十分热闹,充满了烟火气。
可以从日本的招牌中,获得很多新鲜的灵感。比如说,把整个建筑立面都变成招牌。
这是一家居酒屋,叫筑前屋。看到这个面,可能会觉得,这是典型的日本居酒屋,也挺有特色。门头上有很大的字,檐下有一串小灯笼的装饰,外面有一个小亚克力板,上面有菜单。
再往上看,我们会发现,整栋楼的立面都是筑前屋。这就令人非常震撼。每一层上,它都会写上店内的特有美食,还有两个超大灯笼。
这是在大阪的心斋桥,室内的一个购物街。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的店铺,都把整个建筑的外立面利用起来,用来展示店内的特色。
有用雕塑的,有各种字体的,还有活动的招牌,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止到活动,所有这些丰富的元素组成为超级招牌。
这是在新宿,可以看到,建筑整个立面完全被巨大的招牌和广告覆盖住了。根本看不到任何窗户,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变成了招牌。
这是京都的一家小文具店。可以看到,这个建筑也是从上到下布满了文具店的招牌,在面向道路的各个方向、不同高度上都有展示。
这是东京另一个店,也是一座非常现代的建筑,把窗户去掉了。整个建筑的立面全变成了吸引眼球的界面。
这是在越后妻有的汤泽小镇。它没有把建筑作为招牌,但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上,无论玻璃窗也好,门也好,纱窗上的金箔字也好,还是门口的道具,所有建筑的细节,都体现出了美发店的一种独特质感,吸引你进去瞧瞧。
此外,还有很多具有空间质感的招牌。
这是在京都的商业街上,也有很多悬挑招牌,但统一处理成小型、很规则化的横向细条。麦当劳、卖电子产品的、兑换外币的,都在这一小条里。同时在上面做了统一的屋檐,与环境做了适当隔离,夜间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照明。
站在马路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统一的屋檐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招牌。这种手法可以保证,处在不同的观看距离的人,都能对商店的信息有直观的了解。
这是另一个室内购物街。这类购物街日本特别多。它受到源自巴黎的拱廊街的启发,在室内空间上,搭了一个非常高的拱廊,让人无论什么天气都可以安心购物。其中的招牌也被精心规划与设计,处于统一的空间和固定的位置。
在汤泽小镇也可以看到,同样是拱廊街的设计理念:统一的屋檐、统一的灯箱、统一的招牌边界线。可以清楚看到,这块招牌将过道和商店界面之间的空间基本撑满了,上下顶住,悬挑的位置也基本到头。它的规划原则,是在空间上做划分,让不同店家根据自己的需求布置,而不是像国内,一刀切去做成统一、平面式的布局。
这也是东京的一个地方。有一个集中式的展示,通过不同颜色,呈现信息的层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亚洲式的招牌。
不管中国还是日本、韩国,东亚总习惯竖向地排列文字信息,汉字就是几千年竖向排列或书写的。所以,招牌做成竖的,对东亚人来说也是理所当然。
在日本,会发现特别多的把拉丁字母竖向排列的招牌。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把字母文字竖向排列时,一般要转90度,往左转或往右转都可以。 比如说,我们找本英文书,看看书脊上的信息,一定都是转90度的,不会把文字竖向排列。
但在日本,会特别多见到这种东亚式排版方法,把字母直接竖着排下来。用正确的西方排版方法,是转90度,但这里就把每个字母竖向排列。一些年轻的研究者,现在也开始研究西文的竖向排列,如何设计或排版。对西文来说,也许这会成为一种新的字体排印方式。
除了竖向排列的招牌之外,很有亚洲特色的,还包括灯笼。很多日本的商店街门口,会有好多灯笼。每个灯笼写着这条街上不同的商店店名。
这还是汤泽,JR站里的一个销售区,在杂乱商品最上面,有统一规则的灯箱。可以看到,每个灯箱的尺寸一样,印着不同店铺的名字,在杂乱的环境当中,一下子就给人一种秩序感。日本人对于对店铺的规划与管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并不排斥杂乱,但同时又有一致的规则。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富有日本手作质感的招牌。
这是一家神宝町的古书店,用了一个很破的牌子,手写的字,牌子上有点青苔绿,和它销售的内容特别匹配。
日本还有很多所谓美式文化的商店。不管是咖啡馆、汉堡店,还是美式理发店,或者各种美式古着店,会请西方或日本本土的招牌职人写招牌,或者在玻璃上做金箔字。
这是我们今年(2019年)请来的日本这个行业唯一的中国人——老赵,到上海印物所做的一个workshop。他把在日本的一些方法教给中国的爱好者们。
管理中国城市风貌的相关部门,总想着把招牌改造得高级,或者让城市更符合历史风貌街区的感觉,往往偏好“高级灰” 。
但在日本,我们看到了特别多的颜色饱和、色彩丰富的店招。
比如说,这是东京唯一一家兰州拉面店,用了好几层招牌,颜色非常亮眼。
这是东京银座非常有名的画廊,叫ggg画廊。边上的店叫MMM,是一家销售设计文创品的商店,颜色是非常亮丽的红色。
日本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一些店,比如百元店、超市,或者卖打折东西的商店,都会使用颜色非常劲爆的招牌,不比中国逊色。它们的面积往往很大,还使用一些灯光,效果刺激。
这是在日本奈良路边的一个店,做得特别精致。
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店家会根据自身情况,设计自己的店面和店招。哪怕是在日本的小镇上,店主也会把它做得特别精致。而到了商业区,需要用打折刺激消费的时候,店家也会用红黄的颜色。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完全取决于所在环境,或者说需要营造的氛围。
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字迹
最后说说上海。
在上海城市的角落里,我们能看到一些老的字。
这是我家附近延庆路的饮食店。玻璃上这几个简单的字,被很多摄影爱好者或摄影师拍过,然而装修之后,这些都没了,变成一家毫无特色的面馆。这几个字特别简单,就是不干胶贴纸。是字体特别有意思,感觉是手工制作的,排版方式活泼,给人很强烈的印象。
在一些老小区里,也能看到手写的字。可能以前制作展板成本比较贵,或者提供维修家电服务的人,本身有手工绘写技能,所以我们能偶尔看到这样的东西。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很多老的招牌会显露出来。原来的招牌被拆掉,露出里面更老的招牌。这是胜利钟表店。
这是新华副食品店,现在变成超市,经营内容差不多。
但这样的店招很容易消失。它之所以露出来,只是因为把原来的招牌拆掉,新的招牌还没放上去,或者房子要拆迁了。这样的老招牌字,在城市当中非常难得,只能说是昙花一现。
这是挺有名的一个招牌,叫大毛特色面馆。现在已经被城市管理者涂掉了,非常可惜。
除了这些偶尔能遇见的手工制作或手工书写的字之外,其实在城市更新当中,也会遇到一些字。在临青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空间上相对不错的店招。
这也是在临青路。它并不像被整治的店——被整治过,就在空间上变成同样的颜色,或者在同一个平面展示同样的信息。在信息的错落上,每一个店都有不同大小的店招,进退、角度也有所不同,这就会让人感觉到街道的丰富。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售品店和羊绒店的颜色一样,字体也是一样的。当然,我只是把颜色换了(编注:原图中羊毛羊绒店的招牌是黄红色,与寿品店一样),如果把字体换掉,我觉得会更好。
我去拍的时候,这些店已被整治,或者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招牌全部变成了白色。但我觉得,去掉广告之后,看起来也不错,可以更清楚地看见空间层次的节奏,而不是平铺直叙。我把这个店招重新P上去,大概是这样,觉得也不错。
这也是临青路某一段。它的空间错位更有意思。角度非常宜人。当你站在这个店门口,只需稍微抬头,便能看到店招。这样,就建立起了招牌和人的一种视觉对应关系。这条路本身不宽,不管在马路对面还是店面下面,抬头都能看到这个店。在设计的时候,这些招牌都考虑到了观看者。
上海的街头曾经也有很多字体和形式很丰富的店面招牌。当时的招牌,或说街头景象,我觉得比较接近今天的香港或澳门,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街景。
这是1930年代上海南京路的状态。
相比香港,上海的招牌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当时有特别多的旗子,或者布帘、旗幡,被当作招牌。原因可能在于,南京路当时路面很宽,如果做成香港那样横向悬挑的招牌,可能在道路中间还是会留出巨大的空隙,无法做到十分密集。 而如果做成旗幡,则有颇多好处:第一,重量比硬质材料更轻;第二,可以展示更大的面积;第三,造价便宜,更换方便。正因为城市街道的空间不同,导致上海在民国时多用旗幡。
当然,不论霓虹灯管还是手写招牌,不论各具特色的美术字还是骑楼柱子上的对联字,这些今天在他处看到的形态各异的招牌,曾经也存在于我们这座城市。
我的分享就到这。我想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店招和什么有关,而城市又应该属于谁?
广告时间:行楷NEXT
最后是广告时间。大家PPT看了两个小时,上面用的字是什么字体?前几次讲的时候,本来准备讲到上面就结束,后来总有人问,是否可以再讲一下这个字体。
这个字体叫行楷Next。前面讲到,不管死人还是活人,最喜欢用的三款书法字体之一,就是行楷。
行楷字体是39年前(1980年),一位叫任政的书法家与上海字模一厂一起开发的金属活字。任老写的行楷有几个优点:符合大众对汉字行书结构的审美偏好,笔法变化多端,富有表现力;不像别的书体,可能有些字认不出来,比如草书。行楷是行书和楷书的结合,有潇洒的感觉,又能识读出来,这是它的优点。同时,每个字都很漂亮,非常适合广告招牌、宣传标语、景点标识或各种标题。所以,它广泛出现在城市空间和视觉设计中。
这个字体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字面率比较小。同样的字号,行楷的字比其他字体显得小很多。
第二,文字的重心、大小、结构不太统一,每个字都是手写的,写的时候不可能严格参考其他字,必然会有一些不统一,但写完又无法修改。
第三,它是书法字体,曲线很多,节点很复杂,字体的文件量就很大。而其他字体,比如黑体,结构简单,字体的文件很小,适合操作系统,或者嵌入网页阅读,或者安装到手机里面去。行楷的书法字体曲线很多,文件的数据量可能是其他字体的好几倍,在传输、显示上都会很不方便。
第四,缺乏匹配的英文和数字部分,几乎所有的中文字体厂家都有行楷字体,但所有英文和数字部分都是随便找别的现成字体配的。
最后,它没有字体家族,只有一种粗细。当需要做标题,让这个字粗一点,或做一小段文字,想要字细一点,就都不行。原有的行楷无法满足现代字体设计多场合、多应用的需求。
再说字面的问题。同样的200字号,兰亭黑比行楷明显大很多。行楷的拉丁部分,这个是方正行楷,拉丁部分跟汉字部分不是很匹配,风格差距较大。
这是华文行楷,被用在国内的廉价航空“春秋航空”上——“春秋航空”几个字,就是华文行楷,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华文行楷。这也说明了其廉价的本质。
对中文字体设计师来说,还有更大的问题,书法字体如何现代化?
中文字体近十年出现特别多的新字体。但书法字体始终被排除在现有门类中,没法进行现代化或扩展。
我们对行楷做了三个工作。第一是拆骨,把骨架全拆掉,拆解笔画,得到文字的筋骨。第二是简化,简化书法的笔型,把所有曲线变成直线,大幅减少文件数据量。最后是规范化,用字体设计的方法,去统一它的字面大小、结构和重心,同时根据同样的书法理念,去设计匹配的西文和数字部分。
最左边是原来的字,右边是重做的字。经过修整,会有完全不同的面貌,更加现代清新,有活力,适应性更广。
我们也注意到原来书法字的变化性,所以,在同样的部首下,也会做差异化的设计。
有人说,行楷全变成直线后,显得过于生硬,或者和原来的柔软风格有很大不同。我们觉得,只有把它彻底无机化了之后,才能再度有机化。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滤镜,获得更多效果。这些可能性,从原来非常有机的书法字体中,是没法得到的。把它做成无机后,反而得到更多可能性。
我们提取了它的骨架,可以做成三个粗细不同的母板,从而生成现代意义上的字体家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