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侬晓得伐?古人是怎么治理吴淞江的?
薛理勇 上海老底子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最主要的河流,承担太湖流域的泄洪排涝和蓄水灌溉重任。雨季,太湖洪峰到来,洪峰通过吴淞江排入大海,否则太湖流域被淹,这里一片水乡泽国;旱季,吴淞江必须保持一定的高水位,否则这里无水灌溉,出现旱情。
郏覃郏覃(1038-1103),字正夫,北宋昆山(今江苏昆山),嘉祐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他上书建议治理太湖流域水系,重点就是治理吴淞江。
郏覃著有《吴门水利书》,南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水利》大量摘录和引用他的奏疏和《吴门水利书》,为研究吴淞江的历史和文化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给后人治理太湖流域水利以极大的启迪。
吴淞江从太湖发源后,东流直下,注入大海,吴淞江是由西向东流的,是“横向的”,郏覃说,古人沿吴淞江每隔五里、七里疏浚或开凿一条条吴淞江的大支流,这些吴淞江的大支流一律称之为“浦”,吴淞江是横向的,于是,这些“浦”基本上是南北向的,也就是“纵向的”,所以称之为“纵浦”;再沿“纵浦”每隔七里或十里,疏浚或开凿一条连接“纵浦”与“纵浦”的河,这些河流又是横向的,于是叫作“横塘”(“塘”的本义是河流的人工堤岸,如河塘、海塘。人们在开挖河流时,把挖出来的淤泥用来加固、提高河塘,于是,“塘”也可以指称河流,江南,称之为“塘”的河流,往往是人工开挖的运河)。
嘉靖《上海县市图》(1524)这样,以吴淞江为横轴线,以“纵浦”和“横塘”为辅,把太湖流域划分成由无数个“井”字形组成的网格状,而每一个四周被水相围的“格子”就是一个“圩”;把开挖河道清理出来的淤泥用来加固、抬高堤岸,这样,河床阔而深,流水畅通无阻,汇集到吴淞江后注入大海,不会闹水灾;而堤岸高而厚,可以贮存更多的水,解决了旱季的灌溉问题。
清同治十年《上海县志》中的上海浦这是一千多年前古人治理吴淞江的办法和经验,虽然沧海桑田,江南的地貌、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太湖流域还是有许多称之为“浦”的河流,这些“浦”,许多仍然是吴淞江的大支流,今天的上海市境内还有大盈浦、赵屯浦、大场浦、桃浦、彭浦、杨树浦。当然,“上海”也与原来的“上海浦”有密切的关系,同样,上海还有上澳塘、走马塘、盐铁塘等,这些“塘”基本上是“横塘”,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痕迹。
黄浦江发育壮大
上海是冲积成陆的“新增土地”,考古证明,在上海西部的松江、青浦零星分布一些小山包,如佘山、辰山、凤凰山、薛山、几山、横山、天马山、小昆山等,合称“九峰”。明《正德松江府志》:“府境诸山,皆自杭(州)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侵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也。而九峰之名特著,故首列之。”古人认为,上海地区的这些小山包是浙江天目山的余脉,现在的地理学者也赞同这一说法。而“九峰”所在的地方就是上海最早的海岸线,千万年来,包括长江、吴淞江、钱塘江等河流东流直下,江水夹带的泥沙在潮汐的作用下,在注入大海时沉淀下来,使海岸线慢慢地、不断地向东推进,实际上,现在上海的海岸线仍然在不断地向东推进。
六千年上海海岸的变化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江南只是“蛮夷之地”,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迟缓,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后,许多北方的官吏、豪门随政府南迁,促进了江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于是江南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耕田不足的困惑。为了解决耕田不足,开垦荒地、围滩造田成为普遍的现象,其结果就是河流的滩涂被人为地变成了耕田,使河流变窄,淤塞速度加快,水流受阻,其中吴淞江首当其冲。吴淞江不能及时排洪,雨季来临,太湖流域被淹而成为水乡泽国,到了旱季,又因吴淞江蓄水不足而造成严重的旱情。
陶宗仪,字九成,元末明初著名学者,
浙江黄岩人,
定居松江泗泾(今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
其《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负责地方农业的官吏——检田吏,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农,检田吏就把老农的哭诉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诗太长,抄录部分:
我是东乡李福五。
我家无本为经商,
只种官田三十亩,
延祐七年三月初,
卖衣买得犁与锄。
朝耕暮耘受辛苦,
要还私债输官租。
谁知六月至七月,
雨水绝无湖又竭。
欲求一点半点水,
却比农夫眼中血。
滔滔黄浦如沟渠,
农家争水如争珠。
数车相接接不到,
稻田一旦成沙涂。
……
虽然,在宋朝的著录中提到过“大黄浦”“黄肚浦”之类的河流名称,有的人猜测它们可能就是现在的黄浦江的前身,至于到底是不是,谁也讲不清楚了,而《南村辍耕录》记录的“黄浦”,是已知的最早关于“黄浦”的记录。由于河道淤塞严重,使“滔滔黄浦如沟渠”,旱灾严重可想而知。而吴淞江下游淤塞,下泄的洪水,排江倒海而下,所到之处平地成了沟渠,使吴淞江连主河道也找不到了。而到了需要用水的时候,河床干枯,“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江南水利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江浦合流说虬江
上海县城东面有一条“上海浦”,原是吴淞江南岸支流,有的人以为,“上海”得名于“上海浦”,也有人认为“上海浦”得名于“上海”,不管怎么说,“上海”与“上海浦”有密切的关系。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听从了上海人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
夏元吉具体办法是,把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放弃今江桥以下的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东流注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以前,吴淞江是主流河道,黄浦是支流,“江浦合流”后,黄浦成了主流河道,而吴淞江成了黄浦的支流。
人们把废弃的吴淞江下游水道叫作“旧吴淞江”,后来省称为“旧江”,在沪方言中,“旧”与“虬”是同音字,可能是人们认为“旧”字不雅、不吉利,人为地把“旧江”改写为“虬江”,“虬”是一种曲折盘旋的龙,也有人认为,吴淞江下游水道已经找不到明显的主流河道,河道曲折盘旋,弯弯曲曲如“虬”,于是被称为“虬江”。
古代太湖流域地势图吴淞江是历史上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江面很宽,所以,历史上的吴淞江就是两岸行政区的天然分割线,浜北是苏州府,浜南是松江府,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昆山县东北置嘉定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部置宝山县,于是,吴淞江的浜北是昆山、嘉定、宝山县,而浜南则是青浦县和上海县,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一张稍早一点的历史地图,就可以知道,虬江大致上就是原来的嘉定县、宝山县和青浦县、上海县的分界线,也就是吴淞江的故道。现在上海市的普陀区有“西虬江”,静安区、虹口区境内有“虬江路”,杨浦区有“东虬江”(现在的“东虬江”并不完全是原来的吴淞江故道),如果把它们串联起来,大致上就是被废弃的吴淞东故道。当然,现在的黄浦江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汇入大海,这个“吴淞口”原来是吴淞江的出口,明朝“江浦合流”水利工程后,“吴淞口”成了黄浦的入海口。
民国七年《上海县续志》中的上海浦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建立,1863年,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为“英美租界”,即后来的“公共租界”。进入上海的侨民把“黄浦”译为“Wangpoo River”,于是中文地图就把“黄浦”叫作“黄浦江”,同样,外国人认为,吴淞江是通往苏州的河流,把它叫作“ Soozhow Creek”,于是,上海人把“吴淞江”叫作“苏州河”。
旧吴淞江的渔船如今,吴淞江规范的名称仍然叫作“吴淞江”,而其流入上海市区段俗称“苏州河”,在上海,俗名“苏州河”的名气比它的正名“吴淞江”大得多。本书则把“吴淞江”和“苏州河”的名称“混为一谈”。
今日话题
亲爱的朋友们,
你知道“横塘”和“”纵浦“吗?
你知道黄浦江名字的来源,
或听说过她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吗?
欢迎你发表留言与大家分享!
本文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的《潮起潮落苏州河》一书。图片来源于本书和网络。
来源:老友新朋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侬晓得伐?古人是怎么治理吴淞江的?黄浦江是怎样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第一大河流的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