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后疫情时代 | 我们如何被新冠肺炎改变了生活?
本文为“湃客·有数”栏目独家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 / 赵鹿鸣
2019年12月8日,武汉发现了第一例新冠肺炎,距今已有63天。
两个月里,事件不断演进,所有人置身其中。多地“封城”,生产减少,春节的热烈转为抗疫的焦灼;专业人士奔赴前线,驻守家中的其他人,用转发疫情、捐钱捐物的方式与情况最严重的疫区人民站在一起,只为这场抗疫战争能早日结束。
置身其中不仅指当前,更联结着未来。无数普通人揪心于一线疫区的患病和死亡,但他们的窗外亦是寒冬。澎湃新闻·湃客@照路明从疫情数据、公开资料与调研结果出发,讨论这场疫情如何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这份调研是兼顾地区、性别、年龄段、职业等分布、面向全国样本用户定向投放的,经过筛除后获取有效问卷1655份。虽有局限性,但现有结论有一定参考性。
1、洗手,消毒,戴口罩
“我们这儿的疫情应该不算严重。”方群位于西南某省的县城。当初抢购的口罩,如今还剩七、八个新的,均为医用外科口罩。考虑到口罩难买、疫情或将持续,很多口罩,她使用过几次才放下。
上个星期点外卖送的一瓶医用酒精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只用了一点。“说容易引起火灾,新闻上提醒的。我用了一点在手机上。”她对酒精的使用很慎重。
疫情焦心。唯一让她满意的,是儿子的卫生习惯有了。“多多,洗手!”这句话方群对她的儿子说过无数次,这几天终于有了效果。
“因为疫情过后,难免还有其它传染病存在。我希望他能保持这些习惯,未来还有大考。”
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公共媒体对防疫知识的宣传已有两周之久。直接影响的,是人们的公共卫生行为及观念。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结束后,人们愿保持的前三种卫生习惯为洗手、消毒与口罩。哪怕是减少室内人群聚集、定期检查、减少出门这三种要求更高的行为,也有半数以上的人愿意继续保持。相比之下,女性的习惯保持意愿整体高于男性。
意愿很难全部转化为行为,但转化即是进步。2003年,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非典”防治基本结束后,有六成人表示自己及家人“从公共场合回到家依然勤快地洗手”。[1]
同年,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非典”疫情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中国人对卫生习惯进行自觉地调整,将告别陋习提到日程上来。“日本、韩国此次没有爆发(非典),从习惯上看,我认为有一定的必然性。”[2]
回到17年后的今天,疫情之下的我们,又面临一场补考。
2、收入难题
养成卫生习惯是病毒带给我们的一点点正面影响,但生活要操心的不止于此。方群说看网上的疫情消息让她难过,但她更觉得生活难过。
去年年中,她与朋友合资开办了一家火锅店,过年的营收被寄予众望。但疫情来临,春节原定的三天放假在不断延期。2月4日,她们曾按照“餐饮店每日可接待不超过五桌顾客”的地方规定展开小规模营业,但次日当地新增的确诊病例让所有餐饮店再次陷入无限期的关停中。
“收入是今年的难题。”方群表示。为了迎战春节,大量现金都会用于备货,这是惯常。如今,房租、人工与货物的压力让她们喘不过气。“这几天开始做外卖,希望可以熬过去吧。”她想了想补充到,“但我们都理解,安全第一。”
方群背后,还有上千万的工作者同她一样。调研结果显示,与往年春节相比,超四成人透露疫情让收入减少。其中,近八成人的损失在20%以上,而他们大多拥有一定的负债。由此,春节在家的“闲”转为了长此以往的“忧”。
在“忧”的时间长度上,李闻有发言权。在陆续开工几日后,2月7日,他所在的旅行社公司再次放假,老板通知他们的开工时间预计是五一之后——三个月的假期里,他在酝酿找一个新工作。他担忧的既是收入,同时更担忧,公司也许撑不到五月。
将视角从城市上班族和个体工商户继续下沉,情况会更严峻。在某新闻客户端,超过一千万人次参与“新型肺炎对普通人的影响”话题,这些故事又在微博上转发,将长吁短叹乘以数倍。
无论是做好了糖葫芦却没人买的老人,还是草莓严重滞销的果农,人们担心的是,他们很难具有抵御疫情和经济压力的能力——比如一份合规的口罩,不仅是能否买到的问题,而是能否支付得起的问题。他们同时担心的是,这种压力某一天会连锁反应,大到自己也无法承受。
“春天终于还是会来的,只是有的人已经等不到了。”一名网友评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彭泗清呼吁关注疫情冲击下涌现的“临时困难群体”,包括无口罩群体、有倒闭风险的企业主群体、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群体等。他认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幸福感,对于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力量的重生,有重要意义。[3]
借此,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们对肺炎疫情最大的害怕不是死亡。(详见湃客@照路明文章:《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国人,这几天都在干什么?》[4])
一方面,得益于科学传播,人们对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也许有了初步了解;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且被牵挂,对平安、稳定生活的追求遮蔽了死亡的可怕性,并随着年龄增加显得愈发重要。
3、一线城市的焦虑
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或许是一场挑战。面对未来,普通人的心态是否也被影响了?
数据显示,以“信心”为代表,人们的正面情绪整体高于负面情绪。其中,北方省市在“自信”、“鼓舞”的情绪测定中位居前列,显示出对未来工作、生活的乐观。
与我们此前在《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国人,这几天都在干什么?》发现的结果相符,在扩大样本的情况下,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展望未来,天津、四川的负面情绪都较低,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平静”指标,依然为居民心态最好的两个地区。
反观负面情绪更突出的省市,呈现出一个特点:一线城市最焦虑。具体表现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四地受访者的“焦虑”、“心烦”与“害怕”指标都在均值之上。在他们之后,还紧随重庆、江西、安徽等湖北周边省份。
一线城市的第一个焦虑来自返工潮。它顺应正常的经济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疫情防治的诉求相悖。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最高。[5]在这一情景下,本地人与外地务工者的对立情绪激发,陷入彼此担忧。
另一个解释维度,依然与经济有关。一线城市载有大量中小微企业与务工者,加速经济修复的重任,在他们头上。因此,身处前方的瞭望台,他们难免有焦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财新网撰文呼吁,经济恢复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当年“非典”时期更严峻,健康安全是第一要务,但也亟需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6]
对收入与经济的乐观度调研显示,人们对今年收入的乐观度偏低。具体解释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收入将减少。其中,个体工商业的乐观度最低,学生的乐观度更高。身处象牙塔的后者,对收入一词的把握停留在预估中。
尽管如此,人们对经济依然趋于乐观。其中,个体工商户转为最高。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各地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4、我与我们的距离
病毒侵害的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内心。
我们对疫情前后各省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全国人民,还是具体到湖北/武汉人,心理距离都在从疏远向亲近转变。这意味着人们相信这场疫情让彼此靠拢,与自己息息相关。
其中,黑龙江、山东、天津等北方省市在距离和变化幅度上区别于南方。尤其是多个与湖北接壤的南方省份,空间距离的接近、长期的持续交往、对疫情的担忧影响了他们的心理距离。但总体而言,依然是亲近趋势。
学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持续的信息与宣传能减少公众对这类事件的心理距离,提升认知水平与参与度。[7]从这个角度出发,疫情和抗疫带来的是更团结、更愿意彼此帮助的国民,“众志成城”在这里体现。
距离并非只有心理距离一种,身体上的疏远是疫情中无法避免的组成,黄洁对此深有感触。
1月19日,她和老公从湖北返回成都周边的乡下准备过年。几天之后,新冠肺炎成为全国关心的话题,她的老家也一样。出于担心,他们准备了口罩和食物,计划先在家自我隔离两周。
“每天都有人在楼下骂我们。”让黄洁难过的,是乡亲们的恶意。“我们没有出门过,我们很理解。但他们还是会骂,骂我为什么要嫁到湖北,骂我妈怎么会让女儿回来,骂我老公。”她叹气,“我妈只能说:‘哪个想得到嘛!’”
后来,倒垃圾不被允许,窗户有缝隙也被呵斥。乡亲们将他们一家视为病毒本身。十天之后,他们被接送到县里的宾馆中。
黄洁的遭遇是疫情期间诸多乡野冲突中不起眼的一支。更多早就被安排在宾馆隔离的外地湖北人,则避免了这种体验。因此,在外地度过的湖北/武汉人,在心理距离上呈现矛盾性:一部分人认为亲近了,另一部分人则感到疏远。
“一想到明天就要开始自己洗衣做饭,竟然有点舍不得呢。”在抖音,一位被隔离的用户更新今天的视频。“伙食还可以,收到了赠书,这几天都在看书。”
黄洁觉得,亲近感很容易产生,但人一旦疏远,则很难回来。隔离期间,她还打过专为疫情设置的心理援助电话,“当然我也在反思,我可能还不够理解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老一辈。”她顿了顿,又引用了她妈说的话,“但我真的想不到。”
5、在武汉:总有告别
无论哪种影响,在武汉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何阿姨居住在武汉青山区,“封城”那天,老俩口跑到汉口的另一间房子居住,“因为那个房子大一点,活动起来更舒服,如果不出门的话。”
2月5日,她回青山区的老房子拿东西,才知道事态的严峻。“或多或少都有认识的人(离开)。”
这是一个老小区,老年人居多。整个院子大概住了两百多户,已知确诊死亡的有五人,还有十人重症正在治疗,还不知道有多少疑似患者在家。
“我们这肯定算严重的。”她觉得这不会是普遍现象。临走的时候,她得知楼下的老邻居已经离世,生前有诸多基础疾病。而由于武汉市的医疗资源的确紧张,她周围很多有其它病的朋友,也只能暂缓手术/检查计划,转而在家休养生息。
对武汉这样的大型城市而言,总有告别。但没有人喜欢告别这个过程。有十余位受访者明确讲述了对他们周围已知逝者的印象。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他们的患病和离世时间,也不涉及生前的临床症状。把这些没有情绪的数据去掉,会发现他们留给世人的,只会有温和、可爱的一面。
他们,和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诸多牺牲的工作者,是在这场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中,最让人揪心、最难以忘记的部分。
过去的几天里,何阿姨一直在委托女儿找一些求助者登记页面,扩散给她朋友的朋友们,听说这个方法管用。武汉这几天很冷,听说过几天就要升温了,她和我们都在等待春天早一点光临。
解释:
问卷于2月5日上午发放,当日晚间回收,经过筛除后获取有效问卷1655份。同时,去除样本量不足的六个地区后,分省市平均样本71份,其中,针对湖北另外发放了补充问卷。发放平台为Credamo,形式为定向投放,兼顾地区、性别、年龄段、职业等分布,由全国样本用户填写完成。若有后续调研,将补充为更大的样本数量,现有结论有一定参考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网 .非典过后卫生习惯调查报告 [EB/OL]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ealth/405049.htm
[2] 中国网 .钟南山:中国非典疫情已近尾声 保持警惕防止反复 [EB/OL]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Jun/340987.htm
[3] 新京报 .北大光华彭泗清:关注疫情冲击下涌现的新弱势群体 [EB/OL]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20/02/07/685771.html
[4] 澎湃新闻·湃客@照路明 .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国人,这几天都在干什么? [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662782
[5] 中国科学报 .潜伏期与返工潮同时来到,一线中心城市如何应对? [EB/O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440.shtm
[6] 财新网 .盛松成:应对疫情也要高度关注经济薄弱环节 [EB/OL] .http://opinion.caixin.com/2020-01-31/101510034.html
[7] Jones C, Hine D W, Marks A D G. The future is now: reducing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o increase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limate change[J]. Risk Analysis, 2017, 37(2): 331-34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