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山曹边学校:为这所乡村小学,侨民们从英国运回了钢筋水泥
叶克飞
1929年兴建的曹边学校,建筑已有九十年历史。它高两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风格,立面中央有一座小亭,小亭下方是黄底黑字的“曹边学校”四字,一二层都是外廊式结构。尽管难免岁月斑驳,但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持完好,是位于中山市的这个名叫曹边的古村落的地标之一。
如今的曹边学校,已是曹边村老人活动中心,也是村史馆所在地。从大门走进去,正前方是小小的礼堂,上方繁体的“礼堂”二字极具历史感。敞亮的天井左侧就是老人活动室,几个老人正在扇着扇子看电视闲聊,见我进来,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沿楼梯走上天台,可以一览曹边村风光。古村依山而建,背后便是风水林,大片灰瓦被绿意簇拥。它开村于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目前所见房舍,多半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为最多,不少高耸的西式碉楼夹杂其中。
广东省中山市曹边村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二楼一侧角落的教室,如今被辟为村史馆,四周挂满图片,中央立着一座古人雕像,正是曹边村民视之为祖的梁杞雕像。
《香山县志》记载:“良字都(良都指今中山南区一带)梁族,原居延福里,即石头村,与沙涌毘连……鄂州通判杞,致仕时建议立县。其裔孙亦嘉熙进士,知南康。元明间徙族北台、溪漕等乡。合福涌两派,丁口约千五百人。”
这段记载中的“鄂州通判杞”,即梁杞,他也是香山地区(含今中山、珠海和澳门)立县的发起人。当时这一地区还属东莞县,但人口渐多,加之渔盐业发达,梁杞便奏请将香山升格为县。他的上奏虽未被批准,但七十年后,陈天觉等人再度奏请香山立县,终获批准。
至于“溪漕”,正是今日曹边。当年梁杞后人建村于梅岭南侧,有河溪自北往南流经村子,是古代梅岭山区的水运通道之一,故名“漕边”,后改名曹边。
模仿西方城镇格局的曹边村
位于中山市南区的曹边村,2017年入选国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公布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至今仍遍布青砖灰瓦老房子的它,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沿村头牌坊走入村中,任谁都会惊叹于村子的干净整洁。作为老村落,它的道路也出奇宽敞,显然百年前就已经过改造。而作为侨乡,它的改造借鉴了西方城镇格局,不但道路宽敞,还通过各种拐角位或房屋角度差异,营造出一个个公共空间,有绿化也有休憩处。
眼前的干净整洁来之不易。十几年来,曹边村从未停止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除了修复历史建筑外,还改造村道与绿道,利用村子旧有规划格局,兴建休闲设施和景观,方有如今模样。
村中大街
曹边学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重现光彩。1998年,曹边学校与邻村的北台学校合并,旧校舍一度荒废,也成为村子的卫生死角,也是村子整治工程的重点。如今的曹边学校,虽不免岁月斑驳痕迹,但却也因此更添韵味。
中山南区是著名侨乡,曹边村也不例外,海外侨胞数倍于村中人口。百年来,村中基础设施多得侨胞出力,铺桥修路,曹边学校更是开了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化学校之先河。1929年,旅澳乡亲梁业荣、梁官招、梁瑞荣和梁锦伦等集资捐建学校,从选址、规划到兴建一手包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们专门从英国进口了“红毛泥”(水泥)和钢筋,以真正的现代标准建造校舍。
曹边学校开了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化学校之先河,上图为学校大门今日样貌。
岁月留痕,建筑的内外墙面都有些“灰头土脸”,但校内采光近乎完美。阳光洒在天井中,两侧的楼梯和二楼的环形长廊也十分敞亮,与欧美大型房舍或教堂一样,曹边学校的四壁有一道道细长形多格窗户,可以保障日常采光。
每间教室门侧都悬挂着纪念碑式的教室名字,如“官招教室”和“业荣教室”,是在纪念捐建者。石碑已有些年头,也许就是建校时所刻。
一代代华侨反哺家乡
曹边学校门前的篮球场不但是旧时操场,也是村中集会的广场,广场一侧还有一个小小的曹边市场,有顶遮头的半开放式。簇拥广场的不只是曹边学校,还有沿海乡民最热衷祈福的天后宫。
天后宫旁是“迎源里”牌坊,一条石板街蜿蜒向上,路旁遍布青砖大屋,延伸至山边,是村里最动人的小路。与天后宫隔牌坊并列的两层楼房,目前正在整修,挂出了侨联中心的牌子。楼前那棵几人方可环抱的大榕树,则是珠三角乡村的标配之一。
每次我前往曹边,总看到村中老人树下闲坐聊天,大榕树是他们的共同记忆。可以想见,他们的年少时光也离不开这棵大榕树,上学时会经过,放学时也会在树下嬉戏。时光再向上追溯,比他们更早的一代人,没有曹边学校的哺育,却也在大榕树下成长,然后义无反顾远赴重洋,最终成为曹边学校的建设者。
大榕树是村子的中心,也是村中老人的共同记忆。
从清末起,曹边人便已开始出洋,足迹遍布五洲。据村史记载,早在光绪年间,村民梁坤和和梁惠明等人就已扎根于澳洲新南威尔士的一些城市。民国期间,梁锦纶、梁业荣和梁官招等人从澳洲归来,在香港悦昌隆金山庄、上海四大百货和香山县参议局等处供职,均有成就。上世纪80年代后,曹边的海外华侨更是争先投资,反哺家乡。
村中随处可见的碉楼便是侨乡的印证,尽管简朴外观都是中国传统风格,但窗户上方的半圆装饰,偶尔可见的顶层女墙瓶式栏杆,都是西式风格融合的结果。与曹边学校一样,它们都中西合璧,展现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混搭”。
随时可见到旧时“洋房”
热心公益和教育的并非只有曹边人,与曹边村紧邻,房舍延绵的北台村也是如此。在北台村,1998年合并了曹边学校的北台小学同样为华侨捐建,有八十余年历史,如今已修葺一新,成为一所现代化小学。
北台华侨亦是人才辈出。晚清时,杨著昆在北美打拼,成为檀香山糖业巨子,并于1915年筹建中华飞船公司,选拔有志青年赴美接受航空训练。与他同期前往海外打拼的杨广达和杨广开也是商业巨子,前者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广昌隆百货,还曾担任香山县县长。当然,最著名的当属出生于北台村的杨著昆之子杨仙逸。1920年,他率领飞行队协助孙中山收复广州,中国空军走出历史性一步。
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军用飞机,图为孙中山和宋庆龄与此架飞机的合影。wikipedia 图
1923年,身为航空局局长兼飞机制造厂厂长的杨仙逸,率研究人员制成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军用飞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而在中国早期飞行员中,留下众多北台人身影,使北台成为“中国飞行员之乡”,而他们的启蒙教育,也多来自华侨捐建的北台小学。
这样的代代传承,正正始于第一代华侨的背井离乡,艰辛打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