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叶兆言与《南京传》:一个人与一座城
我是在阅读叶兆言的《秦淮三部曲》时,知道他在写《南京传》的。所以,书一出版,就到图书馆借来读。读完之后,感慨颇多,写在这里,求教于书友们。
几个月前,分享小说《绍兴十二年》时,我的大学同学卢敦基曾经分析过文学家写史和历史学家写史的不同。当时无感,如今读了《南京传》,才想起来他的观点,甚为赞同。
历史学家写史,重史实,重考据,虽枯燥乏味却严谨准确。文学家写史,重细节,重故事,虽有趣好看却未必准确。但是,任何结论都不应该是绝对的。阅读严谨准确的历史著作,你未必能摸得到历史的脉络,看得清历史的精髓。而那些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历史细节和故事,有时候才凸显出历史的真正意义。恰如现实生活中,精确判断往往不如那些模糊判断准确反映事物本质。
具体到这部《南京传》,就是最好的例证。叶兆言用了9章48节508页35万字篇幅写南京,分别是东吴、六朝(两章)、隋、唐、宋、明、清、民国。他并没有宏观讲述南京的历史,而是用各个时代南京城里的历史人物串起了故事,不仅有趣而好读,而且清晰反映出南京这座城市历史的精髓。
南京史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即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和其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从孙权称帝开始,到隋朝灭陈,除了中间西晋的50年,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南京一直是南中国的都城。接着是明朝30多年,民国37年,前后加起来,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长达370年!
叶兆言就从这370年历史中选择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一些人物,选择了一些有趣的典故故事,来讲述南京这座城市的成长历史。比如建立东吴帝国的孙权,比如开创了东晋王朝的司马睿,比如东晋的“主弱臣强”现象,比如从东晋开始的“北人南迁”造成的政局和文化变迁,比如写下《吴都赋》的左思和写下《哀江南赋》的庾信,还有著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和南唐后主李煜。在这些有趣人物和故事的串联下,南京的370年都城史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阅读这些有趣故事,还让我们渐渐认识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城市性格和精神品味。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每个城市都形成了它独特的城市性格和精神品味。讲故事不是目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故事,揭示发生这些故事的这个城市的独特性。
虎踞龙盘的帝王气,是南京的第一张名片。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仅次于洛阳、西安、北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帝王之气。即便隋唐以后,中央政府大力遏制南京,防备南北分治,南京依旧没有失去东南首府的地位。所以,明朝、太平天国和民国再次在此建都。叶兆言把南京称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他认为:“当中原王朝很不幸的时候,需要一个地方躲避,南京就是一个选择。当中原王朝稳定的时候,南京就要被警惕,被打压。无论兴盛还是衰落,南京这个城市都可以很好地用来说中国历史。”
北人南迁形成的文化交融,是南京的第二张名片。读《南京传》,始知江南强悍,吴人好战。回忆历史,确实如此。不仅三国如此,春秋更甚。伍子胥灭楚掘墓鞭尸,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屠城,都是著名历史故事,可见当年南蛮子之凶猛,与后世南方人柔弱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西晋祸乱和外族入侵导致中央政府南迁,大量北方移民持续涌入南京,给南京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同时,因为六朝时期江南长期的安定,以及南京长期成为首都,南方以及南京文商之气日甚,勇武好战之气日衰,民众性格逐渐安逸和柔顺。这就是如今南京兼具南北方文化特点的历史渊源。
改朝换代频繁的亡国之都,是南京的第三张名片。南京作为都城历史不短,但每一个皇帝在位时间都不太长,尤其是几位著名的后主,给南京留下了“亡国之都”的臭名。从吴后主孙皓自缚投降“一片降幡出石头”,到被骂作“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再到“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南唐后主李煜,给金陵王气涂抹上了一层暗淡的灰色,也让南京这座城市尝够了亡国屠城的苦涩。叶兆言在书中的这句话说得精到:“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南京板鸭南京盐水鸭南京烤鸭。南京人都是鸭子,死了,嘴壳子还硬。”
这样写南京,似乎有点贬损,但我不以为然。城市如人,几千年几百年发展出强项,一定也有不少短板。城市文化和性格中既有光彩之处,亦会有灰暗之点。爱一个人就要连他的缺陷一起爱,爱一座城市亦应如此。
叶兆言对南京的爱恋令人敬佩。他写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以南京为背景。我们从他塑造的文学人物身上,可以读到鲜明的南京性格、南京文化。这部《南京传》更是收录了非常丰富的史料,从正史到野史到传说,非常详细厚实。《南京传》不仅具有强烈的文学性,更具备丰富的历史性。从叶兆言身上,我感受到他对生他养他的这座城市深深的爱恋。爱一座城市就要为它做一些事,叶兆言值得作家们学习。让我们一起来为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代笔建言,让那些独特的城市文化不断繁衍传承下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