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极速车王》里没有车王,只有生命的意义
注意:本文有剧透
《极速车王》其实不叫“极速车王”,原版片名挺直白——福特VS法拉利(Ford v Ferrari)。现在的译名,大概是为了不得罪两大著名汽车商吧。但即使是原版片名,也是“唬人”的。看完本片,你就知道,故事根本不是围绕着这两家汽车商的相爱相杀展开。
近年来,体育竞技类电影的“套路”不断升级,这实在是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以往,主角经受挫折,排除万难,最终在影片结尾夺得桂冠。后来,虽败犹荣的处理方式成了此类影片的主流,用一点遗憾美包装主角的英雄主义。不过《极速车王》的套路没有这么“老”。
《极速车王》里没有“车王”,这正是本片最高明的地方。两位绝对主角,一是天才车手肯·迈尔斯,一是天才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他们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才。看完本片的前半部分,或许你会以为,这又是从误解到了解再到双雄合体的好莱坞黄金程式。可正像前面所说的,本片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法拉利和福特在电影里并没有剑拔弩张,毕竟,一切都是生意。最激烈的斗争,其实都发生在了福特内部。
乔什·卢卡斯饰演的利奥·贝贝是被本片树立起来的反派,或者说是“对立面”。作为亨利·福特二世身边的高管,他所代表的就是固化了的官僚主义和集体主义。
因为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福特“野马”汽车的缺点,从一开始起,迈尔斯就得罪了利奥·贝贝这位高高在上的“领导”。不可避免的,各种“穿小鞋”随之而来。明明迈尔斯就是最适合,最能带领福特车队夺得荣誉的顶尖车手,利奥偏要将其除之而后快。他给出的理由倒也冠冕堂皇:谁知道个性十足的迈尔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会不会说出对福特公司不利的话来呢?
注意,这里要表现的倒不是利奥的“坏”或“奸”。如果是这样的话,本片的思想深度也未免太浅了一些。
谢尔比在等待亨利·福特二世接见时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一个普通的文件,要经过20多位职员的审核,才能到达高层领导的手中。也就是说,利奥的出发点不是没有道理。除去他和迈尔斯的个人恩怨之外,这些官僚需要维护的是一整个庞大的系统。对一个巨型企业来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崩溃。而迈尔斯,恰恰就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可是对一位天才车手、一支出色的车队来说,想要赢得比赛的胜利,就不能沦为千万个“螺丝钉”之一。因为,体系越完美,越是会压制个体才能的发挥。这对迈尔斯、谢尔比来说,当然是残酷的事实,但这又是当代社会得以顺畅运行的铁律。
到这里,我们也就看明白了本片的深意所在。《极速车王》里没有“车王”,这个高度系统化的社会也不需要“车王”。它需要的是每一个合格的零件,是每一个坚固的环节。即使是迈尔斯、谢尔比这样的天才,也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于是,本片的高潮或者说“反高潮”也就来了。在勒芒车赛的最后,迈尔斯已经战胜了法拉利的王牌车手,冠军唾手可得。此时,利奥再度跳了出来,要求迈尔斯减速,和福特车队的其他两位车手一起冲过终点线,因为这样可以产生震撼的商业效应。
迈尔斯会不会答应呢?按照其桀骜不驯的个性来看,他理应我行我素,为自己赢得荣誉。可在狂飙之后,他最终还是减了速,和队友并排完成比赛,还因此丢了本来已经到手的冠军,错失了本可以创造历史的机会。
这么做,到底值不值?
其实本片之前已经交代过,迈尔斯一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其参加比赛,本就有现实的考虑。本片更是花了大力气,用不少笔墨刻画了这位个性车手与妻子、儿子的关系。在家庭生活里,他们的互相关爱和相互理解,让人们看到了迈尔斯温情的一面。表现这些,不是为了说明迈尔斯的英雄气短,而是为了描述在这个高度系统化的社会里,个人,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个人,处于何种处境。即便高傲如迈尔斯,也不可能做到随心所欲,因为,在他的肩头上,还承担着对家人、对车队的一份责任。
本片没有给出价值判断,只是把一切展现给观众,也把评判的权利留给了屏幕前的我们。本片的意义,并没有局限在对“恶人”的批判上,而是呈现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份思考,不是没有方向的。既然本片讲述的都是福特车队内部的纠缠,又何必要引入对手法拉利?在影片的前半段,恩佐·法拉利也是以“反派”面目出现的,他对亨利·福特二世的“侮辱”,给了后者“复仇”的正当理由,也使观众在不经意间站到了福特的那一边。
但剧情进行到勒芒车赛时,我们才重新认识了这位法拉利的掌门人。和亨利·福特在比赛中途乘直升机离开,花天酒地不同,恩佐·法拉利和自己的车队荣辱与共。在比赛尘埃落定之后,还向迈尔斯点头致意。这是对对手的尊重,是对比赛的尊重,更是对赛车运动的尊重。而另一边,亨利·福特和利奥考虑的,仍然是“如何卖车”。
可见,赛车手的那一份“速度与激情”,在商业社会眼中,是何等微不足道。什么体育精神、什么竞技道德,统统比不上福特的广告来得重要。或许,这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吧。
不过,影片没有止步在这里。迈尔斯的人生结局,车迷们知道,观众们也知道。但他对赛车运动的几句感悟,却回荡在影片的结尾。或许,我们应该去思考的就是,什么才是值得被铭记的,什么才是值得去追求的?福特也好,法拉利也罢,注定是历史上无法被绕过的商业巨头,可对人类来说,什么才是更可贵的东西?
迈尔斯驾驶赛车在赛场上奔驰的画面,汽车生产商精巧的广告,哪一个才能体现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我想,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和影片中的迈尔斯形成对应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对演艺事业的全情投入。这一回,暴瘦的他,再一次把一个自傲却又可爱的天才赛车手演得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在本片中,丝毫看不到曾经的“蝙蝠侠”的影子,一丝一毫也没有。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演技派或者说实力派有两种。一种是演什么都是在演自己,而且能够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时下被吹捧的不少老戏骨,大多属于此类。但还有一种,演什么角色都能让人耳目一新,都能塑造出不同的人生来。贝尔,无疑属于后者。
仔细想想,贝尔和迈尔斯虽然身处不同的领域,但精神是一致的。虽然,贝尔也不过是高度系统化的好莱坞里的一颗“螺丝钉”,但他在艺术创作中留下的印记,也许会比那些可观的票房、耀眼的荣誉存在更久。
比起已经彻底幼儿园化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极速车王》显然更能告诉我们什么是速度与激情的真正意义。不必把本片视作历史电影,事实上,本片的很多细节都与历史不符。不如把它当作一出人生的寓言,一个成人的传说,细细去品味,对我们来说,也就够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