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冠病毒肺炎迷惑行为大赏背后的心理学成因
原创 壹心理 壹心理
文 | 石树萍 物离 胡悠悠指导老师 | 朱旭,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七旬老人将外孙拒之门外,还从窗口扔出口罩?
新一代年轻人日夜当监工,只为帮挖掘机打榜组 CP ?
双黄连人药兽药瞬间脱销,双黄莲蓉月饼也面临断货?
疫情当前,总有那么些事情让人不明白。
这些迷惑行为,是偶然出现?还是疫情之下必然的结果?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原因。
今年除夕,陈伟霆的表演了今年超火的野狼disco,我因为刷手机看疫情的新闻,没注意到他上场。我之前可是没错过爱豆的任何一条动态。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姐妹们都被微博上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吸引,无暇顾及表演。
实际上,在心理学中,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又被称为注意的聚光灯效应。
简单来说,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我们在进行注意资源分配的时候,会像聚光灯一样,将注意聚焦于某一件特定的事件,老人们常说的“一心不能多用”就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之所以不把注意力聚焦在爱豆的表演,而是聚焦在疫情上,这是因为,与春晚表演相比,疫情这样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曾有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相较于鲜花这种中性刺激,蛇这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可以更快速地捕获个体的注意,哪怕仅仅是图片或简笔画。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关注威胁性事件更容易让我们活下去。
过年前,疫情就已经开始蔓延,从钟南山院士提出一定会人传人时,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乖乖宅居在家。然而,有些人还是心存侥幸,不顾呼吁,到处闲逛、串亲戚。此时,河南某村村长的一段喊话视频,在网上火了。在视频中,该村长硬核喊话抗疫情,毫不留情训斥那些不安心待在家里的人。
说实话,这样的行为放在平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然而,在疫情的大景下,大多数评论都是叫好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广大网友有了不一样的反应?
或许,是我们在无意中做出了“投射”。
面对灾难性事件,大家会特别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做一些“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事情。我
们内心会有这样的一种期待,而当有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我们就很容易无意识地把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并无意识地产生认同感,无论对方的行为从理智上来说是否合适。
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现象”。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民众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一些话语权较高的人身上了。
不过,我们还是呼吁大家理性看待疫情,使用合理的方式共同抗疫。
84 岁的钟南山, 73 岁的李兰娟 —— 他们中国人最可靠的“靠山”。有网友称其为“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钟南山院士对话疫情现场的信息在中老年人中,早就传疯了。为什么连戴口罩都不听劝的父母长辈,却愿意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视机前听专家讲解呢?
很简单,因为钟南山院士是权威人士。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权威暗示效应。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令人敬重,那么 ta 说的话就更容易被人重视。
这个时候,权威人物站出来科普疫情知识,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中老年的父母长辈来说,权威人士的话是最管用的。
当然了,权威人士的话语除了具有权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指的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而导致没办法看到事情的真相。
例如民众在家距离疫情区相隔甚远,信息匮乏,无法掌握最新的情况,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态。利用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虽然简易方便,但却往往缺乏普适性,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这时候,通过权威人士介绍疫情信息,能够迅速引起重视,有直接的说服力。
但所谓的权威人士,有时候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因为我们真的太容易盲从,缺少理性的判断。
例如,在人民日报发布了“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新闻后,一夜之间,全网双黄连口服液脱销,甚至是给家畜食用的双黄连都售罄了。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
能认真甄别出权威可靠的信息,在疫情期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最近无聊之余,广大网友奇思妙想,在家创造出了各种解压小妙招:数地砖,用瓜子摆小人儿……
我们本猜想,面临这样凶险的疫情,民众内心会充满恐慌。可事实是,民众不仅没有恐慌,而是异常平静,甚至还被激发了创造力。
实际上,早在 2003 年非典期间,中科院心理所李纾及其团队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冠名 “心理台风眼”效应。2003 年"非典"的期间,调查研究发现,北京百姓面对"非典"的威胁,担心并没有外界所预想的强烈。
这不,除了数地砖,看直播的群众也不在少数。火神雷神挖掘机天团正式出道。大概小叉车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以这种方式出道爆红。富有中国元素的,饭圈化,爱豆化,各种叉车名称数不胜数。
另外,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做退行,即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将没有生命的物品人格化,将其视为有生命的人类,这种泛灵的思维方式正是婴幼儿阶段的我们常有的思维方式。成年的我们开始采用婴幼儿时期的思维方式,可谓是一种典型的退行现象。
越是负面信息不断输入的时候,我们越需要理智且乐观的看待世界。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控制感,如果不能,祝你能够包容不可控。
参考文献
魏萍,&周晓林(2005)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心理科学进展,vol13
吴彦文, 游旭群,&李海霞 (2014),注意力资源限制与双任务的相互干扰机制心理学报,心理学报,Vol. 46, No.2, 174 − 184
邓叶欣(2009),什么是“心理投射现象”,全国新书目
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潘靖&李甜(2012),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心理科学进展,VOL20
谢佳秋,谢晓非&甘怡群(2011),汶川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
谭翀 &张亦慧(2011)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2011)人民论坛,第11期
王萍萍, 许燕&王其峰 (2010)汶川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儿童动态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6期
Gerend, M. A., & Cullen, M. (2008). Effects of message framing and temporal context on college student drin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 (4), 1167–1173.
- The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