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学人书架|我在大学读过的五本“汉译世界名著”

包特
2020-02-11 08:1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从人的知识储备和可用时间来说,大学时代大概是最适合读经典名著的时代了。而说到经典,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应该是中文图书里历经时间淘洗而不倒的金子招牌。从我和学术界朋友聊天,读他们写的随笔专栏来看,就是说但凡学术圈之人——谁的大学时代没读过基本汉译世界名著?——也不为过。

当然,由于阅读的年代已久远,我对于书里很多的知识,肯定是做不到逐条背诵了。但说起每本书给我的感觉,或者说拿着它的时候彷佛可以闻到的“内味儿”,还是有很多历久弥新的感觉。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那么今天我就趁我在忘记之前,讲一讲我大学时看过的几本书,和它们在我脑子里直到今天把内容忘得差不多以后,还剩下的一些“意”和意象。

我看的第一本汉译名著,应该是选修法学院法哲学原理的课时买的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当时打开以后的感觉就是:“他写得怎么这么好看!”这里好看的意思,不是说文字有多优美花哨,而是文字背后哪种层次分明又层层递进的逻辑给人的思维的美感。大家都知道,康德是致力于把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公理化”的人。有人说他的这种努力是对当时飞速发展且显示出强大力量的数学学科体系的模仿。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本质上来说,支持他做这项努力的,还是心中对于人类思维和道德显示出的宗教式的崇高美感的追求和刻画。记得这本书一开始,康德从词源学角度系统分析了“所有权”这一概念。尽管这种说理和讲课方法后来被一些人疯狂模仿,甚至有点玩坏了。但这就好比后世虽然又千万剧作家会在自己的戏剧里致敬莎士比亚的一些台词和桥段,有些看起来可能是做作乃至恶心的,但它们都不会影响本尊在世人面前缓缓拉开帷幕展示自己的时候,世人还是会被它的自然和高贵所折服。

我不是很确定我看过的第二本这个系列是哪一本,但柏拉图的《理想国》肯定是在第二到第五之间的样子。而且如果没记错的话,虽然都是哲学,《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由于和法律沾边,还是商务“绿皮”的法律系列之一,而《理想国》肯定就是“橙皮”哲学系列了。但在我心里,《理想国》的最大魅力与其说来自于精致的思辨,不如说来自于华美的文字。或者用玩笑话来说,《理想国》可能是世界最早的关于国家治理形式和理念的“企划书”,也是通过“画大饼”感召读者的宗师。如果把它当成实际操作指南,它肯定是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但在漫长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恰恰是他们的不切实际,让人们把目光从和自己手头的工作,和口腹的欲望中短暂解脱出来,并指引他们追求自己精神的形状。

我读的第一本本专业,也就是“蓝皮”经济学系列汉译名著是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选择它的原因很简单:短!应该是一百页左右。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希克斯是宏观经济学数理框架的创始人,但他在这本书里一个公式都没用,全靠语言说。这本书和罗斯托的书是西方经济史不多的按照“阶段论”看待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随时间发展呈现不同阶段的经济史著作。我觉得相比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书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或者说带给我的一种经济学的特有审美——简洁!相比大多数人文社科学科竭尽全力避免给人“武断”的印象,经济学在很多时候不排斥大刀阔斧的芟夷的简化,以求一招制敌或一剑封喉的凌厉和快感。

然后如果没记错的话,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我先读的是《通论》。可能和凯恩斯的人生经历有关,《通论》虽然文字也是华美的,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质朴,或者说“务实”。凯恩斯上来就抛出他几个著名的观点,比如市场可能在长期是理性的,这一点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如果时间太长,人就都死了。或者说如果经济不好,劳动者就业不足,那就把一个装着金子的瓶子埋到地底下让他们去挖。虽然这个工作没什么意义,但只要他们有活干,能产生消费和储蓄,让经济重新运转起来,大家还是比什么都不干要好,等等。与新古典处处追求严丝合缝的效率和自由不同,凯恩斯的学说充满了对人和人类社会各种“局限”的清醒认识,和对这些人性弱点的体谅和悲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让凯恩斯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比新古典冷冰冰的计算看起来多了很多温度和可爱。而他的这些观点,也成为阿克劳夫、卡尼曼、史密斯、席勒、塞勒等一系列行为经济学家思想灵感的源泉。

虽然斯密被认为是当代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祖师爷,但在我看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可以说是比较少有理论气的经济学著作。至少我今天回想起来,书中令我印象更深刻的还是他对苏格兰工人和农民家庭日常经济生活细节的详细记录和讨论。他最著名的“无形之手”的说法,其实也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而非任何演绎推理呈现的。今天想起来,这些的原因应该和英伦三岛非常强烈的经验主义传统(而非更偏思辨的理性主义)非常相关。读他的书,带来的进益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推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和背后体现出的常识的安全感和生命力。

这大概是我早期读过的汉译名著给我的“宝石”吧。康德的逻辑,柏拉图的理想,希克斯的简洁,凯恩斯的质朴和斯密的常识。这些宝石虽然没有灭霸手套上那五块那种毁天灭地的力量,但确实是我上学时代无价的收获和难以割舍忘怀的珍宝。

(作者包特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