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复猫钻进古画系列之《村医图》
宋代古画《村医图》又名《灸艾图》,为南宋李唐所创的一幅风俗人物画,是中国最早反应医事题材的绘画之一。特殊时期,观复猫钻进此画,表达对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由衷的敬意。
《村医图》 宋 李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观复猫版《村医图》中,金胖胖扮演的老中医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地在患者郑小墨背后施灸;郑小墨被灸得呲牙咧嘴,十分痛苦,他的眉头紧锁,双目圆睁,肌肉紧绷;旁边的左罗罗和王情圣配合着金胖胖按住小墨的手脚,使他不能动弹;苏二花紧张地躲在罗罗身后,对小墨露出同情之色;画面右侧的程两两扮演药童,手持膏药恭敬地站在一旁,像是随时听候差遣,整个画面都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观复猫版《村医图》
人类和疾病斗争的过程总是紧张且压抑的,但只有相信医生、积极预防和治疗,才是我们能做和应该做的。除此之外,观复猫还在这幅画中为大家展现了中医知识以及馆藏文物。文物不局限朝代,一起来看看吧。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膏药治病,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
在古代,人们就发现用某些植物的树叶、花朵或草茎之类的东西碾碎贴敷于伤口或疼痛部位,可以减轻疼痛或者止血,甚至能加速伤口的愈合度。因为膏药治病方便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因此是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
紫檀小药箱 清代
观复博物馆藏
药箱为古代家庭放中药材的盛具,材质和做工往往体现所有者的财富。这件药箱以紫檀木制成,色泽深沉,镶有金属。药箱呈长方体,上置罗锅形提梁,下方共计4层抽屉,每层抽屉内又划分成若干格子,根据需要放置不同的药材。
银刻铭文带盖葫芦瓶一对 明万历
观复博物馆藏
在古人的概念中葫芦多半和药、行医有联系,所谓“悬壶济世”即是如此。“悬壶”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说河南有一老者常为人看病,比较奇怪的是每次都会悬挂一只葫芦。久而久之,“悬壶”便成了行医的代名词,同时也在向人表露行医济世的决心,济世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
绿釉银锭形枕 唐代
观复博物馆藏
古代有大量瓷质的枕头,像这种体积较小的一说为脉枕。瓷质脉枕在唐代就有,一直延续至晚清。
中医把脉时往往会将一个脉枕托垫在病人的腕下,然后用三根手指搭在病人手腕的寸口处,探查脉象的变化。
“任锡庚”款太医用象牙药筒 清代
观复博物馆藏
此对药筒上形象地写着“还魂丹”“止痛散”,旁边带有“任锡庚”款。
任锡庚为清代光绪、宣统两朝御医,20岁入清内务府太医院,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本卷,均有刊行世。
医学是人类社会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同人们的生存、健康、绵延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医学人类就无法克服疾病,也将很难生存发展。
因此,从古至今医者被人们尊重,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以济世利民为担当。一袭白衣在危难中逆行,为所有人负重。
观复猫金胖胖
疫情来时,医生便是战士。他们冲在最危险的前线,保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观复猫谨此向全国的白衣战士致敬......
观复猫金胖胖饰演画中医生
观复猫郑小墨饰演画中患者
画:观复檀仁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猫摄影:观复二白
文案编辑:观复绾华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