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关于躺着旅游这件事,中国古代文人的想象力有多野?
宫崎法子
说到躺着旅游这件事,其实也不算新鲜。早在没有电视、电脑、网络的古代,中国的文人们就用自己的创意展现了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美的办法,还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逐渐影响了后世绘画和艺术鉴赏的发展。
究竟他们是如何玩出了风雅呢?不妨读读历史,品品这些画,找找答案吧。
经出版社授权,摘选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的《中国绘画的深意》一书中相关段落,文中小标题由编者拟定。
“卧游”的源头
一位名叫云谷禅师的僧人云游至潇湘之地,让画家画下了那里的风,并以此为主题召集了一些居士(在家修行之人),办了一次类似文人雅集那样的聚会。记录当时场面的跋文,现在还留在那幅画上。用山水画作主题,开展和文人、士大夫一样的文雅聚会,这在江南一带吴兴禅宗团体里也很流行,一些无名的读书人会聚在一起举办这样的活动。而且潇湘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大家常常带着憧憬谈论那里。这说明,文人、士大夫间的交流方式和价值观,超越了这一阶层,在南宋初期普及开来。
李氏《潇湘卧游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资料图
跋文中的“卧游”一词同时也是这幅画作的题目,这个词其实是揭开实景山水对于文人来说有何重要意义的关键。该词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代。宋炳是南朝宋画家,他喜好山水,隐居在衡山,晚年因病回到故乡。衰老和疾病双双压在了他身上,他无法游历名山好水,于是叹息道:“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为了足不出户便能欣赏美,宋炳把过去走访过的地方画出来挂在墙上,然后坐卧在床上观看。他还为这些画写了序文《画山水序》。顺便说一句, 宋炳隐居的衡山位于湖南省,就在洞庭湖附近。
宋炳的“卧游”后来成了文人山水画的基本理念。对于他们来说,山水画是一种真实风景的美好替代。而且也没必要非得文人自己画才行,即使是职业画家画的,他们鉴赏时的精神也和宗炳的卧游相似。因为《潇湘卧游图》的这种作用,各个地方的读书人都争相令画师模仿,并将其作为雅集的主题来鉴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题材也是潇湘。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故宫博物馆图
后来,北宋末年的文人画家米芾和其子米友仁虽然创立了“米家山水”,并沿袭至后世,而现存的米友仁作品中也有题为潇湘的画作,如《潇湘图》《潇湘奇观图》,这绝非偶然。潇湘这一绘画主题显然在宋代初期的文人山水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
行旅图、卧游图到纪游图
北宋山水画中庶民和僚的行旅很难表达文人隐逸的思想, 因此在文人山水画中很少出现。而到了明代,与以往不同的新行旅形式开始成为文人山水画的主题。这种画被称为纪游图,表现的是为了享乐的旅行。
过去,宋代士人的旅行主要是为了考试、赴任、归省等,文人交流中诞生的带有地名的山水图也并非出自实际旅行,而是为了“卧游”创作的。从现存的作品来看,这样的卧游图中并找不到应该卧游其中的文人。
但是到了明代,文人亲自来到风景名胜地,以旅行的实际体验为灵感画下山水画。最明显的一例就是元明朝代交替期,远赴陕西华山旅行的江南郎中王履画下的《华山图册》。
王履《华山图册》第九开 故宫博物院图
该图册是他登华山后立即画的,数量竟达60幅之多。画里描绘了人们辛苦登山的身影(包括画家自己),风景反映了实地的景观,向观众传达了旅行的实际感受。这不是缥缈的卧游梦,而是一幅更强调记录现实旅行的作品。这种被称为纪游图的山水画在明代很流行,文人以此来记录他们的旅行。
促成这类主题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经济的发展,奔波不再只是为了赴任或行商,在明代以享乐为目的的旅行成为可能,并且十分流行。这种倾向在江南经济复苏、发展的明代后半期尤为明显,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各地的名山名胜游玩。其中就出现了徐霞客这样的人,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北边的蒙古草原到西南的云南贵州,留下了许多记录、游记。在这样的时代背下,为记录自己或朋友的大小旅行而创作的纪游 图得到了蓬勃发展。
游记与纪游
文人一出门旅行,就会在各地吟诗。其中名气大的诗歌会被刻在岩石上,下一个来的人会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再咏诗。当然,名诗就算不刻在石头上也会被人们传唱,还有那些有关当地的历史传说,也是吸引游人的地方。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名胜地,让人想要一游,都要归功于有关该地的诗歌、文学或历史故事。完全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成为风景观光地是比较后来的事了。不管怎么说,在中国想要赞美自然,必须同时鉴赏该地沉淀下来的历史和诗词,也就是说需要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欣赏。
文人在游玩后会留下诗词,也就是旅行游记。纪游图是通过绘画记录旅行,而非文字。就像今天我们拍照留念一样,视觉记录比文字记录更直观易懂,也更受欢迎。文人画家在吟诗赋词后留下绘画记录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虽说当时享乐旅行越来越流行,但像徐霞客那样冒险旅行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一般的纪游记录的都是身边的江南风景地,是小小的旅行。苏州郊外的名胜地虎丘、天平山、灵岩寺、天池石壁、支硎山、 太湖洞庭山、石湖、苏州对岸的张公洞等地,多次出现在画里。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尤其是天池石壁,自元代黄公望画过以来名声大作,被后世画家反复描画。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篇幅很大,但很多明代纪游图像抓拍一样,采用了小幅画卷或画册的形式,将人物和周围的观捕捉进来。过去的卧游图成了现在的实际旅行记录。
其实,明代的那些名胜地也是文人置办别墅的地方,即隐居之地。纪游图是名所图,是实景山水,甚至还是从吟咏名胜的诗歌里得到灵感而创作的诗意图。如果那里有某人的别墅、庭院,就又成了别墅图、别业图、别号图、园林图。纪游图和很多绘画主题都有重复,同时也相通。实景图是画下固有景观的图。比起实景图,纪游图更侧重于表现人物,或许没有别墅而仅仅出于游玩目的来到某地的,才更适合被称为纪游图。过 去将焦点放在长途跋涉上的“行旅”和明代的纪游虽同为旅行,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到了明末,纪游图里画的不再仅仅是都市的郊外和别墅,人迹鲜至的深山、远方的名岳也成为热门旅行地。安徽黄山是当时的人们描画的新主题。因为那里是新安商人的故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活动的繁荣,安徽也开始出现大量文人画家。
《黄山志》二卷 清乾隆庚寅年(1770)刻本 资料图
清初出版了很多黄山指南,还有搜集了有关黄山的诗文、游记并带图的《黄山志》。以黄山脚下出生的弘仁、梅清为首,还有暂居过安徽宣城的石涛等众多画家,留下了许多描画黄山的杰作。
类似黄山图,那些描绘了新风景名胜地的山水画也是实景山水,而且是出自文人旅行中切身感受的纪游图。过去憧憬却无法触及的山水现在成了实际存在、必须一游的风景。纪游图确确实实地占据了明代以后文人画的一角,成了新的旅行主题。
《中国绘画的深意》,[日]宫崎法子 著;傅彦瑶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