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说李兰娟院士的成果和双黄连没有本质区别?
作者 | 杨阳( 生殖男科医生,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才是战胜病魔的法宝
在前天的文章里,我们系统讲述了「授渔式辟谣」。
也教给了大家如何甄别谣言的方法,就是利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宝塔。
而且还做了题,谈了为啥沐舒坦不能治疗新冠肺炎。
而就在昨天傍晚,有一项全新的研究成果,迅速登上了热搜。
引发热搜的《长江日报》是这么报道的:
重大成果: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下面的评论中,大家都将这项研究成果奉为圭臬,认为看到了希望: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可比双黄连靠谱多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01
双黄连为什么被骂得狗血淋头?
原因分为三点:
其一,因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只做了非常粗糙的体外实验,就草率地公布了结果。
其二是因为,双黄连是一种非处方药,大家在药店都能买到。
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得到了《人民日报》用词不谨慎的背书:
权威媒体报道 + 相对易于获得= 恐慌性的抢购和囤货
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段子:
02为什么说李兰娟院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双黄连没有本质区别?
原因很简单:
因为这也仅仅只是体外试验的初步结果
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李兰娟院士团队设计的体外试验要比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双黄连体外试验科学很多。
以下是网传的上海药物所体外试验的实验设计:
非常粗糙,连空白对照这种基本的设置都没有。而李院士团队的研究,不但有浓度梯度的区别,还设置了空白对照组。
但是。
即便再科学的体外试验
其结论也只是循证医学等级最低的证据
还是要请出这座循证医学证据等级金字塔:
证据等级越高,我们才越能相信。而如果如李兰娟院士所说:
仅凭目前体外试验的初步结论,就建议将这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当中去,会不会为时过早?要知道,从单纯的细胞实验到真正的人体研究,其差距实在太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就连前两天被报道的美国神药remdesivir,目前也正在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单位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
为什么这两种药物就要匆匆进入国家指南当中去呢?
试想一下,如果,李兰娟院士本次发现的药物也和双黄连一样,也是一种非处方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是不是也会引起民间抢购泰诺和白加黑的狂潮呢?
而即便是这两种你买不到的药,相关生产企业也已经嗅到了苗头,开始像双黄连生产厂家一样,准备开足马力生产了。
03我们能理解,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研究结论。
我们也清楚,在这样的困难时期,真的需要一些科学研究的曙光来鼓舞大家的信心和勇气。
但前提必须也应该是:这些研究结论真的可以被相信。
毕竟,目前官方指南给出的大多数建议都是基于严格的循证证据。
包括但不限于: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场所,减少人员聚集等等。
事实上,就连《人民日报》也吸取了之前因双黄连被骂的教训,只是采用非常谨慎的语言来报道了李兰娟院士的研究结果。
这才是真正审慎的科学态度,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放卫星。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学习,尤其值得《长江日报》学习。
还是把这张图再放一下,因为科学研究在经过媒体的传播之后,往往就会面目全非。
这次新冠疫情固然可怕,也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但在万众一心抗击病魔的同时,羊医生也希望这能够是一个契机。
能够通过这次疫情,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让大家不再迷信个人,不再盲目相信媒体,而是相信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毕竟,这才是我们战胜病魔的法宝。
划重点的
分隔线
划重点:
✚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
✚但目前的体外试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线曙光。希望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数据能尽快给我们更积极的信号。
在且仅在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引下,我们才终将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1. Masic I, Miokovic M, Muhamedagic B.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 new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Acta Inform Med. 2008;16(4):219-25.
其他相关文章:
—————— E N D ——————编辑 | 杨阳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杨阳羊医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