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随春好 春与人宜

2020-02-06 1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竭诚为读者服务的 生活书店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天在慢慢苏醒,要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生活。做好防护措施,疫情终将会过去,成为大家的集体回忆。春日有书相伴,勿负大好时光。

立春

“停杯不饮待春时,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春饼,罗幡旋剪称联钗。”立春,阳气上升,风动云鬓。古人讲究,立春要梳“迎春髻”,戴春幡、春胜,根据时节的变化,所用的器物、所穿的衣饰都不一样。

《御定月令辑要》卷五引《炙毂子录》:“汉之迎春髻,立春日戴。”从汉代开始,立春要“服青帻,立青旙”,饰品穿戴就开始别具特色了。

力 彑

-❶-

春胜

夂 小

春胜,是汉代已经流行的首饰形制。《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胜的形状是中间一个圆形,上下各有一个梯形,可端正容貌。

胜最初是女性专署的饰品,《山海经·西山经》所写西王母“蓬发,戴胜”。胜的造型原自织机,胜通滕,是织机上的一个部件,卷经丝用。《说文·木部》:“滕,机持经者也。”《后汉书舆服志下》: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玮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

宋人罗愿则认为胜是古人模仿戴胜鸟而制作的首饰,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的西王母像头上的胜确如一只张开双翼的鸟。

胜常常作为祥瑞图案出现在汉代的画像和装饰品中,吉祥的寓意绵延不断地流传于后世,且簪胜逐渐转化为节令习俗,如人日簪华胜,立春戴春胜。

至唐,胜的式样已与两汉魏晋不同,变成了菱形,菱形内外再添加各色纹样,这种形制源自四出花。这时候,春胜一般都是做钗头悬缀,有提系,下面还有璎络流苏之类的点缀。

“金钗斜戴宜春胜,万岁千秋绕鬓红”。钗头春胜多有祈福刻字,浙江临安市吴越国二世王钱元瓘元妃墓出土两个系于钗头的春胜玉饰,分别刻万岁千秋和富贵团圆。

江苏宜兴北宋法藏寺塔基的镂花银春幡与镂花银春胜各一枚,其中春胜的样式则为迭胜,中间做成一个上方莲叶下方莲座的吉语牌,上面有“宜春耐夏”四个字。

-❷-

剪彩花

夂 小

《荆楚岁时记》有:“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北宋《事物纪原》则明确记载:“唐中宗景龙中,立春日出剪彩花”。

剪彩花出自宫廷者,多用绢帛,彩的原意是指织物或织物有彩,宋之问《剪彩》有:“绮罗织手制,桃李向春开。”可知,剪彩花用的是绮和罗。

“彩燕丝鸡,珠幡玉胜,并归钗鬓”。剪彩花的题材丰富多彩,如燕子,春鸡,花树蜂蝶等。锦绣万花谷后集》载:宋代立春,“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李远《立春日》还有“罗薄剪春虫”句。

燕是迎春的祥鸟,西晋傅咸《燕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嘉祉。”

力 彑

-❸-

春幡

夂 小

春幡可以追溯到汉代迎春礼中所立之“青旛”,《后汉书补逸》卷21作“春旛”。春日系缀幡胜于钗头的风习,大约起自晚唐五代。唐温庭筠《咏春幡》:“闲庭见早梅,花影为谁栽。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代郡嘶金勒,梵声悲镜台。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

入宋之后,春幡流行,而剪彩花大多已成为诗人所用典故了。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春幡”条云:立春之日,“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缕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于岁旦刻青缯为小幡样重凡十余,相连缀以簪之”。春幡上多缀吉语,如“宜春”、“耐夏宜春”等,有词人写道“宜入新春,人随春好,春与人宜。”

春幡造型如信幡,即幅面为纵向的旗帜,旗上着字,或镂金银,或裁罗帛,常缀于钗首。黄升《重迭金·除日立春》有“银幡彩胜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之句。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一枚剪紙一般的銀鎏金鏤花小春幡长约二十厘米,顶端以镂空花结为云題,其上一枚水晶花片为提系,银幡底端镂做流苏,且鏨出细线以见垂穗,正中有鏨字“宜春大吉”,是为条畅暖风里的祈愿。

也有穿珠为幡者,如赵崇霄《东风第一枝》“喜凤钗、才卸珠幡早换巧梳描翠”。刻金镂银,裁罗缕翠,软风里娇颤于鬓边钗头的春幡春胜必是轻盈细巧。兰州市白衣寺塔天宫出土一枝明代玉簪和一对银簪,为珠幡。

力 彑

-❹-

春帖

夂 小

春帖之称始于宋。宋宫中立春用春帖。春帖用罗帛(后专用绛罗)做底衬,上面有五七言绝句,或用金丝彩线刺绣,或用金箔剪贴,在立春日粘贴在宫中各门帐上。周密《武林旧事》载:“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粲可观”。

插图 / 王文哲

春帖是从晋“贴宜春字”发展而来,起初多直接题写“宜春”二字于纸或绢帛上,粘贴于门、帐、屏风等处。日本正仓院所藏一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罗底金字的胜,“系于浅碧罗之上,粘有金箔剪彩成十六字云:‘令节佳辰,福庆惟新,变(当为燮字之讹)和万载,寿保千春’”。

“雪柳垂金幡胜小,钗头又报春消息”,自文明的开始,我们的先祖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而服饰器用都应顺时而变。从汉制“服青帻,立青旙”,到“富贵团圆”的迎春寄语,都是对时序更迭冬去春来热情的响应,暗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祈求春神的祝福。美人春娇,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些习俗,但这些穿越千年的饰物,仍然给我们春意盎然、焕然一新的无限遐思。

本文转自「三联美食」

ID:slhaochi

天南海北,一起吃喝

【好书推荐】《分类两宋 绝妙好词》(第二版)

精装典藏,四十二类别,四百位词人,千阕珠玑,细说两宋三百年风流

“一代词宗”夏承焘弟子、词学名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喻朝刚教授心血之作。

数十幅稀见插图,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秦观、米芾、宋徽宗、辛弃疾、文天祥等名家手迹独家呈献。

《分类两宋 绝妙好词》(第二版)

喻朝刚 周航 主编

ISBN: 978-7-80768-253-0 定价:128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宋词之美,沉香千年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起于唐,盛于宋。宋词与唐诗并称“双绝”,承载着古人的悲欢离合,描绘了宋代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以及宋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宋代共有词人1000余家,作品20000余首。由于受“婉约”“豪放”两大派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许多绝妙好词均被排除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之外,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作者根据《全宋词》和有关资料,精选了宋代近400位作家的1100多阕词作,分为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爱国情怀、壮志难酬、节物风情、乡村田园、群芳竞艳、疏狂闲适、怀古咏史、斥责嘲讽、忆昔怀旧、离别相思等42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解读精当,为广大读者展现了全新、广袤的词学天地。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刻购买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汉宫春·立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其一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其二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其三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选自:《分类两宋 绝妙好词》(第二版)

喻朝刚 周航 主编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疫情终将会过去,春天正在慢慢苏醒

关于立春的唐诗或宋词你知道哪些?

在留言区参与互动,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日有书相伴,勿负大好时光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三联生活书店图书

—END—

原标题:《立春 | 人随春好 春与人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