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也不能阻挡,广州人对青菜的向往

2020-02-05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胡同 新周刊

疫情下的广州,还能否实现蔬菜自由?/图虫创意

要了解一个城市,较简便的方式是探索那里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如何死亡。

——加缪《鼠疫》

1月27日下午,中国农历大年初三,武汉封城第四天。

武汉市长周先旺在电视里解释湖北省长王晓东关于医用物资问题表述不一的时候,广东省长马兴瑞在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江南市场”)里调研,这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广东,尤其是广州人,日常对青菜的需求达到了每天每人1公斤,这个习惯并没有因为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蔓延而发生改变。

传统广州人的饮食结构根深蒂固,甚至并不会因为新冠肺炎而轻易改变,尤其是过年,鸡鸭鱼牛羊可以适当减少摄入,但青菜没商量。是年轻一代更是崇尚轻餐饮,少碳水,多植物纤维,既是健康管理,又是生活态度。

在广州,香菇鸡肉面也不受待见。

这种习惯背后的供应压力变成了一组干巴巴的数据:广东省每年从外地调入的生猪550万头,消耗掉冻猪肉100万吨,这相当于十艘福特级航母的排水量;广东每年会还会吃掉10亿只鸡,其中广州就吃掉1亿。也就是说每个广州人每年至少吃了十只……

至于蔬菜,广东人口按1亿计算,每天消耗掉的蔬菜就是10万吨,然而广东蔬菜的自给率不到10%……

数字背后让另一个问题在不断地放大,如果大家都宅在家里消费库存,那么谁在生产?这种情况还能维持多久?物资又从何而来?

如果说病毒干扰入侵了健康的个体,那么现在也在逐渐入侵经济社会。

蔬菜,蔬菜,蔬菜

在马兴瑞和广东省商务厅抵达江南市场的前一天,市场的董事长叶灿江说,和往年同期相比,目前的销售有轻微增长,因此以后每天的供应量会增加20%-30%。

彼时,江南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已经达到了每天5000吨左右。

江南市场也参与了物资驰援武汉的行动。/大洋

但随着疫情管控的加强,如何保障安全供应,成这一类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

按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协会(以下简称“省交易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广东省消费的蔬菜,9成以上都需要从外地调入。

“广东省的蔬菜自给率很低,从批发渠道统计的数字看不到5%,最高也不过10%。

目前,广东省消费的菜心基本上产自宁夏,土豆来自西北,洋葱、大葱、大蒜、姜、大多产自河南、山东;辣椒是湖南种的,山药是河南的,豇豆是海南,大白菜来自北方,此外还有一部分的蔬果来自海外。

随着疫情管控的加强,物流受阻,蔬菜供应压力将逐步显现。

实际上,可以快速从地里长出来的蔬菜只是供应压力的冰山一角。

2月2日,广州某超市的蔬菜供应充足。

2019年,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广东的生猪存量已经大幅下跌,加上后期禁止了湖南的生猪调入,所以现在的货源地仅为河南、江西、贵州、广西、云南等6省,他们每年向广东输入的生猪是550万头。

但由于生猪饲养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出栏,广东的生猪供应压力已是雪上加霜。

“春节以前,佛山一家大型生猪屠宰场,因为宰杀病死猪事件曝光被勒令关停以外,春节期间广州的屠宰场也都相应地关闭,广州已经没有新鲜屠宰的生猪肉进入市场,但好在冻肉(包括牛羊肉)的库存还够,有8万吨,可供全市常住人口食用60天(2020年1月30日起)。”

省交易协会秘书长刘中伟说。这也就是说,目前广州市场上出现的猪牛羊肉,基本上都是冷冻肉,而酒店供应的猪排和肋骨,更是无一例外。

对于餐饮业来说,忧愁的并非原材料供应,而是毫无客源。

唯一欣慰的是广东不缺鸡,广东肉鸡的自供率达到7亿只,每年只有三亿来自广西和海南。

但这些数字背后,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当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当全国多地要求居家隔离的时候,后续供应如何才有保障?

眼下,一些农产品开始烂在地里,一部分的家畜家禽因为饲料断供而饿死。

而2月4日立春以后,中国由南向北,将逐步进入春耕。

消失的人流

武红胜(化名)是中国某铁路建设公司的总经理。

在广东,有超过50亿投资的基建项目正在施工。

1月30日,农历大年初六,是往年动员各项目组返回施工地的日子,他收到的是延迟开工的通知。“延迟开工,就意味着什么时候开工还不确定,即便是开工了,应该还有很多工人困在老家出不来。”

正月初九,广州地标花城广场游人寂寥。

武红胜这么说的时候,已经被党委书记要求提前赶到施工地市待命。“现在只能等上面通知,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武红胜这么说着,对是否能如期完工开始有了担忧。

作为城市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四个基本要素。

目前随着人流和物流的微小流动(与往年同期相比),消费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首先是旅游业的影响,往年春节,全国各地相互交叉的游客带来了衣、食、住、购物的几大消费板块,但今年春节食肆关门,商场暂停营业,大型娱乐场所歇业,就连电影院也暂停了排期。

广州某电影院排期。/时光网截图

以珠海斗门的白藤头海鲜市场(珠海最大的海鲜市场)为例,春节期间的交易量下降了40%,而其交易量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保障供应澳门的需求量。

据广东省商务厅观察,随着居家隔离政策的落实,目前整个珠三角的零售业可以用“冷冷清清”来形容;但批发、尤其是食品类的市场,在商务厅市场处的调研和督导下,一直有条不紊地保障调度和供应。

正月初九晚上8时,心有牵挂的只有送餐小哥。

“即便如此,乐观地估计,疫情对经济的整体影响不会少于20%到30%。因为在消费领域,疫情的影响有滞后效应。现在春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放假,即便是按照元宵后复工,很多产业工人也不见得会马上返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疫情散去。

这也就意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企业可以开工,尤其是那些员工来自感染了疫情的人口大省,或者已经封了城的县市的公司和企业。”武红胜说。

他同时还担忧一些生产企业,即便开工了,加工的原材料因为受疫情影响,也未必能迅速运抵生产一线,这就直接导致产能下降。

原本车流如织的广州大道。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受疫情的影响,萧条肯定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尤其是广东很多经济是外向型的,比如服饰、玩具、五金等工业产品,这些产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的,即便是按原定计划复工,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会少于半年。”

不确定的未来

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客运、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并且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

彼时,中国经济的上升趋势仍然很明显,尽管在非典爆发的第二季度,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但投资和外贸所受影响实际并不明显。

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情况。/中金

并且非典过后,宏观政策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有所倾斜,因此疫情过后的复工和产业刺激,令当年的GDP仍有10%的增速。

但从2017年始,中国的GDP增速开始放缓,由2017年的6.9%降至2018年的6.6%。

2011-2018年中国GDP统计情况。/国家统计局

而此次出现的新疫情,规模已经比非典更大(据WHO统计非典中国感染人数为7748人)。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24时,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累计11791人,疑似病例17988例(武汉封城后第8天)。

所以本次的疫情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可以确定的是,往年上半年的发展基调,通常都依托春节消费,同时也为第一季度奠定基础。如果第一季度经济出现下滑,对消费行业会造成巨大的打击。

珠江新城某食街9成以上停止营业。

尽管地方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展开对部分中小商业机构实行免租免管理费的补救措施,但在省交易协会看来,依靠地方进行经济自救还远远不够。

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的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仍在抗击疫情方面,暂未将恢复生产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相关补偿或者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事宜,并没有时间和空间研究。

“一旦控制住疫情,下一步将会加速产能恢复,中央也可能会出台一些补救和刺激性的措施,否则经济走势难以好转。”刘中伟说。

居家隔离下的广州。

春节期间,他一直在向省商务厅提供数据,在参加的各个会议中,也感受到目前广东省的第一大工作重心是疫情控制,第二是保供。

但遗憾的是,在这次疫情爆发以前,这些目前承担保供任务的市场都是此前媒体和政府机构,指定要求转型升级或者是疏解出广州城区的目标。

“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哪里有落后和先进之分,只有加强管理、提升业态、管控防疫措施、完善运营手段才应该是公众对我们的要求,而不是一昧地打压和关闭。”

“在这次疫情冲在第一线的各类批发市场,尤其是果菜食品类的批发市场,正是他们在这种危急关头,保证了市场供应,稳定了社会,使大局不乱。” 刘中伟意识到这番话是在“保护”市场,但客观情况是2019年初,江南市场已经被列为广州市城区12个疏解市场之一,其中还包括著名的黄沙海鲜市场。

他的“袒护”不无依据,无论高端经济如何发展,但国计民生终究离不开衣食住行,即便是电商以多新鲜的业态发展,根基仍是产品流通,而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缩短产品到家庭的距离,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

原本诱惑的街只剩星光和守卫者。

或许我们真的在网络的世界中生活得太久,直到外卖和快递小哥停止奔波,才恍然生活的本质。

“希望疫情可以尽快控制住,去年的经济本来就不大乐观,不希望疫情让今年的情况雪上加霜。”刘秘书长感叹。

窗外已不复往日的万家灯火,街道空空荡荡,人流星星点点。那是正月初六,中国传统中的正年,是“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的启市之日。

原标题:《疫情也不能阻挡,广州人对青菜的向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