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国产历史剧,没有之一
原创 曹吉利 新周刊
历史剧就该有历史剧的样子。/《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里,只好看剧。无奈的是,看几集就弃的剧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剧又太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看回老剧。
蓦然回首才发现,在这部电视剧面前,近些年大部分国产历史剧,连历史的边都没有摸到,也仅仅是“古装剧”而已。
历史剧,一种在国产剧中近乎消失的门类——当然,如果把历史剧的范畴扩大到仅仅以历史题材为背景,那它的香火一直未绝。只不过,“历史”这个古色古香的瓶子里,装着的大多是充满现代意味的玛丽苏故事。
架空也好,宫斗也罢,抑或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某个古代人物大做文章,都与真正的历史精神、历史情怀相去甚远。
过去一年,和历史沾边的国产剧数来数去,也只有一部《长安十二时辰》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其他如《大明风华》《鹤唳华亭》等,显然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近几年能看的历史剧真没几部。/《长安十二时辰》当红明星为主,老戏骨为辅,滤镜调色保驾护航,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的主角,开挂般在朱门和宫廷中游走,躲过所有危难,受到无数垂青,说到底,这类故事更像古代版职场升职记。
它们有着一批固定受众,但对更多观众来说,从中感知到的不是学者钱穆所说的“历史之温情”,而是满满的矫情和滥情。
而当你忍无可忍,在互联网上敲下“剧荒”两个字的时候,网友们密密麻麻的推荐里,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
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把电视剧拍出了电影感。隆庆、嘉靖、万历祖孙三人,拼成一座山。神剧到底有多神?《大明王朝1566》“神剧”的称呼由来已久。
如果单看评分,它的确够神。在文青扎堆、以苛刻著称的豆瓣上,这部剧以惊人的9.7分雄踞国产剧榜首。
超过九万人给出的结果,足够有说服力。如果看阵容,它也足够让人放心。陈宝国饰演嘉靖皇帝,王庆祥饰演胡宗宪,倪大红饰演严嵩,王劲松饰演杨金水。
尽管当时饰演严世蕃的张志坚、饰演海瑞的黄志忠、饰演裕王妃的闫妮,还没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但时隔十二年回望,他们当初的表现依旧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看剧情,虽然从“改稻为桑”的情节到剧中的不少角色,都出自虚构,但它所展现的历史厚重和人心幽微,却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给了观众一看再看、再三玩味的解读空间。
恰如《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评价:“只要不是歪说戏说,历史剧在真实之外还能讲出东西来,或者有思想和意义,就有存在和被称道的价值。”
如果看导演和编剧,那它的成功就更是理所当然——导演张黎,电影《夜宴》的摄影师,电视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编剧刘和平,大名鼎鼎的王牌编剧,《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的作者。
《走向共和》同样是一部豆瓣9.7分的神剧。时光的指针拨回到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观众对于历史剧的热情还没有被狗血拖沓的宫斗情节消磨干净。
此前流行的《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罗锅》两部剧,过分沉浸于杂谈野史,视野太小,大街小巷的人们只好捧着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翻了又翻。
1999年1月,电视剧《雍正王朝》生逢其时,在刘欢慷慨激昂的歌声里,登上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从此,为国产历史正剧竖起一座高峰。
《雍正王朝》:二十年来最耐看的清宫剧,演出了人间万苦。“我本来对雍正皇帝就有偏爱这种成分,而刘和平(《雍正王朝》编剧)比我走得还远,他把偏爱变成了溺爱。有了这样一个溺爱,就不公道了。”
这是《雍正皇帝》的原著作者二月河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一段评价。显然,二月河对于编剧刘和平大刀阔斧的改编,持保留意见。
和二月河不同,《雍正王朝》的艺术策划张黎,却因这部剧看中了刘和平的才华。多年后,张黎在采访中回忆起二人最初的合作:“我的收获是认识了刘和平。”
世纪末家喻户晓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为七年后《大明王朝1566》的先声。
《大明王朝1566》与历史史实相去甚远。“中国最会演戏的都弄到这部戏里面了”
一部剧,能在十几年之间被人反复提起,好看是首要因素。
四十六集的长度,在还不流行注水的2007年,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产剧,恰恰是紧凑的情节和全员在线的演技,支撑起这四十六集的故事。
无论是与刘和平之前的《雍正王朝》对比,还是和张黎之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对比,或是与日后的《北平无战事》比起来,《大明王朝1566》对于观众都是一次更大的挑战。
在其他剧集里,我们都能很轻松地找到一条主线:要么是披荆斩棘、推行改革的雍正帝,要么是一路成长、走向光明的杨立青,还有在时代大潮中做出自己选择的方孟敖,他们都可以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角色。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顽劣又有正义感,能够捍卫自己的信仰。观众只要跟随他们的视角,就能相对容易地沿着剧情,体察到一部电视剧的核心精神。
但《大明王朝1566》不是如此,简单的黑白正邪无法划分其中的人物,甚至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角——
贪官严嵩,在大多数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虚弱的老人,嘉庆皇帝一心修道,却在暗中把控着朝臣之间的平衡;
旁白把嘉靖调侃成“大明事实上的户部尚书”。举世闻名的清官海瑞,却又有许多不近人情之处,对于妻子和女儿更是颇多亏欠;
裕王手下的三位师傅张居正、高拱、徐阶,也是各有各的算盘,扳倒严嵩之后,张居正、高拱间的嫌隙愈发明显,裕王无奈地发现,牵扯大明财税的商人,从严阁老的亲信变成了徐阁老的乡党;
严世蕃在剧中嘴炮无敌。/《大明王朝1566》宫中派往各地的太监,一方面横征暴敛,一方面对皇帝又格外忠诚;
商人沈一石,既是贪墨敛财的工具,又是身不由己的书生,最终在“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的慨叹中,走向熊熊大火;
就连海瑞手下的小小县吏,也是个见风使舵的普通人,同为普通人的观众,可以指责他,却也无法过度指责他;
全剧唯一几乎没有瑕疵的角色,胡宗宪,又偏偏是严嵩的门生……
这部剧是复杂的,如果带着传统思维,观众可能会在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情节中晕头转向,不知道该支持谁。而这种复杂,或许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比如严嵩在大雨中训诫儿子严世蕃的一场戏,道出了严嵩与嘉靖之间微妙的关系,也点出了严党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人人都骂严氏父子贪得无厌,但他们也是嘉靖口中维持平衡、灌溉田地的“黄河”,与清流组成的“长江”并存。
一流的剧本当然需要一流的演技来呈现。这场雨中训斥的戏,就是在演员的要求下临时添加的。演到上一幕,演员觉得不过瘾,编剧刘和平也觉得不过瘾,演员们就拉着刘和平现场写下这段对话。看完这段的观众,有谁能猜到扮演儿子的张志坚,比扮演父亲的倪大红,大了整整五岁呢?
无怪乎在当年对黄志忠的一次采访中,还在网站做主持人的大鹏忍不住总结:“中国最会演戏的都弄到这部戏里面了。”
面沉似水的倪大红。/《大明王朝1566》一部奇怪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也是一部奇怪的电视剧,它的高评价,是播出多年后姗姗来迟的结果。
如果用播出之初的反响和口碑来衡量,它大概算是一部“平庸之作”——2007年,作为湖南卫视的开年大戏,收视率平平的《大明王朝1566》在观众中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更没有担负起芒果台“转型”的期待。
这部被主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一致盛赞的电视剧,却让许多普通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播出第二遍的时候,有媒体只好给出“文化内涵远重于收视率”的解释。
2002年,作为海瑞故乡的海口,准备拍一部以海瑞为主题的电视剧。第一版剧本出来,人们普遍感觉不满意,便请来编剧刘和平。在这个剧本上,刘和平整整耗费了三年光阴,电视剧拍摄又花去一年。
这样的创作效率,放眼今天的国产剧,已经难以想象了。
剧中,嘉靖曾送海瑞八个字:弃国弃家,无父无君。 /《大明王朝1566》起初,《大明王朝1566》打算在央视播放,后来被湖南卫视独家买断。在此之前的2005年,办过“超女”、拍过“还珠”的芒果台就凭借25亿元的广告收入位列卫视榜首。
当年湖南卫视还放出消息,准备拍摄续集《大明王朝1587》,也就是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编剧还找刘和平。
可惜的是,续集被平淡的收视成绩浇了一盆冷水,没了下文,《大明王朝1566》也成了国产历史剧再难跨越的高峰。
从此以后,湖南卫视的娱乐人设愈发稳固,以至于多年之后,《大明王朝1566》的剧评页面里,一句“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么牛的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是湖南台拍的!”被八千多个赞顶到了前面。
观众从来不会吝惜对一部好剧的赞美。/豆瓣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刘和平曾说出一番豪言:“今天是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他对这部心血之作的定位,是“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
令人扼腕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遥远的2007年,还没有跟着主创的思想和演技一起成熟;
令人庆幸的是,作为评判者的观众,在后来的时光里,用评分和口碑给了这部剧一个公正的评价。
《大明王朝1566》竟然还有日文版。如果觉得它不好,那请再看一遍长久以来,围绕所有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影片,都会爆发关于“还原度”的争论:这部作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真相?
相当一部分受众,似乎早就在心底默认了历史还原度高即等于艺术水平高,但这条准则恰恰是经不起推敲的。
即便是最高明的历史学家,也永远无法真正抵达历史。而文艺作品如果能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对宏大的历史有所体察,对家国世情有所关怀,抽丝剥茧,呈现出社会盛衰变迁的规律,那就具备了一种历史精神。
这部剧揭露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困境。/《大明王朝1566》而《大明王朝1566》,无疑就拥有这种厚重的基调。
比如老太监吕芳被贬往南京,来与干儿子、小太监冯保告别,他嘱咐冯保,如果日后有回宫得势的一天,其他的太监就全靠他庇护了。说完,父子二人在冷冷清清的殿宇前互拜分别。
不对中国历史有所温情,怎能理解这种感怀?比如在严嵩倒台后,国库依然空虚,嘉靖皇帝面对前来讨要欠俸的百官,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起,当初父母早早去世,自己孤零零登上帝位,一个人来到偌大的紫禁城时,与百官也是像今日这样斗法。
如果了解日后冯保在万历朝东山再起、辅助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贡献,了解嘉靖初年与文官集团“大礼议”斗争的历史因由,怎能不对荧屏上这样的画面感到唏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明王朝1566》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流露心绪的瞬间,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过往和未来隐隐勾连,微观的人生和宏观的历史都在反复对照中,显得更为生动。恰如《儒林外史》中那句“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这种关于时光的追问,是中国人咏叹历史的终极主题。
当然,以上种种,也让《大明王朝1566》成了一部有门槛的电视剧,它对观众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如果一遍看完,暂时没什么感触,那么不妨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再看一遍。
就像姜文说的那样:“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见。”总有一刻你会明白,它为什么是一部“神剧”。
风雪中的海瑞。如果非要给这部剧找两个主角,那就应该是剧名中“嘉靖与海瑞”两个角色,但君臣二人直到最后一集,才真正见面。在一次访谈中,屏幕上重播君臣交锋的片段,海瑞扮演者黄志忠激动落泪,悄悄地问一旁的嘉靖扮演者陈宝国:“还行吧?”
“挺好。”后者回答道。
✎作者 | 曹吉利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国产历史剧,没有之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