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心理防“疫”战已在多所医院启动,即将进一步在全市推开
1月26日一早,大年初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境障碍诊疗专家、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就走进了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应急病房。这里收治了全市大多数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人。
作为上海首位入驻这里的精神科专家,陈俊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隔离病房的确诊患者、医护人员同时开展心理疏导,他将在这里待上两周。上海,也由此成为全国最早向隔离病房派驻精神科医生的城市。
一场正在全国扩散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假期有些沉重。每天都在上升的病例数字,对疫情的各种未知,让很多人都心生担忧、恐惧,特别是医护与病人。如何缓解因疫情而带来的心理创伤?
“对一线医护人员、集中隔离治疗病人的心理干预,必须立即开始!”1月29日,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强调。对于此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率先对接医院,他认为,“这是一场及时雨”。
不止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已有多所医院陆续启动对一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危机干预。上海市卫健委也已着手组织起草《关于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通知》,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这项重要工作。
陈俊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受访对象 供图精神科医生:年迈阿婆睡个好觉后退烧
1月25日下午,收到要在传染病诊疗机构提供心理援助的消息,陈俊和几个同事都在第一时间报了名。“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也在抗疫一线,此时挺身而出,义不容辞。”他说。
陈俊成为了首位入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专家。1月26日一早,他就走进了这里的应急病房,他的主要任务是为隔离病房的确诊患者、医护人员同时开展心理疏导,为期两周。
“对于患者来说,听从临床医生的安排,接受诊疗很重要,而心理状态的健康也很重要。“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这里,由于有充足的专家资源和医疗保障,与家人的沟通也能保持畅通,大多数确诊患者的精神状态都是很稳定的,基本能做到自我调节。
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自我调节相对较差,需要对他们投入更多关心。这些人群大部分符合“应激状态”,知道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受到打击,同时陷入深深的自责,担心家人被感染,大多数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烦躁、发脾气,但都属于轻度。
“还有一小部分是相对较重的,他们除了焦虑还有自责,以至于不配合治疗、吃不下饭,这就需要一些药物来改善他们的情绪。”陈俊说。
“你们老要我签字检查,我照着你们的做了,但怎么还在发烧”、“住在这里会不会交叉感染”、“我不配合治疗了”……1月29日,陈俊与隔离病房内一位病人进行交流,听到了这些消极的话语。
这是一位年迈的阿婆,由于接受了抗感染治疗后一直没有退烧,她显得很紧张,一直很害怕自己和家人发生意外。
“当时我跟她聊天时,发觉她焦虑情绪相对较重。”在询问了老人的病情后,陈俊也去向医疗专家组了解了诊疗情况,并告诉她,这里的医疗保障很充足,专家团队也都很专业,希望她能放下紧张焦虑,积极去面对疾病,而睡眠充足有助于病情恢复。
陈俊与医疗专家会诊最终决定,对她开具小剂量助眠药物。当晚,老人的睡眠质量就提高了,这也是她住院以来睡眠最好的一个晚上。第二天,老人的体温就下降了,还主动配合补液治疗。
对陈俊来说,在隔离病房看诊有些“特殊”,原则上要尽可能地缩短看诊时间,一来是减少感染的风险,二来由于穿着隔离衣,长时间面临不能上厕所,也不能喝水,一旦上厕所就需要再重新更换防护服,他要做到每次进去能看尽可能多的病人。
“就在昨天,我一次进去看了9个病人。”陈俊说,在进入隔离病房前,他也会做好功课,而病人的反馈渠道也是多方的,“一方面,病人可以通过护士观察反馈给我们,另一方面,医生在查房时会特别留心病人的精神状态,每天交接班时都会叮嘱、重点关注,此外就是我对之前看过的病人也会进行随访,了解他们最新的精神状态。”
除了病人,陈俊在隔离病房也会了解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听听他们的想法。
“大多数都会说太忙了,太累了,由于隔离病房是全封闭的,不与外界接触,医护人员面临4-8小时不敢喝水,长时间待着,他们也会害怕感染,甚至听力也会受到影响。”陈俊说。
面对医护人员的紧张和焦虑,陈俊会及时反馈情况给医疗专家组成员。
通过心理疏导,大部分医护人员的焦虑与担忧都能得到缓解。“他们基本也能自我调节,这也离不开医院后勤部门的支持,后勤部门还专门辟出了一间茶室,作为医护人员的‘心灵减压室。’”陈俊说,除了医院内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比如,社会各界送来的奶茶、水果、肯德基等,就让医护人员感到特别欣慰,因为社会的关心,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慰藉。
九院心理护理小组和社工部,通过与隔离病房护士一起黏土DIY、制作肉植来缓解压力。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供图医院:为护士们成立心理干预小组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就专门为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们,成立了一个心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心理咨询师。
不少护士一开始进入隔离病房护理,都有一定的精神压力,急需心理疏导。
九院透露,春节前,该院年轻护士小龚原本正在婚假,没想到疫情突袭,医院急召其加入隔离病房的护理,小龚当时非常焦虑,怕自己感染,家人也为她担心。
“像小龚这样情况的护士,其实不少,大家一开始都有点怕,医院及时采取了心理疏导服务。”九院护理心理干预小组成员韩瑛婷告诉记者,抗疫战打响后,九院立即对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开展了心理讲座。
讲座不仅介绍了隔离病房的工作内容,如何防护,还特别讲解了许多帮助个人心理放松的办法。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医院的防护措施非常完备,自己只要按规定操作,不会被感染。
如今护士们在隔离病房忙忙碌碌,心理咨询师时常一对一疏导护士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在病房待久了,护士们看到病员的痛苦焦虑,心情也容易低落,特别是年轻的护士。
“每天从隔离病房出来,我们护士都会在一起交流,相互鼓励,肯定自己,这种精神和思想的交流很重要。如果病房中有消极情绪,这时候就要翻篇。”韩瑛婷说,医院为护士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交流环境,尽可能避免护士沉浸可能的负面情绪中。
值得一提的是,休息场所特地配备了一些休闲娱乐设备,走出病房,年轻的护士们可以及时放松一番,这里还提供了零食。“适当吃东西可以缓解压力。”韩瑛婷说。
当然,更少不了线上服务。九院心理干预小组拉了个微信群,群里24小时为护士提供疏导服务。任何时候有心理障碍,或有话要说,都可以在此倾诉,心理咨询师随时准备一对一解答。
九院社工部还开通了热线服务,针对一线医护人员、九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及隔离病房患者。
如今,提前结束婚假赶回来的护士小龚,孩子未满周岁还在喂奶的护士小周和小王,都已经熟练地在隔离病房里服务患者,心理状态都很好。
高校:主动关注重点地区学生心理状况
针对疫情可能引发的心理创伤,上海各高校也在行动。
自1月29日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都陆续开通了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热线,同时通过热线电话、QQ语音或视频、邮件等方式,面向全校学生提供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支持。
“我在值班时间里接到了5个电话,既有本校学生打来的,也有校外人士的来询。”同济大学心理中心副主任刘翠莲说,有人传达出对病毒传染的恐惧担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家庭关系影响;有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倾诉连轴工作的压力,也有在国外交换的学生因为开学时间不确定而带来的返校行程安排困扰。
刘翠莲说,学生因开学时间不确定而感到焦虑,这并非个案。对这一来电,咨询师通过情绪上的安抚支持,梳理相关信息,增加学生的确定感掌控感,同时建议他进一步求助辅导员,以及如有必要预约咨询中心的远程咨询。
实际上,在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之前,各高校就已采取措施主动关注、追踪重点地区学生的心理状况,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同济大学一位湖北荆州的学生告诉记者,从1月21日起,她每天都会接到辅导员的询问消息,也收到了老师发来的心理中心的多篇推送。家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自己和家人都守在家中,亲朋邻里间也并不出门往来。因此,她没有太过焦虑。
她提到,以前回家都知道确定的归期,2020年则是不确定的,有些“前路未卜”。但另一方面,因为延长假期,她的核心任务成了陪伴家人。在此前的寒暑假,因为参加国际比赛,她曾错过与家人共度除夕。2020年,她陪9岁的妹妹看了多部好电影,和家人一起做游戏。在每天的独处时间里,她也会长时间刷微博。她说:“关注时事进展时悲天悯人,放下手机时,我也能很快从情绪中脱离。”
除了电话咨询,该校心理中心还开通了抗疫情树洞留言板,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专业心理咨询师集中回复留言。
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目前有10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在本次热线和树洞网络援助中,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为保障工作顺利运转,来自上海各领域的10多名心理咨询师也主动报名,参与进来。同时,该中心积极发动学校30余名心理辅导员以及200多位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确保做好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将各类通知以及关心,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余佳表示,自1月21日起,学校便密切关注掌握师生流动情况,尤其是武汉籍(包括湖北籍)以及寒假期间往来武汉的师生情况,并落实每日报告制度。各院系辅导员每天会与重点地区的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近况,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如果在联系过程中,辅导员感觉学生需要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会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取得联系,给予学生专业辅导。”余佳表示,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滞留湖北的学生心态积极,未发生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的情况。
同济大学 供图-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