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在远方,也在脚下 | 上海火车站春运记忆
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离家有多远,人们都要尽量在除夕前回家团聚,共度新春。无尽的等待和旅途的辛劳也挡不住归乡的思情,火车站台上的灯光照亮了许多人的脸。站前广场上巨大的时钟时针不停旋转,撩拨的不只是流逝的时间,还划动着游子的心弦。这就是春运,被称为“全球罕见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现象”。
而今年的春运,因为全国上下全力抗疫而更显特别。返程高峰即将到来,真诚希望大家在回家路上、返岗途中要注意防护,积极配合车站、机场、道口和社区做好检查、登记或者居家隔离工作,齐心协力,战胜疫情!
如果你和你的家人,此刻正在准备加入春运返程人流,或者已经在路上,烦请关注以下二维码信息。入沪时提前填写,可加速通关。
由来已久的“春运”
1934年春节前夕,京沪(南京至上海)铁路管理局曾向社会公布过年期间的加开“临客”方案:“当局以废历(国民政府废除农历,故称为“废历”)年关已届,一般内地旅沪人士,多返原籍,度其快乐之新年。连日纷纷离沪者,倍多于平时。特自二月八日起在京沪路上加开三四等车一班,以资调剂。惟施行以来,依然拥挤不堪。故决自十日至十三日止,复加开自沪至锡之特快车一班。”
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而且,铁路针对上海“工厂林立,劳工众盛”的实际情况,特意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工厂,将加车的具体安排及时刻表送到工人手中,以方便他们乘车。这说明当时的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已经有春运便民服务。
1946年2月9日《申报》要闻版中有关春节铁路增加班次的报道。其中提及“又悉,交通當局俟在美訂購之物資運華後,將重舖京蕪鐵路,京滬路最近已於新春節增開四次客車,以利回家旅客,目前京滬路已較戰前行駛之車輛為多。”1949年2月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春节期间人满为患的站台和车厢。当时由于受时局影响,从上海南下的客流剧增1949年后,根据节假日旅客输送规律,将元旦、五一劳动节及国庆节节日前后5天,春节前后各20天,以及暑假期7、8两个月,列为节假日运输期。春节运输则是其中运量最大、工作最为繁忙的一段。1950年1月,为使广大旅客平安地欢度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组建不到1年的上海铁路管理局(1949年8月1日)便成立了旅客春节还乡委员会,并相应组织旅客服务大队,各分局和基层站段分别成立分会和支会,以做好春运服务工作。此后每年春运开始,上海铁路局均成立春运领导小组,直至今日。
1957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刊登旅客运输的相关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项工作及社会运行日渐步入正轨。新闻媒体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春节期间的旅客运送。1979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从一月八日起,全国铁路部门开始接送春节期间休假、探亲的旅客。各铁路局为做好这一工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据铁路部门调查了解,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铁路的旅客流量将有一亿多人次,每天的平均数将比平时增长40%左右。”
而“春运”这个专用名词的提法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发《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前《人民日报》也几次出现过“春运”两字,但不是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新华社的数据库里,电头为1980年12月18日的新华社电讯稿第一次用了“春运”的字样。
高峰的到来
春运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进行和户籍制度的松动,春节期间客流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探亲访友客流转而更多元更多向,流量开始激增。1984年开始,进城务工人员客流逐渐成为春运的主流。据上海铁路局老职工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春运:“大家只是要把自己塞进车厢,哪怕爬窗户、被硬塞进车门也无所谓,一心的想法就是‘回得去’,完成从工作城市到老家的一次‘位移’。”
1976年上海火车站(老北站)春节期间大量旅客在广场排队等候进站上海地区的春节旅客输送任务,绝大部分由上海站承担,责任重大,压力也是空前的。为了摸清客流动向,上海站事先就开展春运的客流调查,每年春节前3个月,就以路局主任计划员为主,组织有关人员,对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大宗客流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查。调查组深入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了解放假日期天数,旅客流量流向(元旦与寒假因与春节相近,故与春节一并调查),为春运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春运期间工作量巨大,上海路局和上海站除了要调集大量机车和车辆还需要增添大量人手,除从其他单位抽调外,还有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来站支援。1990年春节,采取职工停止“大休”、给予加班津贴的办法,克服人员不足的矛盾,才结束近40年来都要外单位人员助勤的局面。1990年,上海铁路局颁布《上海铁路局春运工作条例(试行)》,使春运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1983年春运期间,上海火车站(老北站)职工在站台上用小推车帮旅客运送行李1972~1990年若干年份上海站春运旅客发送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年份
节前发送人数
节后发送人数
节期40天
合计人数
日均发送
1972
57.9
44.2
102.1
2.6
1975
74.7
66.1
140.8
3.5
1980
94.6
79.8
174.4
4.4
1985
115.6
105.6
221.2
5.5
1988
133.9
100.2
234.1
5.9
1989
149.2
131.0
280.2
7.0
1990
123.0
99.4
222.4
5.6
数据来源《上海铁路志》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站,也就是俗称的“老北站”是沿用建于1909年的老站,能力小,设备差,站场受周边建筑群的限制,无法拓展。候车室不足40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候车。一到节假日客流骤增,更显得拥挤不堪。1984年春节运输高峰期间,曾出现日候车人数达7.5万人,列车始发高峰时,候车室内每2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上海老站采取各种办法,如封闭站前广场,作为旅客的临时候车场地;组织服务员、民警及助勤的解放军引导旅客进站上车;逢到下雨天,尽量安排旅客在候车室及临时搭建在上海铁路局大院内的棚内休息,或与列车乘务员联系,提前检票上车。当年,一到春运高峰期间,老北站周边的宝山路、天目路都会出现严重拥堵。这种情况直到1987年底,上海火车站新站(俗称新客站)建成后才得以缓解。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主入口20世纪80年代,春运期间的上海老北站候车室内景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铁路上海站(新客站)刚落成不久的铁路上海站(新客站)内景,宽敞的候车大厅使运能大增1988年春运期间的铁路上海站(新客站)候客大厅图片摄影 | 陆杰
这一时期,春运客流的主力毫无疑问是进城务工人员。这类客流激增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必然结果。而在铁路旅客运输中,这是新课题。 它的特点是流量大、突发性强,且产生源点的高峰期和流向分布相对集中。根据上海铁路局1994年的调查,上海站的务工客流主要来源是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1989年出现第一次高潮,其后是1992年和1993年。
据上海铁路局老员工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铁路部门为补充春节期间的运力,还会加开“敞篷车”。“那种加班车条件更差,只有几节车厢连起来,没有茶炉,也没有卫生间,一般用于补充短途运力,有些西装革履的乘客买不到绿皮车车票,也不得不乘坐这种敞篷车。”
1990年,一趟临客到达上海西站(原真如站),乘客纷纷下车。这种临时改装的篷车条件较差,一般只用于短途图片摄影 | 陆杰
拥挤的站台,拥挤的车厢。车窗成为上下客的捷径当年的这些硬卡纸车票和临时加票不知让多少人费尽心机,嬉笑怒骂新时代的高铁春运
1999年,国务院出台高校扩招政策,我国大专院校学生总量剧增,学生流和民工流一道,成为春运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国铁路运力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08年,中国铁路的运营里程从5.7万公里增长到7.97万公里,20年间仅增长40%。而上海新客站在使用二十年之后也不再“新”,1993年3月23日,上海站发送旅客9.1万人次,超历史同期记录;1995年春运期间的1月28日,上海站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创下当时单日旅客发送历史之最……
进入21世纪,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渐入佳境, 2002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定格为3118万人次,从2000万到3000万,上海用了15年,然而仅3年后,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便踏上4000万的新台阶。
2007年春节前夕,上海新客站南广场春运售票处前挤满了购买火车票的人图片摄影 | 王溶江
铁路网快速扩张,运行速度也在持续提升。从1997年4月1日的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到2007年4月18日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10年间中国铁路从传统的“绿皮车”扩展至“K字头”“T字头”“Z字头”,到动车、高铁,列车的最高时速从120公里/小时提升至250公里/小时,神州大地“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成为现实。
运能的提升也带来购票等诸多现实问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还是那种硬纸板,发站和到站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票价纯手工计算。上海站一位老员工回忆“到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出现,打印的红色纸质票才流行起来,铁路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售票窗口,而且人力毕竟有极限,遇春运等高峰更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在“拼体力”。
为方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然是“大排长龙”。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也是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2006年上海站借用虹口体育馆开设春运售票大卖场,以解燃眉之急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06年1月20日,一位焦急万分的旅客正在上海火车站临时售票点门口求购车票图片摄影 | 王溶江
虽然捉襟见肘,但上海火车站仍然不断挖潜,除了改造站厅还不断在运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2007年春运期间,作为第六次大提速主战场之一的上海铁路局做了充分准备。京沪、沪杭、浙赣线路电气化改造已投运,相关线路、桥梁、通讯、信号已全面改造整治完成,该局 1300 公里提速线路实行全封闭立交防护措施。2007年春运期间的1月28日,首列国产动车组列车自上海新客站始发。该列车采用CRH1、CRH2型动车组车底,配备航空化、人性化基础设施。开设动车组售票专窗,实行专窗售票。对密集开行动车组列车的沪宁杭大站,运用自动售检票系统。开辟专用候车室,安排旅客专用通道,进站、候车、上车实行封闭式管理。
2007年1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已经投入运行。一列CRH动车缓缓驶离站台。南站的投运缓解了新客站的运能压力图片摄影 | 张锁庆
2011年1月9日,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大型临时售票处开始预售1月19日春运第一天的车票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11年1月13日,从上海火车站开出的第一辆临客列车,各方面条件也已大大改善图片摄影 | 傅国林
2010年7月1日,铁路上海虹桥站正式运营。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虹桥站的投运大大缓解了上海铁路的运能压力。同年7月和10月,沪宁、沪杭高速铁路建成通车。2011年6月,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上海铁路各火车站点的运能大大提升,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购票方式开始颠覆性变革,乘客再不用跑到售票窗口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手机订购火车票。
2016年春运中的虹桥火车站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17年春运40天,上海铁路三站(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共计增开列车2361趟,遍及川渝、云贵、西北、湖北、湖南、江西、中原及长三角地区。春运期间这三站共计发送旅客1201.1万人次,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106.2万人次,增长9.7%。2018年,上海铁路部门春节旅客运输(2月1日—3月12日)发送旅客7079万人,比2017年增长5.8%。
2020年1月10日,是今年春运首日,约39万旅客将从上海铁路各站(上海虹桥、上海南、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出发,踏上回家的团圆之旅图片摄影 | 赵立荣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最特别的“春运专列”——上海市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救治工作图片摄影 | 叶辰亮
曾经以为我的家 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 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这样飘荡多少天 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点又回到起点......
春运里蕴含着深厚的“家”的概念,
是朝圣般的回归。扛着大包小包,
不管是舒适的高铁,还是曾经拥挤的普快,
我们一起走过 一起经历
终点都是一个——家。
END
小编友情提醒
保护好您和家人的健康
旅途中带好口罩
如有发热等不适症状
请及时告知和咨询专业人士
必要时请自觉隔离
或前往附近的发热门诊
文字资料:《上海铁路志》 各年份《上海年鉴》等
部分图片为《上海年鉴》作者拍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 烦请标明出处
原标题:《家在远方,也在脚下 | 上海火车站春运记忆(特别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