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卫组织认定PHEIC应该译成什么?公共事件中的语境构建
世卫组织(WHO)31日凌晨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PHEIC(Public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简称PHEIC)。对于PHEIC究竟意味着什么,已经有诸多专业的解读,本文主要是从这个英文短句的官方翻译上去看“语境”的构建在公共领域所能起到的作用。
在最终的官方中文命名上,PHEIC被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在百科上此前的解释为:PHEIC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是指“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它国家公共卫生风险,并有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的事件。”
一个核心的差异就是在Emergency上,这个词在翻译软件上,的确是有两个明确的含义:作为名词——n. 突发事件; 紧急情况。
所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从词的角度是都没有问题的,但只要对中文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能从这两个不同的短语中,感受到两种被构建出来的共同语境。
“突发”的语境强调的是起点,发生的很突然,但严重性、紧急性、可控性都没有明确的传达,相对于较为平缓;“紧急”则明确的强调了严重性和时间性,会带有一种情绪上的紧迫感。
虽然都说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视频”媒介的时代,但无论怎么变化,语言作为人类传达信息的基础工具,不但是核心的表达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表达,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思维。
任何一句话,不单单是字面上的意义,还通过词语的结构构筑了一个“语境”,在表面的意义——语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情绪,一种动力,一种关切等等。而这种语境往往会在公共领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仿佛一个潜台词,一个激发潜意识的钥匙,让人们在重复某一句话、某一个口号的时候,不断强化一种情绪,最终让情绪成为一种现实。
从语义表达到语境的构建,通过改变语境来彻底改变公众对于某一领域、某一事件的认知,是很多机构、组织在不断实践的手段。下面来看看四个不同的案例:从“赌博”到“博彩”,从“遗产税”到“死亡税”,从“钻探石油”到“能源开发”,从“全球变暖”到“气候变化”,不起眼的词汇的搭配组合改变,就能带来巨大的能量。
20世纪70年代,长期任职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弗兰克·法伦科夫退任后,出任了美国博彩协会的主席,将他娴熟的政治与沟通技能应用到了企业界。上任后,他将此前已经提出的用“博彩”(Gaming)替换“赌博”(Gambling)的创意,利用一系列品牌重塑活动,让整个社会接受。赌博这个词所带有的一种老式的、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不良的语境就被博彩轻松的化解掉。
美国著名民意调查和消费者研究专家弗兰克·伦茨,在20世纪90年代接到了共和党的一个任务——怎么样让公众对共和党产生更加环保的印象,背景就是美国很多大的能源企业都是站在共和党这一边,而共和党也要向美国民众传达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以推动某些能源政策的确立。伦茨在深入调研之后,向能源企业的一个传统词汇开刀。
在此之前很多能源企业在描述其工作时大多数都会说“我们负责钻探石油”,这个词句构筑的语境就是一种老式的、旧工业化、冒着浓烟、石油四散的场面。而伦茨建议能源企业自述改为“我们负责能源开发”,有别于肆意钻井的破坏景象,这个词句就构筑了一幅寻找清洁能源,为社会开发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方案的积极特征。
同样是伦茨,在游说整个美国社会以及国会接受和推进取消“遗产税”的项目中,发挥了创造性的语境构建能力,让一个看似难以实施的事情变得逐渐清晰。“遗产税”带有一种削弱富人、均贫富的语境,这种话语在社会层面是极容易令大众接受的。遗产税似乎就是针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富二代”,让他们不能平白无故的接收巨额遗产,以彰显社会对劳动的公平。
伦茨则想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那就是税收和死亡”,将“遗产税”改称为“死亡税”。这么一改,语境就变为连死亡都不放过的税收,明显会让人有一种厌恶的状态。本身人们对税收就会有一定敌意,伦茨将原本针对继承者收税的“遗产税”转变为针对传承者收税的“死亡税”,一下扭转了大多数人对遗产税的支持,达到了推动取消遗产税的目的。
在语境构建上,有一个全球性的明显案例,西方的富裕国家通过对一个词的重新定义,逐渐改变了公众的认知以及推卸了部分责任。这个词就是与全球气候相关的——从“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到“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关于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在上个世纪被多国的科学家所关注,最早的环保人士用“全球变暖”来称呼这个日趋严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指向了很多发达国家,因为他们进行了更多的生产、向大气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这个词,就像一把利剑,插入了发达国家的生产当中,不仅其他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发达国家内部,民众也希望国家能够对这种变暖的趋势做出一些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扭转局势的杀手锏并不是真正的去改变产业结构减少排放等(当然他们也在做,只不过动力不足),而是利用他们娴熟的公关手段,推动一个新的词汇,偷换概念,构筑一个全新的语境,用“气候变化”这个非常中性,不带有后果指向的词语,替换了“全球变暖”这个确切的,非常容易引起联想,让人想到气候变化带来结果的词汇。
如今“气候变化”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官方所接受的话语,在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起到重要作用,而“全球变暖”似乎成为了被历史抛弃的旧时代话语,被留在了那个环保人士振臂高呼的年代。
很多时候,关键的并不在于一个新闻、一个视频、一段话表达了什么,而在于人们看到了这些内容之后,心里想到了什么。所谓的遣词造句,不光是要让文字和话语看起来、听起来严谨而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的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景,明白这样的内容能够在他们心中激发起什么样的想象。
在公共领域中,词语的准确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明确词语能够在公众心中激发什么样的联想,强化什么样的情感,就是“语境”的构建,这有时不再是准确与否,甚至对错的问题,而是关乎到信念和信心坚守或丧失、对未来的肯定或否定、团结或溃散等等关键内容。
所以,说什么固然重要,但他人听了会怎么想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事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