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罩供求调节,仍应借助市场机制

杨奇明、施丹燕
2020-01-30 21:5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但凡碰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都会出现一些宣称商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现象。如何来理解这些行为呢?要不是特别离谱,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这次似乎有所不同,引起了不少争议。

本文试图借助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供求模型来解释口罩价格为什么会大幅上升,并说明价格机制可以与政府监督、道德劝说一起促进口罩供应,最终平抑市场价格。

一些读者可能会想,我不想知道为啥会涨,反正这种情况下就是应该不涨价,因为老百姓“买不起”了!我们先试着来问一句,“买不起、用不起,你就不要买那么多来用可不可以?”若平时谈论豪车、金银首饰这些奢侈品价格时,这样的反问是正常的,在当前社会,奢侈品的高价不会司空见惯,不会引起公愤。

为什么当前不能说你可以不买或者少买呢?因为在这个特定时期,口罩被认为是完完全全的刚需,它成了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高企的价格和不得不用之间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似乎有点“沙漠里天价卖水”的意思,但细节上不尽相同,可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既然人命关天、必须要用口罩,那么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其实面临两个实际问题:

首先,怎样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更多的口罩供人们抵抗病毒的感染。这是头等大事,如果没有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天价还是平价也就无从谈起了。后边我们会提到,价格机制能够增加口罩供给量。

其次,如何将生产出来的口罩分配给更需要的人。下文我们会提到,我们可以对需求进行分类,对真正的刚需和特定群体进行非市场化供给,对大众普通需求仍然可以用价格来调节供求。

上述两个问题讲白了,就是口罩这种病毒防护用具的供应和分配的问题。如果在平时,我国早已确定解决方案,那就是依靠市场和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和资源配置活动。目前的问题是,针对特殊情况下特殊的商品,许多人就开始怀疑:市场是否真的能够很好地激励供给并有效配置资源,其他方式是否更好?比如,是否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和道德劝说,让生产厂商加班加点地生产,通过“严格执法”让经销商不敢涨价。

然而,我们首先要明白,价格引导(经济激励)、行政命令和道德劝说都是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也都不是免费的,都有成本。比如行政命令就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行政力量去监督整个生产流程中方方面面的人。

如果读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比口诛笔伐更重要,那么且耐心看看经济学给出的解释和可以提供的政策建议。

为什么当前口罩价格会上涨

有读者可能会说,这很简单,消耗太多、要买的人太多,生产跟不上,商品供不应求,当然价格飞涨啦。如果许多人这样想那就太好了,因为至少可以确定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道德以外的角度来看待口罩价格上涨的问题。

医用口罩算是医疗器械,在中国,截至2019年7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示的存活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有21.89万家。图1是近10年中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可见平时市场供给的增长没有问题。如果考虑到其他非医用口罩的生产力量,那生产主体可能就更多了。从市场结构来说,这肯定不是垄断市场或寡头市场。在竞争性市场中,即使不存在行政命令限价,口罩价格也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不是想涨就能涨的。

按照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在竞争性市场中,通常情况下口罩需求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有多大呢?给定需求弹性(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口罩是必需品,这意味着其需求弹性很小)的情况下,这取决于供给弹性。如果供给弹性较大,价格将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极端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供应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则其供给弹性非常大,这样事情就好办了。例如,现在不是要给更多的人提供口罩,而是给更多的人发送每天的疫情资讯,那就可以无成本增加供给,因为多给一定规模的人发送这些资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然而,如果口罩的供给弹性不是无限的,那么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这里的供给弹性大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平时也这样,不是厂家临时编出来的。比如土地的供给,我们经常将其假设为供给弹性为零(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因此土地需求增加不会带来供给上升,只有均衡土地价格的上升。

如果我们不管这些,反正就是要禁止上涨!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这会导致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从而出现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情况,就是现在这种市场上口罩短缺的情况,计划经济时代并不少见。价格上涨不到位,结果必然就是供不应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任价格上涨啥也不干,关键也得看价格上升幅度和限制价格的成本。

控制市场价格的成本不容小觑。我们有21.89万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遍布大街小巷的药店(据笔者统计,全国注册为企业或者个体户的“药房”或“药店”有55.89万家),以及线上平台不知其数的卖家……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程度的定价权,监督口罩价格的成本必然是非常庞大的。当然,如果只将目标瞄准那些“疯狂”涨价甚至售卖假冒伪劣的商家,则成本会小很多,新华社最近就报道了几起案件。但总的来说,均衡价格的力量摆在那里,真正能够控制住价格的,还是需要依靠供给的增加。

不用价格机制,增加口罩供给的成本也很高

不用价格机制解决,那么市场需求就在那儿,只能让口罩供应上来,并且需要通过其他不给厂商提价的方式,比如政府督促、道德劝说。经济学把价格上升带来的口罩供应上升称为口罩供给量的上升,将其他因素带来口罩供应的增加叫做口罩供给的上升。在经济学供求分析框架里,政府督促、道德劝说如果有用,那就是让口罩供给曲线右移来增加口罩的供给。此时,即使价格不变,口罩供应也能上升。

让口罩供给曲线快速右移,其实就是让企业在价格不涨的情况下快速增加产能。这是需要成本的。在短期内,厂商可以缩短休假、增加工人数量,让原有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来增加产量,但这种增加的幅度有多大?“长期”来讲,需要投入固定资产,增加生产线。尽管就如目前正在营造的武汉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那样,中国速度无与伦比,这个“长期”可能绝对时间上很短,但没有价格激励,谁来为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口罩生产企业提供这部分投入?目前全国共计1.8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30家是国有企业。

在现实当中,价格机制、政府督促和道德宣传三种方式并不相互冲突,它们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增加供应。然而,即使是社会舆论的鼓励和监督不算成本,政府督促生产的成本不能被忽略。增产最终还要落实到生产企业,图2展示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大陆各省份分布的情况。面对数量众多,分布如此广泛的非国有生产厂家,我们该如何低成本督促生产呢?要知道,无论是促进生产还是限制生产,都需要高额的成本。如果能够辅以适当的价格激励,相信工作会好做很多。

口罩分配环节可对特定需求进行补贴

根据新华社最新的报道,我国口罩年产量占全球50%。目前工信部已经向重点企业派驻特派员服务企业,组织生产。笔者也希望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迅速提升产出。

然而,为配合供给端,需求端也还是可以做点文章的。前文我们提到,如今对口罩的需求堪称刚需(需求弹性很小),但正如新华社的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口罩的需求可分为医护人员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前者的口罩需求必需要得到保障,其需求弹性可以视为零。无论如何,采取非市场方式保证供应,是非常有必要和正当的。

但社会大众的需求呢?其实还是有一定弹性的。仍然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口罩资源。比如笔者现在如果觉得口罩价格太贵,可以选择留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如果有急事要出去,那也会省着点用口罩,也没有问题。无论如何都没有到沙漠里买水,不买会渴死那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价格机制发挥作用,通过价格上涨控制一部分有弹性的需求量,笔者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

那么,对那些真正需要口罩,但又买不起的群体该如何呢?笔者赞同浙江财经大学李井奎教授私下交流时提到的观点,与其花费成本去管制价格,倒不如鼓励利用慈善捐款和政府财政资金,通过各类社会救助体系定向补贴给特定的需求群体。

最后总结一下,面对当前市场上口罩的供求矛盾,直面我们的目标做理性的思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好友李井奎教授所评论的“我们不是从情感角度赞成啥反对啥,而是从结果看哪一个更有效率”。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我们发现其实价格机制、政府督促和道德劝说之间并不矛盾,善加利用市场机制,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度过这段口罩供求紧张的困难时期。

(作者杨奇明为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施丹燕为企研数据研究员、金融学硕士)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