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滩历史照:从太古洋行到沙逊大厦的几处小细节
原创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庚子年邮票设计者是韩美林先生,虽说贴邮票寄封信这件事目前比较少见了,集邮的人还很多,早年集生肖票的靠一只金丝猴发了大财的故事没少听说。以前我认识一个收藏家,他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买了两个冰箱,一个专门存放邮票。外滩作为上海城市名片,百多年来,一直是被全世界高度关注。对于上海本地人来说,外滩这个中外著名旅游景区完全可以分段逛,慢慢走、细细看,万国建筑博览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知道其来龙去脉最好,一知半解也正常,外滩建筑层叠过程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在这个防疫非常时期,我们收集了不少外滩老照片老明信片,做一番纸上“城市漫游”。
庚子鼠年一开始,大多数人每天就蹲在家里哪也不去,我透过玻璃窗看外面大街,已没有了往日车水马龙的喧哗、市肆商场据说也无人捧场,空荡荡。朋友圈有po外滩雨夜里建筑物倒影照片,我想,外滩万国建筑在一个特定时间点上被记录下来很珍贵。以后回顾历史,空外滩是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特别Tag。第一段:洋泾浜以南原法界外滩霞飞路、贝当路及蜿蜒交错的小马路两边花园洋房培育出欧陆风情之外,外滩的原法国驻上海领事馆为起点,公馆马路(法大马路Rue du Consulat,如今金陵东路)一路向西到西藏路(如今西藏中路),南外滩和金陵东路自然形成了一个T字型秀场,T字的“横”一杠上,如今还能见到原太古洋行办公楼和稍后建造的原法邮大楼(Compagnie-Des-Messageries-Maritimes),法国驻上海领事馆1990年代初被拆除。
外滩天文台gutzlaff signal tower是由法国人建造的,在法界和英界的交会处,那里原先还有一个欧战纪念碑,那是两界商量后建造的。外滩信号台(Gutzlaff Signal Tower)的外文名称里有个人名,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年7月8日-1851年8月9日),漢名郭士立,又被譯為郭實臘、郭實獵,是普魯士來華新教傳教士。去查了一下老郭的事迹,生活在中国的那部分还蛮有电视剧的一波三折充满各种戏剧桥段,他是来中国来得比较早的那一部分人,在华活动长达二十年,在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有积极热情地参与(360百科)。1842年8月郭士立参与签订《南京条约》,是英方三位翻译之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开埠,从此·····
此信号台也叫洋泾浜气象信号台,这个河道名对上海乃至全世界来说都算很有名的,因为出了一语言爆款:“洋泾浜英语”,皮钦英语Pidgin language里yang-king-bang贡献比较大。在上海最早总结洋泾浜英语套路是外滩联合教堂主持人Charles Ewart Darwent牧师,链接点进去看看:《稀奇得很 1904年近代上海第一本英文版城市观光手册问世 图文并茂甩现在的旅游手册十条大马路》,1904年他出版了《上海租界/城厢旅游者/客居者手册》收集了大量洋泾浜英语词汇。下图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和广告画,中西文化拿捏得很稳。此建筑在外滩第一线很另类,1947年鸿达(C.H.Gonda)设计的交通银行大楼和TA呼应,外滩14号,如今的上海市总工会办公大楼,体量是法邮厉害多了。如要联想到设计师同款,在衡山路毕卡第公寓(如今衡山宾馆)可以看到处理手法一贯。
目前对法界外滩研究不多的,一条金陵东路到西藏路(如今西藏中路)存留下来的老建筑还不少,以后有机会慢慢走、细细访,做点相关的浅研究。在外滩法界存留下来的原太古洋行办公楼及仓库目前被整修成一个高定集合店,可以出入消费,不消费逛一圈也不错。原太古洋行目前叫“外滩22号”,此商业地产操盘人是霸菱投资的李玉麟,听这个名字陌生,但说起她的另一家企业估计知道的人就多了,哦,原来是她,永和大王的创立者。
太古洋行老楼1906年建成,原先四层老楼加建一层后筋骨依旧牢固,后来成为丰华圆珠笔厂厂房,还好轻工业企业对老楼破坏不大。
法界外滩还有金利源码头(后来叫十六铺码头),码头聚集了当年不少著名的轮船公司如招商局、旗昌洋行以及太古洋行,太古蓝烟囱和怡和红烟囱竞争激烈,还有来自中国的招商局以及大量民企的积极参与,各路豪杰抢航运市场份额明争暗斗。轮船公司在外滩有栋办公楼,显然是“豁”自己的立升。
法国驻上海领事馆建在外滩边上,天天听轮船汽笛声,很乐意。法领事馆建筑几个外立面后来被来上海担任公董局财务官和法务官的L.(Des)Courtils 很认真地拍摄下来,链接点进去看看:《随L.(Des)Courtils 在上海FC法国城做个1934年至1938年街道漫游》。再扒一下洋泾浜,原先洋泾浜上有座桥,这座桥将英界外滩与法界外滩自然分开,不过以前界桥不设防的,后来拆了桥修了路,那条路叫爱多亚路(Avenue Edward Ⅶ),看中文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外文知道是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仿佛是英国人占便宜:公共租界工部局为此极为小心谨慎地致书法租界公董局总董,提请公董局能慷慨地允许将此路取名为“爱多亚路”,以对英王爱德华七世(“爱多亚”是“爱德华”的法语读音)表示崇敬。法租界公董局经讨论后倒并无异议,复信表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熊月之)。This was once the Yangkingpang,but culverting and road-making
have transformed it into Avenue Edward VII
Publication Time:1920- 8- 3
字林西报起的标题很有气势,告诉世界各地乡亲们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但也妙手一填,通衢一条。来,看看洋泾浜上的桥。
终于有一天,两界同意填浜筑路起高楼。补一句,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1910年得肺炎去世,他之后的英国国王分别是乔治五世、乔治六世,1952年乔治六世因长期吸烟罹患肺癌去世,,她女儿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人拍摄电视连续剧《皇冠》说的正是她登基的那段历史。下图中有在法界外滩行驶的电车,那是法商电车电灯自来水公司在法界内开设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1908年5月4日通车。当天典礼上,法国领事馆官员、公董局董事等坐上装扮一新的彩车,为法电站台壮势。这条位于法界内的电车线路东自十六铺起,沿着如今的淮海路往西至善钟路(今常熟路),后于该年7月又延伸至徐家汇,全长约8.5公里。最近在查阅有关法商电车公司资料,想找到一个叫克莱门的比利时籍大班,目前还没有找到他在此单位工作过的信息,倒是找到一批和比利时人在上海积极慈善事业,复兴中路上克莱门公寓的原始房东不久会和大家说Hello的。
欧战胜利纪念碑(Allied War Memorial)1986年斯皮尔伯格封路拍摄《太阳帝国》
仿制品在车墩镇上海影视乐园内
从法界外滩到英界外滩,可以看到欧战胜利纪念碑面北的碑文:AD MORTUORUM GLORIAM
MCMXIV MCMXVIII
年长一些的中国人都知道刘胡兰和八个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的,就是这个意思,谢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照片图库。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reference number: JC-s111. First World War memorial designed by Henry Fehr.The figure of the 'Angel of Peace' on the top of the war memorial, as well as the bronze wreath, branch and side panels were removed by the civil authorities, after Japanese pressure, in September 1943. Inscription: AD MORTUORUM GLORIAM MCMXIV MCMXVIII (i.e. To the Glorious Dead 1914-1918)
青铜雕塑名字叫“和平女神”,是由英国雕塑家Henry Fehr(1867年-1940年)创作,目前在英国一些重要城镇的街口可以发现他的同款作品,Eastbourne War Memorial, Memorial Roundabout, South Street, Eastbourne, East Sussex, England. Sculpted by Henry Charles Fehr and unveiled in 1920.
姐妹篇,有机会去英国旅游时可以去看看。
从法界去英界路过此地,当年随手一拍的人可不是一般人。链接点进去看看:《80年前私人拥有照相机和摄影机绝对奢侈 感谢新闻记者和建筑师 感谢有钱的有闲有情调的大富翁》。作为专业摄影师,那就必须攀登上外滩天文台,从高处将欧战胜利纪念碑突出在前景,背后是外滩一线壮观的建筑群,下图拍摄时间很容易知道,1936年至1937年,那时候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正在建造。1937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沪战争打响,租界成为重要避难地,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不再。外滩出现了日本兵,到处是堡垒和路障。
这一切被一个11岁的英国孩子看在眼里,很多年以后他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这个孩子在上海的苏州河边公济医院出生、在圣三一教堂边男童学校读书、随做纺织品生意的父亲母亲住在哥伦比亚圈。他回到英国因为写作出了大名,他叫吉姆·巴拉德(J.G. Ballard, 也叫Shanghai Jim),他叫,链接点进去看看:英国“巴老”的上海旧居在番禹路508号 上海吉姆孩提时代被永远记录在 《太阳帝国》,1987年,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带领庞大摄制队伍在上海实景拍摄,协助拍摄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搭建一个仿制的欧战胜利纪念碑,放置在原址做前景。链接点进去看看:《斯皮尔伯格的上海1987年》。
下图重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外滩“逃难”一幕,Jim与父母走散,他和同盟国侨民一起被日本人集中关押,从孩子视角出发看日不落帝国的无能为力,“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年纪大的人坐在小凳上敲砖头。他们都是旧上海的大班,从公共租界来的大商人和前英国官员。珍珠港事件之前没人能想象这些整天由中国下属和仆人服侍的重量级人物会干如此艰苦的体力活。”——《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第5章。世道变了,写《上海男孩、上海女孩》的作者白丽诗(Betty Barr)好像还住在上海,英国巴老1991年跟随BBC记录片摄制组回故居走了一圈,他的回忆录标题里也重点突出了“上海”。
第二段:外滩1号到33号建筑一瞥这一段已经被专家写出了很多专著,我们还是以八卦为主,看图为主,老照片、老明信片,彩色修版很神奇。图片上外滩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如看到舢板,纯中国读音进入英语,舢板=Sampan,有魅力吧,还有大班=Taipan 。好了,回看一眼法界外滩,我们进入到英界外滩。外滩1-33号不一一说,我们仅八卦一些小故事,如1号麦边大楼也叫2号大楼;后来有做外滩大楼置换的投资者将中山东一路4号叫成了外滩三号。全上海的门牌号码编写法在外滩失效,外滩单号和双号同在一侧。老麦边在1900年代操弄橡胶股票后消失了,小麦边,他儿子还在上海一直混着,混得还很好,曾一度是汾阳路150号主人,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最近查阅汾阳路资料,汾阳路79号曾住过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1929年他是日本驻上海总领事,1945年9月他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日本投降书。
下图是苏联功勋艺术家弗拉迪斯拉夫·米克沙(Vladislav Mikosha1909年-2004年)1949年拍摄的;链接点进去看看:《70年前美国和苏联摄影师镜头下的Shanghai Colours申江彩图大放送》。他也是攀登到外滩天文台高处拍摄,不过他和其他摄影师选择角度不同,他对准外滩1号大楼延安东路一侧,背景里有清晰的永安公司和国际饭店。上海总会曾有过一段“荒废‘时期,那段时间里主要被剧组用于拍摄电影,如王家卫拍的“2046”,那架开放式老式电梯极其有腔调,后来希尔顿酒店集团旗下的华尔道夫饭店进驻,改造后惊艳之处不少,乘着餐厅周去过,饱口福外也饱了眼福。窝在屋里厢收集图片资料过程发现此地还曾是上海海员俱乐部,如今上海海员俱乐部还有,只是会所地址改到了黄浦路上海鸥饭店。后来成为东方饭店,门楼上还出现“肯德基”招牌,美国快消企业也会找历史建筑作秀,其实人家钱太多,这里租金换算成美元的话太便宜。来一张宽幅Panorama,当年应该是采用分段拍摄后期再接片,不像现在手机全景模式开启,OK,No Problem。
如下是从烂泥滩发展起来的外滩,都是1900年前,我们特地选择了清晰度高的照片和明信片,有一个贩卖老照片的网站叫Picclick,有心搜索的话,上海历史图景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如我们找到了1911年孙中山上海行馆照片,稍后会在“窝在屋里厢整理高清晰淮海中路历史照片”中发布。彩色明信片是从黑白照片修版而来,当年费时费力,今天看很亲切。那时海关钟楼是地标建筑物,外滩是外人治理,连海关也是,英国人赫德掌权45年。我们写过中国海关最后一任外籍总税务司李度,链接点进去看看:《在说旧时代海关总税务司官邸时不要遗忘一个叫李度(L.K.Little)的卿客 从海斯大厦俯瞰淮海中路1897号超级花园大宅》。慢慢地,外滩开始出现大楼房子了,字林西报办公大楼曾是外滩第一高楼,但其称号仅仅保持了六年(1923年-1929年),沙逊大厦建造完成后再无大楼超过TA家楼高(77米)。隔壁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本想超高度,未果。链接点进去看看:《外滩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是怎么造起来的?陆谦受既是裁判员(甲方)又是运动员(乙方)不多见》。下图为有利大楼,望江阁蛮会造气氛,超级二房东李景汉特别策划,这个高雅的双层拱形建筑曾经为一幢钟楼,如今统领了整座外滩三号建筑物的制高点,俯瞰着浦江两岸绚丽繁华的景色。第一层可供二至八位客人同时用餐(外滩三号官网)。曾听一位逼格高的人士说,那里适合求婚和结婚纪念日劈情调。望江阁的第二层只为两位贵宾而设,仅有一张餐桌及一张双人沙发。小而别致的空间内弥漫着温馨和浪漫。最值得夸耀的是那高8米的穹形屋顶,笼纳着浓浓的复古温情,玻璃之外一切如梦如画,又仿佛触手可及。
海关大楼和汇丰银行大楼都是靠顶部造型出彩,汇丰银行在原始设计图纸上没有圆穹顶,真的没有的话,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的美誉可能就不存在。汇丰银行公号文章标题如下,还是靠这个穹顶:外滩12号,穹顶下的狮子银行
请注意上图版权方文字British Steel Archive Project,这张照片来自英国钢结构建筑项目,正是来自英国、美国以及德国等国钢结构材料,给上海建造现代摩天大楼超高层提供了保障。摄影师从浦东应该也是以接片方式拍下了外滩最精彩这一段,沙逊大厦还在施工,结构件显示出TA已经成为外滩最高楼了。在沙逊大厦之前,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也是钢筋铁骨,也是公和洋行的作品。在此大楼四楼,1925年,离开了克利洋行后独立创业的邬达克从这里开始,第一个大单是大西路(如今延安西路)宏恩医院。链接点进去看看:《邬达克设计的宏恩医院(华东医院前身)施工节点影像全记录 新找到一张有故事的航拍图》 。从延安东路到广东路,再到福州路,东行九江路,在汇中饭店与和平饭店中间有一条南京路(如今南京东路),外滩最后到了北京东路和苏州河边。下图的Jinkee是仁记路,如今的滇池路。
再来一张宽幅Panorama,站在浦东滨江岸堤望北可以安静地逐个数外滩1-33号,中间段最耀眼。在南京东路口有汇丰银行大楼、海关新大楼、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TA都是在老建筑的基础上翻新改造,傲立于今世。沙逊大厦自1929年以后屹立外滩最黄金C位,90年来,名字换了又换,没关系,老建筑风骨在,精髓在,自然人来人往。沙逊大厦后来叫了和平饭店,和平饭店里有一个沙逊阁,TA不是为一般人消费的。
以下都是用心收集的沙逊大厦老照片,1995年,张艺谋用一个长镜头外加斯坦尼康(Steadicam,陀螺稳定器)如鬼一般走过和平饭店,当年看非常叫绝,那一年他在上海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文名:Shanghai Triad:“上海黑帮”,改编李晓小说“门规”),全实景拍摄,听说张艺谋来拍上海题材影片奔奥斯卡小金人,马勒别墅(曾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楼)、嘉道理大理石大厦(上海市少年宫)以及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全敞开了大门。链接点进去看看:《巩俐30岁生日那一晚哭了 她和张艺谋恋爱在马勒别墅里结束》。
上海电影集团电影项目制作人袁孝民先生当年是该片场记,他说现在不可能有这样的高规格待遇了。
沙逊大厦有250个房间,客房数量这个指标已经绝对领先其他竞争对手,还有奢华设施眼见为实。改革开放后我有机会进去喝一杯啤酒,第一次品尝了苦味十足的爱尔兰黑啤,名字叫Guinness,健力士;吉尼斯世界记录也和TA家有关系。Guinness=健力士=吉尼斯。
上、下图是苏联摄影师拍摄的,当时在上海拍摄了一组,很年画。很欣赏如下这幅黑夜里的沙逊大厦,前景里有一台老爷车,也是空的外滩,哪位修图师能做一下彩色处理吗?原标题:《窝在屋里厢整理高清晰外滩历史照片 从太古洋行到沙逊大厦的几处小细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