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混沌的货币乱相?恼人的物价怪圈?听听金融前辈是怎么说的
原创 赵铭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赵铭
邓加荣(1932年7月-2017年6月),生于辽宁营口。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前苏联莫斯科财经学院(现莫斯科国立财政大学)专攻短期信贷专业四年,学成回国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业信贷局工作。1959年初调至金融研究所,负责《国家银行十年》的图书编纂等。十年动荡时,他被调离银行,进入教育界,先后在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75年6月由辽宁财经学院调入光明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采写、编辑、出版了大量有深度、有影响的稿件和著作。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金融界到教育界再到新闻界,邓加荣笔耕不辍,留下了包括长篇历史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在金融研究方面,亦未曾懈怠,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始终不忘对金融理论的钻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致力于货币流通与信用,概四十有年矣”。共和国时金融的见证
邓加荣本书即是将从四十余年来邓加荣发表的文章、论著中摘取出的近百篇文稿集结成册的一部文选。全书共五个篇章,第一编“货币篇”,讲人民币的发行及货币流通中的规律和现象;第二编“资本篇”,从资本的原始积累说起,叙述到当今的资本周转与循环;第三编“工商信贷篇”,主要为结合银行工作的理论论述和评论文章;第四编“统计数字篇”,讲银行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方法;第五编“金融家篇”,介绍了从事银行工作的一些出色人物。
遍览一遍,笔者认为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选用的文章时间跨度大,从1956年到2013年,跨五十余年;二是内容丰富,文风多变,有仿历史小说口吻、文风生动的《人民币诞生记》、《对商品经济有着远见卓识的学者孙冶方》等,有金融史科普向、语言通俗易懂的《“银行”、“金融”、“信用”等名词的来历》、《什么叫规律》等,有力求平实准确的工作总结与指导性质的《什么是季节性企业》、《如何检查工业生产企业的借款物资保证》等,有结合实际生活的经济评论文章《恼人的物价怪圈》、《大款≠高消费》等,还有探讨古代经济思想的论文《墨子经济思想中的商品价值观》、《<管子>的经济思想分析》等。如同邓加荣在《编后话余》所说:“这里选出的近百篇文章,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银行工作(也包括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赶写出的一些急救篇和急救章;现在看起来,只能说是当时的历史真实写照了,或者说是,可供大家共同回忆的一份备忘录而已。”而作为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变迁的真实历史映照,也正是本书的意义之一。让我们来看看本书中所展现的建国70年来的几个重要节点和事件。
人民币的诞生
董必武共计六十余万字的文选开篇第一章即是《人民币诞生记》。这是新中国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解放前夕,各解放区根据地货币不一,流通困难。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的董必武就遇到了因货币问题影响生活的一桩子事。当时他从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出来,途径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边区的天台县东山区大槐庄休息时,想买些吃食。警卫员付款时却遇到了麻烦,卖烧饼的村民一接过警卫员递来的陕甘宁边币就瞪大了眼睛,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还是退回拒收,当地只用晋察冀边币,别的钱一概不用。
警卫员去附近的公营商店换钱,也遭拒,一时间拿着钱竟买不到食物。还是董老的夫人想了办法,拿随身带的给孩子做衣服的布料去换了几个烧饼。因着货币不能流通,竟只能使用以物易物的原始手段,令人感慨,这也是当时各区经济交流普遍遇到的不便。董老到了西柏坡就根据中央指示主持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决定尽快成立统一的财经机构、发行统一货币。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崭新的人民币首先由河北省平山县银行和石家庄市银行同时对外发行,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西柏坡华北财经会议旧址当全国解放,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之际,面临了艰难险峻、危机四伏的金融市场环境。国民政府留下的物价飞涨、投机横行、严重通货膨胀的烂摊子令人民币稳定地占领市场困难重重。邓加荣在《开国第一任央行行长南汉宸》一文中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生动描述:“物价飞涨,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天一个行市,让人‘谈虎色变’;投机倒把横行,奸商兴风作浪;纸币丧失威信,金银、外币盘踞市场,成为了主要的计价和流通手段;私人银行、钱庄票号和证券交易所大多数已‘失身’于投机活动之中,沦落为投机商人提供资金援助的工具”。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经济手段和政治力量齐上阵,金融队伍与银元投机分子打了一场硬仗,使人民币占领了市场。银元投机风潮平息后,投机商又将阵地转移到了粮食、纱布市场上来,大肆囤积,导致粮价暴涨。在南汉宸的领导下,金融战线采取“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的方针,上下一心,打赢了1949年这场市场领导权的争夺战。金融、物价至此基本稳定下来,人民生活得以有序发展。
改革激流的涤荡
“1979年,出现了晨风、朝霞和鱼肚白色的黎明。”邓加荣用如此诗化的语言讲述了经济体制改革。银行是国民经济的枢纽,金融领域的一切动向都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业也在不断改革发展。比如金融市场,以前人们对它的印象就是股票投机、买空卖空,加上电影《子夜》的影响,“都把它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谁也不敢碰它”。知道1983年金融学会年会上,一批年轻的研究生大胆地从理论上全面论证了金融市场的性质和作用,大家才受到思想触动,逐渐接受。再比如银行之间的竞争,在此前的市场僵化模式下是无从想象的,人们习惯了银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一种信用。这些禁区都逐渐被打破了,改革的激流涤荡着、冲击着就得体制和模式,亦使前方的路更加清晰而光明了。时至今日,经济体制改革仍一直在路上。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图景,揭示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体制并存而相对混乱的市场状况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一是物价怪圈,1988年的物价系列性调整,生活资料涨价,生产资料涨价,原材料涨价,成品涨价。互相牵动,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于是人心浮动,抢购囤货成风,毕竟在物价上涨的预期之下,早买等于赚钱。一是未富先豪,当时消费攀比之风盛行,一些先富地区人民赚了钱无处可用,投资意向不明,只有2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的竟都消费了,用于所谓阴阳两宅的建设,未死之前就把阴间居所搞得豪华气魄。另有一点,就是公款吃喝。邓加荣在书中多篇文章中批判当时的这种风气,称不断膨胀的集团购买力,对于全国性的“消费超前”和“未富先豪”带了个坏头。因是公款,不掏自己腰包,便越发注意排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酒不厌醇,量不厌大,左右时借花献佛。当时东北流传一套顺口溜:“到处都请吃,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谁不吃白吃”。更丑陋的行为则是“吃贫”,某些贫困地区的干部为了向国家要钱,将当地百姓说得越穷越好,可扶贫款一拨下来,就将百姓忘到脑后,开始吃起款子来。盖宾馆、造宿舍、建剧院、买轿车,再找一切名堂大摆宴席请吃请喝。看得人分外心痛。
入围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前25家中资银行掩卷细思,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市场混乱、百废待兴,到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打破僵化,再到新世纪的蓬勃新面貌,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寒暑春秋。如今,距人民币诞生已71载,币值稳定、防伪先进,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亦愈发凸显;距改革开放已41年,金融事业发展迅速,在2019年的全球银行前1000名排名中,136家中资银行上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包揽前四强。中央八项规定后,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风也大为肃清。河清海晏,前路可期。
原标题:《混沌的货币乱相?恼人的物价怪圈?听听金融前辈学者是怎么说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