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别告诉她》:好莱坞亚裔电影,不过是梨园中的一曲歌剧
1月6日,《别告诉她》的主演奥卡菲娜接过金球奖奖杯,她成为金球奖历史上首个摘得电影类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
制作费用只有数百万的《别告诉她》在北美获得无数赞誉与成功:拿下北美票房1766.4万美元,单馆票房甚至超过了《复仇者联盟4》,烂番茄指数一度接近满分。然而,这部现象级的华人题材电影,却在故事的起源地遇冷。1月10日《别告诉她》在中国上映后票房惨淡,上映一周多总票房不到400万人民币。
上一次类似的情形发生在影片《摘金奇缘》上映时。2018年,在北美广受欢迎,取得1.74亿美元票房的《摘金奇缘》在中国上映后票房和口碑都反响平平。
当《摘金奇缘》和《别告诉她》掀起了新一轮亚裔电影浪潮,令美国华人们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人却对此漫不经心,他们似乎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又或者从20多年前的《喜福会》到如今的《别告诉她》,美国看待中国的视角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同样以家庭为背景彰显文化冲突,同样宣扬着美国思想的进步和遥远东方的愚昧,同样展示着在文化夹缝中苦苦挣扎的美国亚裔们。
撕裂的家庭
《别告诉她》的剧情十分简单:奶奶得了癌症,家人选择对其隐瞒,并且假借婚礼名义让所有人回家团聚,见奶奶最后一面。这个朴素动人的的亲情故事发生在长春,是根据导演王子逸在This American Life的电台节目上口述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因此,电影也选择在她的家乡拍摄,甚至有她的亲人参与拍摄(导演的小姨奶在电影中饰演她本人)。比起其他含有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来说,《别告诉她》确实是在真实感上有所进步,起码不是只拍中国功夫、故宫、长城、外滩……而是捕捉和呈现了不少真实的二线城市生活细节。
然而,这又显然是一部拍给美国人观看的电影,不仅仅视角是跨文化的,描述手法也是夸大和堆砌的:机场外扑向乘客拉活儿的出租司机、开业前机械地喊着口号的婚庆职员、带着“小姐”来酒店开房打牌的老板、毫无边界感的人际关系、拔火罐与捏脚、中国式哭丧、偷工减料的酒店……这一切也许都真实存在,但当种种景观如同博物馆展览般全部罗列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显得刻意且肤浅。类似的场景对剧情并没有丝毫推进作用,只是为了成为看点和笑料。所以对于美国观众来说,一切都弥漫着浓厚的喜剧氛围。他们在有癌症的奶奶相信气功能治病时发笑,在墓地前上演过于夸张的哭丧仪式时发笑,在土气又魔幻的婚纱照拍摄时发笑——金球把这部影片归为喜剧类,实在是不令人意外。
对于许多长年生活在中国的观众而言,《别告诉她》里的种种 “笑点”不仅不好笑,反而令人尴尬。 这种尴尬不仅仅因为刻板印象式的场景与人物,更因为在银幕面前观看的他们能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正在作为一种被观赏的对象。虽然影片中也弥漫着温情和感动的时刻,但总体来说,呈现出来的中国是落后的、质朴的、可爱的、滑稽的。
另外一种声音指出,既然《别告诉他》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是一段家庭温情之旅,就没有必要上升到文化冲突或者意识形态差异的层面,要求每部拍摄中相关故事的电影都要完全客观地展露中国现状,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类似的论调同样存在于《摘金奇缘》,以及其他亚裔相关电影上映时。
但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从《喜福会》《喜宴》《推手》到《摘金奇缘》,这些美国拍摄的有关华人文化的电影几乎都是以家庭为主题的,并且无一例外地用家庭中不同成员的矛盾代表了东西方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对立。当影片本身就包含这种“升华”意识时,中国观众对其文化表达上的期待就在所难免。
《别告诉她》剧照以《别告诉她》为例,影片聚焦在一家人“是否要对绝症患者如实相告病情”的分歧上。实际上,告诉或不告诉,是家人各自价值观的体现。影片却把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完全提升到东西方价值观差异,并借用大伯说出了“在美国,个人的生命属于个体,而东方,个人的生命属于集体”的论断。然而,“不告诉癌症病人其病情”在国内绝非是公认的常态,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并不能成为两种文化相冲突的代表事件。导演把这一家庭个例上升到更大的母题上实属不妥,难以让广大华人共情。
但众多展现华人文化的电影依旧选择这种“升华”,通过家庭作为小切口,把文化冲突作为电影主要主题,绝非一个巧合。
在主题选择上,少数族裔(相对美国而言)和不同文化依旧是一个最直接的商业卖点。美国虽是由不同地区的移民组成的国家,不过,由于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时间先后及政治、历史原因,美国社会一直是以白色人种为主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作为其主流文化,其他有色族裔则长期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因此,作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表的好莱坞电影自然也长期存在种族主义话语。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2018年7月出版的《1,100部电影中的不平等现象》调查报告所述,“在2007-2017年这十一年间每年票房最高的前100部电影中,从可确定族裔的角色形象来看,白人占70.7%、有色族裔占29.3%(其中非裔占12.1%、西班牙/拉丁裔占6.2%、亚裔占4.8%、其他族裔占6.3%),相比占美国总人口数量38.7%的有色族裔群体购买了美国45%的电影票来说,电影行业在种族平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因此,白人主演的主流商业影片可以宣传自己的多种类型:战争、惊悚、奇幻、爱情等等,但一旦主角为亚裔,这种小众性就注定了“异邦文化”成为卖点本身。为了确保拿到投资和顺利发行,少数族裔主导的电影不得不以自己的种族或者文化为招牌。
在展现形式上,家庭喜剧是一种投资少、潜力大的讨巧的类型。一方面,近十年来美国票房收入最成功的正是浪漫喜剧(Rom-Com)和家庭情景剧(Family Melodrama),这类电影围绕家庭生活、女性人物、爱情和亲情展开故事,以家庭中的关系和代际冲突来设置矛盾,能取得广大的共鸣。另一方面,家庭叙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矛盾极易用来隐喻异质文化冲突及展现了移民的身份定位和文化认同问题。就这样,家庭题材成为了亚裔电影大打文化牌的绝佳战场。
所以,在《别告诉她》里,同一大家庭中的人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类:古板的东亚家族的和自由的美国人,并且拥有非常刻板的形象。东亚人把自己的生命牢牢捆绑在家族之中,只要是“为了你好”,就可以替别人做决定。不仅如此,他们还爱钱,对他人不尊重,相信邪门歪道的中医,口是心非。另外一边则是开化的美国人,美国人尊重个体,明白钱不是万能的,想要拒绝过分没有边际感的社交却依旧保持着礼貌,并且永远追求梦想。在餐桌上,女主角妈妈这么对亲戚说:“说不定你儿子去了美国,也不想赚钱了。”
无独有偶,《摘金奇缘》中,“恶婆婆” 埃莉诺告诉追求自由的女主角:“追求个人理想完全是美国的方式,我们这里永远都是以孩子和家庭为中心”。在接下来全家包饺子这一典型代表东方家庭文化的叙事段落中,东西方女性在面临相同处境时的态度选择也进一步呈现(东方女性以家庭为尊,西方女性自立自强),以示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别告诉她》剧照同时,两部电影也都刻意强化了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长”制度:电影里的家族都是层层自上而下的辈分体系,在辈分上,祖母/奶奶是整个家族的“塔顶”。影片中的小辈必须展现出对家长、对长辈的无条件遵从。例如在《别告诉她》中,女主角母亲抱怨婆婆会指挥一切,又不得不听从于她。而在《摘金奇缘》中,女主角朋友评价祖母是“她可以讨厌你一整天,但是无法与中国两千年的孝道文化作对”的存在。
就这样,通过把文化冲突放入家庭,不仅把一切轻巧化、简单化了,更能让美国观众理解,而且完美确认了一种好莱坞东方文化想象。这种想象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一个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他者,提供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念秩序的想象和认同。
把文化冲突放入家庭环境的狡猾之处还在于,可以用主人公的爱和宽容为所有冲突收场。就像《别告诉她》中女主角父亲说的“我不理解,但是我不能伤害我的家人”;或者《摘金奇缘》中的“恶婆婆”出于对儿子的爱最终接受了格格不入的女主角。这些电影的表达都是断裂的,前面是种种东方猎奇,结尾是俗套的情感故事,既展现了文化冲突,又不显得过分尖锐,它们展现问题,但从不解决问题,而是聪明又虚伪地假装一切都可以用爱来消弭,带来人人渴望的圆满结局。
彷徨的亚裔
同时,《别告诉她》等亚裔电影的内容和表达也折射出包括本片导演王子逸在内的华裔影人自身的处境。当然,迎合美国主流文化的呈现方式也许是导演本人的选择,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亚裔群体努力在好莱坞主流叙事中寻得自身位置的当下,他们有构建自身文化形象的自由吗?在被主流文化纳入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形象又将被谁设计与认可?
回望20余年前的《喜福会》,很明显是抑中扬美的典型。在影片结尾处,吴菁美回到中国见到了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姐姐。两个留在中国的姐姐眼神木讷,面容呆滞。而从美国回来的吴菁美则活泼可爱,青春洋溢。吴菁美的画外音在此时响起:“我终于为她(妈妈)做了一件事,我在我自己身上找到了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她一直对我们大家寄托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指的就是美国。
而在《别告诉她》中,除了美国归来的主角三口,其他的角色几乎都是愚昧且富有喜剧性的。例如,大伯在日本给奶奶买的“好药”实际上来自网购。影片中的姑姑既喜欢谈钱,认为中国钱多美国不行,又想要把孩子送去美国留学。而奶奶则成天念叨着要女主角结婚,赶快找个男人照顾,自己则和一个根本不做家务不承担责任的老伴一起生活。女主角展现出来的也视角始终是游客式的,没有回乡感(尽管她一再强调这是自己的家)。她和父母都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美国人”,对于种种“中国奇观”,她展现出的不解、不适和不耐烦让整部电影流露出一种不自觉的傲慢。
《喜福会》海报《喜福会》小说原作者谭恩美是1952年生人,在其所在的年代,中美女性的生存状态有着明显差异,其母亲和姐妹也都经历过不幸的人生。而生于1983年的《别告诉她》导演王子逸则出生于精英家庭,父亲是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外交官,母亲是前北京《文艺报》的文化评论人兼编剧,全家人在她小时候就顺利来到美国过着不错的生活,并不存在如谭恩美一般的惨烈家族史。但与《喜福会》异曲同工,《别告诉她》中的女主角一家三口对东方社会的态度依旧是以批判和不理解的态度为主的,尽管他们是怀着爱意和怀念回到自己的故乡。这颇值得玩味。
作为说英文,喝可乐长大的第二代移民,这些亚裔也许不如自己的父母辈那样面对身份和文化认同上的艰难,但他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夹缝中的困境:由于从小接受美国式教育,成长于美国社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倾向于认同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可是,生理上的明显区别又让他们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他者。无论思想和生活方式多么“美国化”,他们依旧是外来者。而对于遥远的故乡文明,他们往往又难以回归和认同,只是由于血缘关系或情感相连接。在这种尴尬情形下,二代亚裔移民更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
《摘金奇缘》海报当他们试图参与一些主流文化的题材时,既容易被人指责说丧失文化个性,也容易被流落在边缘,因为无论如何,对于美国社会来说他们的第一身份还是“黄种人”。以《摘金奇缘》为例,饰演女主角的吴怡敏是台湾地区华裔,饰演男主角的亨利·戈尔丁是英国马来西亚裔,饰演男主角家人的国际影星卢燕和杨紫琼是大陆及马来西亚华裔,饰演新加坡新贵父女的郑肯及奥卡菲娜是韩国裔(奥卡菲娜是韩中混血)、水野索诺亚是日本裔等等。这些演员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因为同样的黑眼睛、黄皮肤而在职业生涯中被边缘化、定型化和符号化,他们在许多电影里只负责演出“那个黄种人配角”。
而当他们试图以亚洲文化作为打开美国市场的敲门砖时,由于他们的美国视角和为了讨好西方受众刻意为之的对东方文化的夸张和扭曲,又使他们难以获得遥远祖国的认同。好莱坞的“亚裔电影”终究不是“中国电影”,而只是一曲在梨园中唱响的歌剧。
《别告诉她》片尾,走在纽约街头茫茫人群中的女主角碧莉想起了奶奶教她的气功,她深吸一口气,在街头用力地喊出一声“哈!”这一声呐喊似乎给了她来自故乡的神秘力量。但现实中的亚裔们,又是否能继续贩卖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