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乡村调研|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我的家乡

望超凡
2020-02-09 09:3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全面落地实施期,对乡村的实地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新春返乡下乡的学者会以怎样的视角观察自己熟悉的乡村?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一组“学者乡村调研报告”,邀请学者从乡村治理、村民就业、农村产业状况、乡村养老、乡村教育、乡村婚恋市场等多个不同维度深入观察和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希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剪纸图片。  中阳武小汾剪纸工作室提供 

近年来,网络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迅速普及,对我所在的村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如何在村里扎了根

2011年我刚上大学时,每次回家手机都只能连接2G网络,经常连QQ都登不上。2013年,中国移动在家乡接通了4G网络,这才解决了我在家上网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络资费较贵,当时我在家上网会进行“流量控制”,上网只是聊QQ、看新闻,看视频、听音乐都是“奢侈消费”。

这两年,家乡的电信基础设施迅速完善,网络资费也迅速下降,同时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得网络在家乡农村迅速普及,村里的农民都变成了“网民”。

让网络在家乡得以普及的第一个原因是宽带设施的接入。2017年,家乡正式接通了光纤宽带,并覆盖到了每一户村民家庭,从此村里几乎每一户村民家中都有了WIFI。在村里,如果知道每一家的WIFI密码,基本可以实现从村头走到村尾一直不断网。

让网络在家乡得以普及的第二个原因是电信资费的下降。回家我给父母查电信账单时偶然发现,我妈的流量套餐是40元10G流量,而我爸的流量套餐则是30元5G流量,这让我大感震惊。惊叹于他们流量的充裕程度,更惊叹于流量的便宜程度,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乡镇营业厅为他们专门推荐的。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一些村里的年轻人都办了“大王卡”、“冰神卡”之类的流量卡,流量资费更加便宜。

让网络在家乡得以普及的第三个原因是村民收入的普遍提升。由于在外读书,且是亲戚眼中的“知识分子”,每当家乡的亲戚需要买手机时,经常会让我帮忙选购。从以前“随便买一个”,到后来“买个可以上网的”,再到现在“买个还可以的”。实际上,不仅是手机在变化,村民收入的提升也是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村几乎每户都有可以上网的智能电视,有的人家还安装了电脑。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首先,网络改变了村民的娱乐方式。以前,打麻将、看电视是村民最热衷的娱乐方式。以我家为例,以前我父母到了每年的11月份,没有了生产事务,他们的作息就变得非常“规律”:早上做家务、下午做一些零碎工作、晚上打牌,打牌是每天的“固定活动”,有时被戏称为“上班”。家里有了WIFI之后,我父母玩手机、看电影(网络电视)的时间明显增多,打牌从以前的“固定活动”变成了“补充性活动”。村里其他家庭也大多如此,例如我小姨家,前年小姨看我妈总是玩手机,还嘲笑她“和小孩一样”,但是自从去年换了智能手机以后,小姨也变得“沉迷手机”,没事就拿出来看一看、刷一刷。

其次,网络改变了村民的交往方式。以前家乡村民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串门”,夏天周边邻居总喜欢聚在我家门前,冬天则是喜欢围坐在我家的烤火屋中,串门聊天既是消遣方式也是交流方式。自从村里通了网,村民越来越“沉迷”网络,交流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工具,尤其是微信,所以我微信里的“群聊”越来越多,包括我们小家庭的微信群、大家庭的微信群、自然村的微信群、行政村的微信群和村里年轻人的微信群,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家之间的交流频率迅速提升,但面对面交流却日渐减少。这在村里也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以前我们邻居经常聚在一起,坐在自家门口谈天说地,好不热闹,但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后,先是聊几句,然后就逐渐有人拿出手机,气氛就慢慢冷下去。

最后,网络改变了村民的消费习惯。以前,家乡村民消费存在两个特征,一是消费地点主要集中在镇上,村民都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镇上采购一批生活用品;二是消费量较少,消费主要集中于生活必需品和各种家电。但是网络的普及将村民与更为广阔的市场链接起来,改变了村民的消费习惯。第一个转变是网购逐渐成为农民购物的重要方式,衣服、家具、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多选择在网上购买,网购不仅便宜且品种丰富,例如我们家的沙发、家电都是从网上买的。这导致乡镇商业的迅速衰落,例如在我们镇上,以前有一个专门卖衣服的“商贸城”,现在绝大多数店面都关门了。第二个转变是农民消费量的增加,我家人就时常因为一些软件的推广而购买一些并不合适的东西。

网络推动了家乡经济发展

网络对家乡村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巨大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移动支付让村里的经济活动变得更为便捷高效。自从移动支付在村里普及开来,我们村也已经变成了“无现金社会”,村民无论是在小卖店买东西,还是到茶叶加工厂卖茶叶,都可以使用手机软件付钱和收款。很多村民甚至在打麻将时都会使用微信来收付款,在打麻将之前先建一个微信群,输了钱就在群里发红包,由赢钱的人领红包,极为便捷。

其次,很多村民将网络和自己经营的小生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联网+小生意”的经营模式,让生意好上了不少。村民利用网络扩展生意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在网络销售平台开网店,主要平台包括拼多多和淘宝等,例如我们本地的很多茶叶加工厂,就在淘宝上有自己的网店,因为是厂家直销,所以产品具有较好的价格优势,因而生意也还颇为不错;第二种途径是有的行业需要“拼单”,他们就会建立起自己“拼单群”,进而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例如我就加了家乡镇里的一个“拼车群”,每次回家当需要从市里的火车站乘车到镇上时,就会在拼车群里发布需求,然后和其他需求一致的人一起拼一辆车,由群里的司机接单;第三种途径是很多村民都会灵活地运用网络工具来宣传自己家里的产品,包括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例如笔者的一位邻居经营豆腐乳小生意,就时常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产品,做一做广告。

再次,网络为很多的村民提供了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新途径。在种植经济作物时,技术是决定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村民学习农业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农资店老板,以及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但是在网络普及之后,很多村民有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来源,即各种网络平台。例如笔者的一位堂兄,家里种了3亩多桃树,以前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去农资店问老板怎么解决,现在则是先“百度一下”,然后再结合农资店老板的意见用药,平时也会在“抖音”上关注一些分享农业技术知识的账号,进而学习一些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我堂哥这样的一些小农户而言,农业只是副业,种植规模也不大,他们往往并不愿意为农业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因而需要的是便捷、针对性的农业服务,网络正好合乎了他们的需求。

最后,网络金融服务解决了一些村民农业经营主体 “融资难”的问题。我门村的主要产业是茶叶,村里自发形成了很多小型茶叶加工厂,资金是限制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春茶上市的时候,一斤鲜叶的价格可以达到20-50元,一家加工厂每天的收购量可以达到几千斤,如此,一天需要的资金量往往就能达到几万元,一旦当天的茶叶卖不出,相应的茶叶加工厂就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村民由于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因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信用社、银行都不太愿意对这些小型加工厂提供贷款服务,并且即使是愿意提供贷款,程序也会较为复杂,而茶叶生意的时效性极强,所以很多小老板面临资金短缺时经常会借高利贷来进行周转,极大增加了经营风险。网络金融服务的进入让这些农民老板有了新的选择,在笔者认识的一些茶厂小老板中,就有不少使用过支付宝的“借呗”来获取周转资金。

网络进村带来的社会问题

网络进村让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户村民,论辈分是我的堂叔,他家的二儿子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原因是他儿子两年前沉迷于网络赌博,找家乡的亲戚邻居借了不少钱(向我们家也借了5000元),后来事迹败露,大家纷纷上门讨债,于是他儿子就跑到了外地,现在过年都不敢回来。网络赌博不仅洗劫了村民的财富,还为村庄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例如我的那位堂叔,他儿子之前本来是在村里的一家茶叶加工场工作,一年收入大约六万多元,工作之余还能在家照看老人、小孩,生活十分美满。但自从染上了网络赌博,几个月就将多年的积蓄全部输光,现在不仅丢掉了工作,妻子与他离了婚,自己一个人逃到外地,留下上小学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在家相依为命,生活颇为凄苦。

此外,网贷同样给农村家庭带来了灾难。例如我同村的另一户村民,他儿子本来在宜昌市送快递,月收入四五千元,因为网上赌博,先是输完了积蓄,后来又在网上借了30多万元的网贷,钱输完了无力偿还,现在每天都会收到网贷公司的催债电话,弄得家里人寝食难安,夫妻二人每天都为儿子担惊受怕。

网络的普及让各种犯罪“套路”有了进入农村的途径,以前没有相关经验的农民对于这些犯罪套路自然是缺乏抵抗力,使得这些犯罪行为得以在农村社会中长驱直入,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的网络教育工作

鉴于网络普及后农村出现的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增加对农民的网络教育工作,帮助农民更为合理地利用网络。

首先,政府需要在农村开展一些网络常识科普工作。例如当前很多农民依然拒绝使用移动支付,他们怕“钱在手机里面不见了”,认为“网上卖东西的都是骗子”、“网上卖的东西都是假的”。这些理念是阻碍互联网在农村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政府做好相应网络常识的科普工作。

其次,政府需要在农村开展一些网络使用技能培训。虽然当下网络已经在农村得到普及,但村民使用网络的方式主要还局限于手机,很少有村民会使用电脑,这极大限制了村民使用网络工具的能力。例如有些村民家里办了合作社,需要制作各种资料报表,但是由于不会使用电脑,这些资料就无从做起;再例如一些乡村医生,在为村民看病时需要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记录,有时甚至会因为不会打字而开不了药。政府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些较为基础的电脑操作技能培训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政府需要在农村开展一些帮助村民利用网络辅助增收的技能培训。当前许多村民使用网络依然局限于娱乐,仅有很少的村民能够利用网络来为自己增加收入。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村民没有相应的意识,二是有的村民即使有了相应的意识,也没有相应的能力。通过在农村开设一些相应的培训课程,既可以激发村民的相关意识,也可以提升村民利用互联网来增收的能力,实现网络从单纯的娱乐工具向生产工具转变。

最后,政府需要加强村民的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对各种网络犯罪行为的宣传与打击。网络的普及让各种犯罪“套路”和谣言有了进入农村的捷径,没有相关经验的农民缺乏甄别能力,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望超凡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