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9岁的日本青年来到上海,发现风月场里有个林黛玉

2020-01-22 14: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一个日本青年在上海的所见所闻

最近被拍成剧集

它还原历史

在日本广受好评

豆瓣评分8.6

让新一代看到了100年前的魔都风貌

一个29岁,面目苍白、极度瘦削的青年在日本登上游轮,经历漫长的颠簸来到上海。

他极爱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西游记》之类的名著捧在手里反复摩挲。对中国、对上海,他有一个宏伟而旖丽的幻想。

为此他答应当一回《大阪每日新闻》的特派记者。1921年3月,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中国居住了4个月之久。

他是芥川龙之介,是写出了《罗生门》、《地狱变》等名作的日本国民作家,后来黑泽明将《罗生门》拍成电影。

他眼中的上海,是风谲云诡的社情、眼花缭乱的娱乐场和扑朔迷离的人际网。

最近,日本NHK电视台将芥川龙之介当年写出的《上海游记》改编为剧集《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但在日本和中国都收获了好评。

它的画面优美而富有诗意,多少带上了几分侯孝贤《海上花》的影子;真实性更是堪比纪录片,从交通、饮食、娱乐等多方位还原了这个日本文豪眼中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芥川在上海街头看《新青年》

上海交通远胜东京、大阪

上海留给芥川龙之介的第一印象——“这是座大城市”。

在海上颠簸着抵达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一出码头就撞进了一个与他想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人山人海,他从未见过如此多一涌而上的人;车水马龙,马车和汽车的擦肩,就像两个时代的错身。

而芥川刚坐上马车就撞墙了,他心想,“看起来在这里乘坐马车,似乎需要有赴死的心理准备。”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

但混乱仅限于初期。

马车驶入大道后,芥川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上海:绿色的电车平稳行进,周边都是三、四层的红砖建筑,远处河面上中式驳船紧凑地排列着,所有人都在印度巡捕的指挥下,规规矩矩。

最终他下了结论,“交通治理得井然有序,任如何以偏袒的眼光去看,也远非东京、大阪之类日本都会所能比拟。”

舞厅演奏水平高于浅草

当晚,芥川被带到一家名为谢法德的高级西餐厅用餐。

他很快就发现,在这样的西餐厅里,跑堂的多是中国人,消费者却几乎都是西洋人。

至于舞厅,芥川虽未下场跳舞,只是坐在一旁喝酒赏乐,但还是由衷地感叹上海的舞厅氛围和浅草非常相似。

中国乐手们的演奏水平甚至高于浅草——只是这些消遣依然不属于中国人。

芥川倒是非常喜爱上海的中餐馆,哪怕是街边摊也觉得别有风味,物美价廉,比他在日本吃过的都要好。

名妓林黛玉知晓20年来所有秘密

难得有机会到上海,芥川自然也光顾了这里的风月场。

日本作家多情是出了名的,芥川也是如此。在他眼中,真是每一位都好,都是美人,既有风情又有才情。

笔墨最多的有二人。

第一是妓场老板林黛玉,在传闻中她知晓20年来所有的政局秘密。虽然芥川见到她时,林黛玉已经年逾60,看上去却只有40岁左右,唱歌的声音清脆如少女,一手算命的本事赚得盆满钵满。

剧中的林黛玉

这个人不仅活在芥川的只言片语中,当年在上海的风月场,林黛玉确实是个极为出名的角色。

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最当红的名妓,在上海滩花榜上名列第八,后被评为清末四大名妓之一。

文人为她写的批语是“意韵缠绵,含情脉脉,嫣然一笑,倾国倾城”。

林黛玉一生嫁人19次,从良又复业,最后一次已经50多岁了。当时的新闻报社送了她一个头版广告,“潇湘馆主老林黛玉重新出山“。

芥川在他的游记里更是做出了“尽管年事已高,林黛玉毕竟是林黛玉“的判断。可见林黛玉即便已经58,往年丽色不再,却依然有拨动人心弦的能力。

清末四大名妓,左一为林黛玉

芥川第二在意的便是露露。

露露是林黛玉带在身边着女装的男妓,聋哑,好人家出身,家中败落后沦落为妓。芥川对露露的身世有特殊的怜惜之情,因露露爱看书,还专程带书到妓场借给露露。

然而不会言语的露露,却因参与工人运动在街上被打死。

血流遍地,这也让芥川隐隐窥见这个美人世界背后的荒芜与动荡。

他听不惯京剧

第一次被带去看京剧的时候,习惯了在日本安安静静地听戏的芥川,浑身都不自在,要“用双手紧掩耳朵,方才能坐得住”。

他觉得这一切都太吵了!台上吵,各式各样的乐器砰砰响。台下也吵,观众聊天嗑瓜子,小孩子又哭又闹。

的确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艺术而言,太不庄重了。

表演结束后,作为日本名作家的芥川被带到后台,引荐了当时的上海名伶绿牡丹。

在他眼中,戏台上的绿牡丹还算惹人怜爱,下了台却是一个极其清秀的青年人,还有一手徒手擤鼻涕的绝活。

现在提到绿牡丹,多说的是戚艳冰。上世纪初期,他曾顶着“绿牡丹”的艺名享誉沪上,后来这个艺名被他的徒弟、后来的南方四大名旦之一的黄玉麟继承。

也有人说芥川认识的绿牡丹,其实是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

具体已不可考,就让他留在芥川的梦里吧。

“安贫乐道”的政治家其实很奢华

在上海,芥川龙之介拜访了三名政治家,分别是章炳麟、郑孝胥和李人杰。

虽说芥川的小说多针砭时弊,也有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但他本人对政治却没什么兴趣,在他眼中,文人掺合政治,不算是件好事。

芥川最感兴趣的,就是在革命、政治家的眼中,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应当如何崛起。

章炳麟家很冷。凄风苦雨的日子里,炉子也没生,冷得穿着西装的芥川不停打喷嚏。

这也让他无心思考章老的回答,只顾着观察墙上挂着的鳄鱼标本。

有了在章炳麟家吹冷风的经验,后来去见“安贫乐道”的郑孝胥,芥川穿上了自己最厚的衣服。

等到了目的地,却发现郑孝胥住在极其豪华的宅子里,房间里也生着茂盛的炉火。

芥川调侃道,“这样清贫的生活,我随时都愿意过。“

郑老主动为他点烟,让芥川大吃一惊。

在日本,政治家为人点烟,是闻所未闻的奇事。

面对芥川“中国应当如何崛起“的提问,郑孝胥的回答十分有意思,“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只有等待英雄的出现。但等待英雄的出现,几乎就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杭州西湖很寂寥

连条小狗都看不到

这次到中国,芥川龙之介不仅深度观察了上海,还先后游览了杭州、苏州、南京、长沙、北京等地。

芥川在杭州呆了两天,当年他留宿的新新饭店依然开在西湖边。

他见到的西湖寂寥无声,不仅没有游客,“除了我们二人乘坐的人力车,连一条走在路上的小狗都看不见。“

芥川少有笔墨描写上海的自然风光,多是体验到的人文风情、生活感受。

在杭州,他倒是不吝啬对西湖的赞美,“啊,西湖!我在这一瞬之间才真的感觉到此乃西湖。从空中云层的裂缝里,流泻下一片幅度不宽的,瀑布一般的月光,照射在茫茫烟波之上......我在左摇右晃的人力车上,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定定地注视着眼前的西湖,并为它的美丽而久久出神。”

再想想今天人挤人的西湖,美景也要打个折扣,倒是有些羡慕能独享西湖月色的芥川了。

芥川龙之介

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更中,芥川龙之介的上海出游不过是短小的几行字。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绝大部分拍摄都在中国完成,9成工作人员也是中国人。

影片平实客观,自有一种古朴的文学性。配乐的钢琴是百年前的,芥川扮演者松田龙品穿的西装也是按照百年前的缝纫法制作的。

芥川龙之介,扮演者松田龙平

对中国充满向往的芥川龙之介,取材中国的古典传说写过不少小说,然而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并不如他所期待。

他有惊喜之处,更多的却是失望,但他依然对这个古老的帝国抱有憧憬,他写道,“终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崛起吧。“

但他没能看到这一年。

1927年,离开中国6年后,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据说在死亡之时,他穿着的是用中国布料缝制的浴衣。

他非常喜欢那件衣服。

文 / siri110

图 /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部分来自网络

原标题:《29岁的日本青年来到上海,发现风月场里有个林黛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