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丨“双硫仑样反应”真有那么可怕?

2020-01-21 15: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关心你的志玲姐 

最近朋友圈转疯了的“头孢配酒 说走就走”,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首先呢,表明个人观点:“头孢配酒”确实是不应该的,因为酒精也就是乙醇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药物也会影响肝脏对酒精的分解,增加相应的不良反应。本来就“是药三分毒”,各位也没有必要给自己加戏,将三分变五分。酒场如战场,相信也没有人愿意打拼多年千杯不醉的美名被一粒头孢给毁了。

但对于“说走就走”这句话就略带夸张,大部分的人都和我一样觉得这个“走”就是“回不来了”,聚会变告别会。那被谁带走呢?那就是最近在朋友圈频繁出现的“双硫仑样反应”。假使一个场景,我开心的喝着酒又因偶感风寒吃了粒头孢刷着朋友圈然后想自拍打个卡,发现自己面色潮红,估计半条命要吓没有了。

我们可以看1987年发表在生物化学药理学上的一篇研究认为,含有N-甲基四唑硫醇基团的头孢菌素具有乙醛脱氢酶抑制作用,并对包括拉氧头孢、头孢曼唑、头孢甲唑、头孢烯酮、头孢甲肟、头孢哌酮、头孢替安、头孢噻啶等8种头孢烯类化合物的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作用与双硫仑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双硫仑对醛脱氢酶具有不可逆性灭活作用,而且只需要10-8M浓度的双硫仑就显示出显著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

不可逆性灭活意味着,该酶一旦被双硫仑“缠上”,就会被完全灭活,如果大剂量连续使用双硫仑,体内乙醛脱氢酶可以被完全灭活,直到15天后新的酶被制造出来。

头孢菌素对该酶活性的抑制是可逆性的,酶与头孢菌素解离后,还可以恢复活性。而且,头孢菌素对该酶的抑制作用于双硫仑差着4到5个数量级(万到10万倍)。以抑制作用最强的头孢哌酮来说,需要10-4M浓度才显示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显示,只有在大剂量静脉输入头孢菌素后很多时间内在服用酒精,才可能诱导类似双硫仑样反应的反应。

这也就是说,理论上讲,在人类,只有首先大剂量静脉输入像头孢哌酮这样的对乙醛脱氢酶活性抑制较强的头孢菌素才有可能诱导双硫仑样反应。

口服头孢,无论喝酒前和喝酒后,从理论上讲都不大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国际上没有头孢菌素诱导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报告,但是在国内某三甲儿童医院确实发生过儿童静脉使用头孢后,又误喝了含有酒精的可爱饮料,最后发生严重毒副作用的案例,当然此患儿为个例,静脉使用了头孢,且不排除这个孩子本身过敏体质,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双硫仑反应的前提是药物和酒精的体内药物浓度都足够高,但是还是小心一点更为稳妥。

“双硫仑”和“双硫仑样反应”

首先介绍一下“双硫仑”,其实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物后即使少量饮酒,都会使身体产生不适,从而可以达到戒酒的目的,若当真“说走就走”,相信该药物也会被国家管控的。那“双硫仑样反应”其实它的本质是因药物体内代谢接触酒精导致机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因为反应类似于双硫仑,所以得名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可出现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震颤感、口中有大蒜气味等症状,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反应,有些还会引起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情形,严重者则可能引发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但国内国外暂无一例确切因为喝酒加头孢导致死亡的病例。

疑似“双硫仑样反应”怎么办

保险起见,肯定要“说走就走”应去医院找医生,告知吃了什么药,喝了多少酒,目前自身状态同时停药及避免接触酒精避免刷朋友圈(因朋友圈宣传太吓人)。通常轻者可以自行缓解,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对症治疗。一般及时发现,积极配合治疗,在4—10小时症状可以缓解,所以不要太过担心。

如何避免双硫仑样反应

最简单就是不喝酒,当然在中国不大可能。酒精在体内先代谢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为无毒的乙酸排除体外。

双硫仑样反应为药物使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导致乙醛蓄积,相当于乙醛中毒。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需要4-5天才可以恢复,所以我们建议7天尽量避免酒精和头孢等药物在体内出现。我们也没有必要自己以身试法,觉得7天太长,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这个时间也会有差异。

实际上,除了经典的双硫仑样反应,还有不少药和酒精“八字不合”。志玲博士归纳为四大类:

第一类

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1.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最敏感。

2.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等。

3.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第二类

镇静催眠类药物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等,在乙醇的作用下,会被人体加速吸收,同时还会减慢其代谢速度,使药物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高。

第三类

解热镇痛剂类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而酒精也伤胃,两者双管齐下,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

第四类

其他

·降糖药: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服药期间大量饮酒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抗心绞痛药: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药物在服药期间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能通过排尿降低血压,乙醇也有扩张血管作用,服用利尿药的同时饮酒,可能出现头晕、直立性虚脱等症状。

·抗癫痫药:长期饮酒可降低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但服药同时大量饮酒可增加血药浓度,服用丙戊酸钠期间饮酒,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

·降血压药:硝苯地平、肼苯达嗪等与酒同服,很容易出现低血压。

·抗过敏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等与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等不良反应。

整理成一张“拒酒表格”送给大家!春节期间需要时记得拿出来哦

大家可以配套台词使用该图表:“不好意思啊,我很想喝,但是我吃了什么药,再喝酒会什么后果,相信你不希望这样。”

所以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我们要牢记,但不必恐慌,祝大家新年快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