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越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探索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2020-01-25 11: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跨越重重阻碍,九死一生地前往一个未知之地,去探索未知文明?在往返以数十年计的时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究竟得到了什么?今日中国如何被这条道路所塑造?世界是否为中国所改变?抛去那些浪漫想象,今天这条道路上的国家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是条迷人的曲线 

它东起古都长安,穿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关中平原。渡过黄河后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一侧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侧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为三路:一路跋涉于罗布泊沿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延伸; 一路经楼兰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一路则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1375 年的加泰罗尼亚语地图。该图表现了马可·波 罗 的旅行队行走在“ 丝绸之路”上。

这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古人需要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 4 000 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 40 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 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人类的双脚。20 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 1 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高寒山区为中亚地区提供主要水源

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为那里可以通向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区域 ——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 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西部的阳光总是迟迟不肯退场,强风卷起沙砾发出刺耳的声音,卷起一处处旋涡。汉代长城的残垣就耸立在沙漠戈壁之中,如阵列式,仿佛依然在等待检阅。夕阳之下,沟壑斑驳的黄土墙壁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芒。它就像坚守战场的老兵,已在此静立了 2 000 多年,傲然凝视着 对面祁连山的皑皑雪峰。

兰州向西过乌鞘岭,便进入了河西走廊。北侧是连向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沙漠,南侧是祁连起伏的群山。冰雪从山顶融化,汇聚成河,流入戈壁中,便形成了一个个绿洲与草原。

公元前 119 年,汉王朝开始在 河西走廊修建长城,经张掖、酒泉向西延伸,直至敦煌。再向西穿越罗布泊、沿孔雀河后,不再筑城墙,建烽燧直向西到新疆天山脚下的库车。 汉长城建造就地取材,墙体多由红柳、芦苇、沙石混筑而成,又被称为红柳长城。中原王朝依托长城对抗飘忽不定的草原民族,以步兵据守要塞,周旋骑兵,将流动战场变为固定战场,使直逼内地与中枢的战火,迟滞在边远地区。烽火传递,也为应对突然袭击赢得了时间。

汉朝长城还有另一个作用,便是守护丝绸之路,为旅行者提供水源 与给养。汉长城的轨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路线。每一座烽燧就像沙漠 里的岛屿和灯塔,指引着行进的方向。

沿着长城残垣西行,过酒泉至瓜州再转向西南,穿越 200 多公里长的沙漠,便是历史名城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但今天的敦煌更像是一条断头路的终点,用《史记》的说法是“不当孔道”。

‖“旧世界最长的路” 

 2000 多年前,敦煌则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进出中原王朝的门户。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或出西南的阳关。

阳关与玉门关的选址都十分讲究,占据了沙漠中最后的一处水源。 再向西便进入了令人生畏的罗布泊荒漠,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很长时 期以来,这里便是中国人的心灵边界,关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走出去, 意味着无限的遥远与无穷的凶险。但要探索未知的世界,传播文明,就必须向西穿越流沙,向东渡过大海。

敦煌向西200多公里外是一片黑戈壁。一年四季的大风席卷地面,细沙被吹走,只留下鸡蛋大小黑色的石头,像是进入了煤矿区。再向前,是一片雅丹地貌,这里已被开发为名为“魔鬼城”的景区。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险峻的土丘”。在极度干旱地区,由于大风的不断侵蚀,经亿万年演化,便将台地切割成破碎的土丘,形成千奇百怪的造型,如廊柱、如狮虎、如军舰、如城堡。人行走其中,难以分辨方向,极容易迷路。

 

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建于汉代,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穿越雅丹区,便进入了罗布泊。罗布泊的名声很大,不仅因为其神秘莫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罗布泊西北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是最艰苦路段上的一颗明珠。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便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路线。一般而言这条道路从长安出发,经过关中平原,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出玉门关、阳关,向西进入了另一个走廊地带,即罗布泊的陷落洼地、盐碱滩和沙丘。北部是库鲁塔克山,南部是库木塔克沙漠,气候十分干旱,几乎没有水源。越过白龙堆沙漠,过古罗布泊,便到了楼兰古城。从敦煌穿越罗布泊至楼兰,有400多公里路程,这是丝绸之路上最艰险的旅程。

东晋时期的求法僧法显在《佛国记》曾如此描述:“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 致那些伟大的西行者

公元前 126 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第一次带回了外部的信息与知识,将中国人的视野延伸了几千公里,不再困于传说的迷雾之中。

几乎与此同时,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对匈奴的反击战,其中以公元前 121 年的春夏战役最为重要。年仅 20 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大漠, 迂回出击,大败匈奴。浑邪王降汉,河西走廊完全为汉朝控制。汉武帝先后设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沙洲,沙洲即现在的敦煌,对四郡实行驻军屯田,移民实边。

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河西归汉,中原王朝终于拿到了进入西方世界的钥匙,丝绸之路由此正式开通。

 

 

西伯利亚斯基泰石顶墓出土的丝织品。据信来自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图案为 风鸟

西伯利亚斯基泰石顶墓出土的丝织品。据信来自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图案为 风鸟

西伯利亚斯基泰石顶墓出土的丝织品。据信来自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图案为 风鸟

 

汉代中国开辟丝绸之路的价值不仅在于拓展了交通路线。中原华夏文明由此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大大延伸了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续了这种对外交往的传统,并在唐代达到高峰。 自从通向世界之门被打开后,它再也无法被封闭。

总的来讲,中国人对于中亚地理的官方探索要晚于西方人。这一方面在于地理条件限制,从东部进入中亚要面临大漠与高山的挑战,而由西方进入难度则小得多。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袭扰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对于西部世界的了解还处于神话与传说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穆天子传》中所传递的信息。总共8 500 多字的《穆天子传》,大概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之前。书中假托周穆王西征,叙述了一次赴西方的旅行。他驾车由洛阳出发首先北上来到河套,即阴山地区,然后西行到达昆仑山, 最终抵达西王母之邦。周穆王和西王母互赠礼物,畅饮吟唱,最后依依 惜别。整个故事扑朔迷离,读来令人无限神往。

 

明万历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藏)

西王母之邦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极西之地。书中还提到了昆仑之丘、群玉之山、舂山、瑶池等地理名称。学者们对这些位置有很大争议。 一部分意见认为,昆仑之丘相当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瑶池可能是神话了的斋桑泊,位于阿尔泰山西麓哈萨克斯坦境内,西王母之邦则可能相当于希罗多德所说的阿里马斯波依人,即独目人;另一派认为,昆仑山、舂山、群玉之山都指的是现在的昆仑山位置。由于文献资料太少, 缺乏具体的证据,周穆王西行的故事只能当作传闻来看待。但这些充满了神话般的幻想,为中国人打开了窥视新奇世界的一个窗口。

第一位真正以双脚考察西方的探险家是张骞,他为汉朝人带来了更多真实的材料,《史记 · 大宛列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西方的认识水平。

 

 

西方绘画展现的 19 世纪中国蚕丝作坊

自丝绸之路开辟后,“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逐步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次次地向西行走,无异于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地理大发现。

人们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它最终形成了一种更为开阔的世界观与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促成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密切互动。它最终形成了中国人一种更为开阔的世界观与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不断发现着世界,世界也逐渐认识了中国。

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

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

人们都可以循着投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8 月 19 日,中国爱乐乐团在雅典阿迪库斯剧场举行“2015 丝绸之路巡演”最后 一场演出

 本文摘编自《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李伟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

本书亮点:

◎一部纵横1500年的中西交融史。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风物的盛宴。

◎亲历丝路,用最美的图和文,展现“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历时一年,足迹踏遍丝绸之路沿线,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现场几个角度,深度挖掘 “一带一路” 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在历史上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巨大战略意义。

◎耗时一年,行程两万公里,作者亲赴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明交融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