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夜饭的四十年变迁

周业安
2020-01-24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

无论家人身处天南海北,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尽可能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到家里团聚。

而年夜饭就是团聚的平台。但从吃的角度,似乎几千年也没啥特别大的变化,一年当中最好吃的、最好喝的,都留在了大年三十晚上,等着和家人一起分享。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品种丰富,具体内容得看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即便物质再匮乏,一个家庭也得想方设法置办点硬菜,这样才显得年夜饭的突出地位。

单从自身的经历来说,农村过去的年夜饭挺热闹的。改革开放之初,那会家里没什么钱,年夜饭的标配有红烧肉、红烧鱼、肉丸等,有时候会有红烧鸡块。猪肉是自家养的猪,通常家里会留一头过年前杀,留下一部分肉腌制起来,剩下的卖掉,换点零花钱用来还账以及过年备用。鱼是生产队统一在鱼塘捕捞分的十几条,同样也是腌制起来,后来承包制后,就从市场上买条新鲜的。鸡也是自家养的,一般都不舍得杀,留着生鸡蛋。过年是个特定日子,很多人家也会准备一只鸡,通常的做法就是红烧鸡块,或者炖一大锅鸡汤。这些就是桌子上的硬菜了。农村年夜饭的这种标配,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怎么变化。到后来生活条件变好了,物质变得丰富,家里才会尝试购买一些牛羊肉之类的食材。

有些媒体试图从年夜饭的变迁来观察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其实如果仅仅从年夜饭的食材和菜品来看,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角度并不恰当。真正适合观察的角度在食物之外,一个是喝的东西,一个是吃饭的形式。

就我们那个小山村来说,改革开放之初,年夜饭上家家户户大多喝散装酒,或者请人来家里酿制的米酒,因为没钱,就喝这些便宜的酒。后来慢慢生活变好点了,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瓶装品牌白酒,当然主要是当地品牌。

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开始挣钱养家,生活条件更好了,见的世面也多,桌上开始出现了啤酒、葡萄酒、香槟酒等不同形式的酒水饮料。等到进入2000年,物流变得发达,老百姓收入也上涨了不少,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中档品牌白酒,红酒也开始流行起来。

最近十年,变化更大,电商的发达物流已经完全铺盖小山村,购物只要上网即可,网络上各种新奇的食物和饮料开始进入年夜饭的餐桌。这个时候,酒水方面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档次明显提升,不少家庭开始购买中高档品牌白酒;二是品牌开始不分地域,只要是流行的、名气大的,都可能出现在餐桌上。

除了酒水方面的实质性变化,就餐的形式也在悄悄质变。过去的农村吃年夜饭,通常是一个家族的概念。一大家子人大年三十晚上聚餐,才叫团圆。在哪家聚餐?这个事情很有讲究。一般一个家族中,即便兄弟姐妹们分家了,只要某个家里有个最高辈份的长辈,那么年夜饭有时就会来这家过,兄弟姐妹们各自带食材和酒水,有点类似AA制。当然,也有某家邀请其他兄弟姐妹家一起来过的,这就带有请客性质。通常,家境好点的或者长子家庭做东的时候多。

这种大家族的聚会,得建立在兄弟姐妹们没有严重矛盾的前提下。假如某两个兄弟姐妹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也不会相互来往。或者也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两家邻居关系好,没有亲戚关系,也会相互约着一起过年。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各家过各家的,等年夜饭吃完,其他兄弟姐妹就经常会来长辈家坐坐,嗑嗑瓜子,聊聊天。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强,农村家庭很多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有时候就赶不回来,或者因为没挣到多少钱,捉襟见肘,不想回来。这个时候,年夜饭就不像以前那样完整了。不过,家人还是尽可能赶回来团聚,尽量不落下。

进入2000年,情形又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的普及促使年轻人口逐步定居城镇,去城里过年就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农村的年三十就不如以前那么热闹了,一些老人懒得走动,随便留在家吃点,一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慢慢消失。城里的孩子白天过来,早早地吃完年夜饭,就匆匆回到城里。年夜饭原先的意义在逐步弱化,这个时候,形式开始大于内容。

最近十来年,城镇化越来越普及,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定居城里了,到了年关,其实留在村子里的没几个人。而原先的左邻右舍在年夜饭这个问题上也不再固守传统,而是当作一个普通的聚餐来对待。有兴趣了就在家做了吃,没兴致了就去饭馆吃。

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化的加速促使年夜饭加速形式化,甚至可以说,年夜饭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我所在的小山村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缩影。

一方面,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年夜饭失去了旧有的功能,过去穷,年夜饭相当于一次全面的伙食大改善,内容远大于形式。而随着生活条件变好,过去年夜饭的内容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中随时可以实现,年夜饭的内容自然就被淡化了。所谓过年没有年味,恰恰是生活富裕的体现。

另一方面,收入提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工作时间长,休息的时间就短。年夜饭在一年中所占的分量开始下降。过去工作强度不大,一到冬季,小山村的人都是休闲状态,天天盼着过年。现在能工作的都在努力打拼,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过年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休假而已。这也是导致年味少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为了提高聚餐效率,干脆下馆子,这种聚餐实际上和平时的聚餐没什么区别。如果说有本质区别的话,就是年夜饭这种特定形式。年夜饭作为团聚的符号,是大家聚在一起的理由。可以邀请比较亲密的亲朋好友一起在餐馆吃年夜饭,小家的团员最终演化为亲朋好友的感情聚集,这是团员的外溢,从小家溢出到大家,从大家溢出到社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年夜饭其实不是年味少了,而是市场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人情味的表征形式发生了质变,人们走出乡土社会的狭小圈子,融入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新的年夜饭形式就是这种社会化扩展的结果。年夜饭的形式无论怎么变化,依旧代表了那抹不去的乡土社会的特有情怀。

无论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是工作强度的提高,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对村民来说,有挣钱的机会比什么都强。过去穷怕了,现在有改善境况的机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都特别珍惜。理解了这种心态,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变迁。否则,都是无病呻吟。年味少了,并不等于亲情弱化,邻里淡漠,恰恰相反,乡土社会的特有情怀以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年夜饭形式的变迁就是这种不同展示框架的体现。从年夜饭中寻找中国社会的变化,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懂。

(作者周业安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