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人为何痴迷“封神”IP?
原创 毒眸编辑部 毒眸
文 | 柯桑
编辑 | 江宇琦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名叫许仲琳的读书人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出嫁时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小女儿心生埋怨,老父亲不忍亲姐妹之间心生芥蒂,只得苦思冥想解决办法。
一天,许仲琳闲来翻书,读到讲述殷商历史的《尚书·周书》中有一句话,颇为触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你们不管是神还是人,都要站到我这一边)。这是武王伐纣途中,用来笼络军心的一句口号,这种“以神之名、号令天下”的豪气,给了许仲琳灵感,他当即提笔写下《封神演义》,当作小女儿的陪嫁。
没曾想,小女儿的丈夫颇有经商头脑,他透过《封神演义》中虚实掩映的神话世界,看到了一线商机,于是组织团队将书稿印刷成册,一经发售便遭遇抢购,更由此积累了一大笔财富。这是《封神演义》由来的诸多说法之一,虽然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可以窥见的是,藉由“武王伐纣”这段历史所创作的“封神”故事,经过神话、宗教的包装渲染,在中国民间的号召力和商业层面的想象力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注定。
更叫人没想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虽然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号召力并没有因此而衰减,反倒是越发强大。人们对于“封神”的开发,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卖书,而是诞生了更多的玩法和更加丰富的逻辑。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通过豆瓣检索发现,从1927年内地第一部影视化改编的“封神”作品《杨戬梅山收七怪》问世到今天,与“封神”有关的影视作品多达50余部。其中,已知的真人电影及电视剧超过38部、动画12部。
而就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狂砍50亿票房,则再度将“封神”IP改编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光是2020年内,就有即将于春节档登陆大银幕的《姜子牙》、追光动画出品的《新封神:哪吒重生》、北京文化筹备了5年的《封神三部曲》等多部热门作品问世,此外亦有“封神宇宙”杨戬篇的故事正在筹备。对于这些即将问世的新作,观众们报以了极高的期待——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尽管截至目前《姜子牙》在大年初一的排片占比仅以13.3%排名当日第四,但是预售票房已经达到了1668万,票房占比10.2%、排名当日第二,要高出很多明星云集的热门电影,足见“封神”系列的市场号召力。
当然,“封神”IP所具备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银幕。日前彩条屋正式发布了“敖丙”衍生漫画,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也曾公开对外表示,针对“封神系列”的规划不止电影,“还包括电视剧、综艺、主题乐园、实景娱乐、游戏授权等全产业链项目打造。”
“封神”传说由商、周源起,迄今已有3800年历史,依然经久不衰。由文字价值到今天的产业价值,也走过了400余年,这个IP究竟为何能够历久弥新、始终为中国观众所追捧,到底是怎样的特质令中国观众、市场对其如此痴狂?
封神IP历久弥新“封神”的故事能被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喜爱,与之思想内核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际上,《封神演义》本身在思想意识层面并不“统一”:一方面推崇“反抗暴政”的古代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又鼓吹“君权神授”。正如《封神榜艺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封神演义》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文化现象,不是某个文人独立完成,而是属于民族的意识和心理。它由平话、写定到鼓词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具有史诗的性质”。
“封神”IP的发展亦是如此,从传说到今天,经历了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期间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思想意识的影响,“封神”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而恰恰是这种“不自洽”,让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精神慰藉。
“姜子牙斩将封神”的故事,最早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到元刊《武王伐纣平话》,故事和人物才逐渐积累成型。《武王伐纣平话》分为上、中、下三卷,原是宋代说话人的旧蓝本,经元代说话人补充修订,最终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武王伐纣平话》在古代,文艺作品在往往会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宋朝尊崇“程朱理学”为主要的哲学思想,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儒学向来推崇“天命论”。这也就不难理解,充满着“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的天命观的“封神”,为何会最早在宋代后才出现文字记载。
但同样在这一时期,陆续有人提出“非君思想”,让反抗父权、君权的种子开始萌芽。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这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封神”当中的“反叛精神”恰恰迎合了这一思潮。
历史上,商、周是两个部族,没有明确的君臣关系,不过许多“封神”故事的作者把武王伐纣处理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举,姜子牙更是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因此这些都被后来者视为封建社会里的农民起义的理论根据之一。包括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也进一步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
哪吒剔骨还肉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列国志传》,集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封神”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封神演义》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诞生的,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加入了大量的宗教色彩的描述。
《封神演义》从开头至第三十回,除去哪吒部分章回之外,几乎全根据平话内容加以扩充编写,自第三十一回起,专写“三教佥押封神榜”和“三十六路伐西岐”的神怪故事,共写了五十七个章回。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宿命论调,虽然在现在看来是思想倒退,但是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吻合了明代中后叶归神思潮泛滥。
进入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得“反抗”也不再是“封神”唯一主题,“封神”作品的内涵也更加丰富。1990年版本的《封神榜》主要着眼展现王权更迭和诸仙混战的两大主线故事,古希腊美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是中国影视史上“封神”作品风格的一次重要美学转变。
1990年版本的《封神榜》的美术风格到了2001年, TVB版《封神榜》相较原著更是有了巨大改动,在故事的主线之外强化了亲情与爱情的刻画,殷十娘与哪吒的母子情深成为重头戏;2006年的《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和2009年的续集《封神榜之武王伐纣》分别由范冰冰和林心如主演,主要着眼于妲己与纣王之间爱恨交织的感情线;2019年播出罗晋主演的《封神演义》,则更加注重杨戬的人物成长……新世纪以来,多部热门“封神”作品的主题都和观众关心的思想内核有密切关联。
2019年罗晋主演的《封神演义》如今风头正盛的“封神宇宙”,更证明了“与时俱进”正是“封神”IP历久弥新的重要动力来源。
去年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最为广为人知的口号便是那句极富个性、很容易和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即将上映的《姜子牙》,从预告片公开的信息,也能看出姜子牙不再是“天命论”的执行者,而是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在抉择面前一句“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展现出了符合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主动性。
即将上映的《姜子牙》人物形象与时俱进除了故事层面,“封神”在艺术上的成功,还表现在塑造了丰富的角色形象。
根据统计,《封神演义》当中有超过120个神话人物角色,一些重点角色甚至有超过十万字的小传,拥有着极强的辨识度。比如“三头六臂”的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胁生双翅的雷震子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飞翔、长了第三只眼睛的杨戬救母劈山、大器晚成的姜子牙代替师父主持封神榜……
救母劈山的杨戬他们身上符号性的特点,不仅让读者印象深刻,同时也为影视化的呈现提供了基础。以此来对标国外“超英宇宙”中的角色,其辨识度也是与形象及故事紧密联系。比如信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蜘蛛侠、生于巨富之家并乐于用财力去打击犯罪与邪恶势力的蝙蝠侠和钢铁侠、极具悲剧色彩的金刚狼……都是非常具有闪光点和特质的人物。
不过和多元化的美漫英雄故事相比,《封神演义》内容设计本身并不够凝练,遵循“升级打怪”的模式,故事铺叙多有重复。而面对角色的更是聚集中刻画其法宝、神通,忽略了人性的表达。对此,《封神榜艺术价值》一文中就中指出:“名目繁多的法宝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性,写人性时也有夸张和绝对化的倾向,有个性的人物也未能从一而终,书中多数人缺乏现实生活基础。”
这样的人物和文本设定,放在“武王伐纣”整体的故事逻辑当中自然是成立的,但是各自却很难成为一个好故事。因此决定这一IP衍生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人物自身特质的衍变上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为“封神”当中的人物形象,加入了贴近当下的解读,他们本身所承载的特质也变得复杂起来。
以“哪吒”为例,迄今为止其单独影视作品多达数十个,影响力最广的包括1979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彼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百废待兴。这一时期的哪吒也从一个单纯的“熊孩子”,开始背负上了强烈的反叛情绪,还被刻画成了一个悲情英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广泛共鸣。这部作品甚至作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片上映,当哪吒化身莲花重生之时,也赋予的观众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哪吒闹海》《哪吒闹海》当中哪吒形象深入人心,随着在时代和受众的变化更迭,哪吒还是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诠释。2003年在央视推出的动画片《哪吒传奇》里,原本《封神演义》中只有三个章回的体量的哪吒故事被扩充到52集,不仅重新架构了故事,还增加了不少新人物,最终呈现出了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史。
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哪吒的形象又再度打破以往形象的存在,开始具备网感,最典型的代表要数国漫《十万个冷笑话》里的“金刚芭比”。这个带有明显恶搞性质的哪吒瞄准了经历互联网时代变革的90后群体,借势吐槽和解构风气盛行,让经典贴合当下语境,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十万个冷笑话》里的“金刚芭比”除了哪吒,姜子牙、杨戬等核心人物的影视形象同样在随着观众的喜好发生更迭。
姜子牙在《封神演义》当中称得上是一个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集“高、大、全”特点为一身的形象。最开始的影视作品中,姜子牙定位也是“一代贤相”,比如1990年《封神榜》中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只片面刻画了他的优点,很容易与当代观众产生距离感。
《封神榜》中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因此,在后续改编过程中,很多作品都选择给姜子牙这注入一些“烟火气”。2001年TVB电视剧《封神榜之忠义乾坤》中余子明饰演姜子牙就多了风趣幽默的一面;电视剧《封神》于和伟饰演的姜子牙,又丰富了很多惧内的设计、木讷谦和的特点,避免了形象失真。
相比之下,杨戬影视形象则经历了一个“两极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杨戬同样也是“高大全”的形象,不仅神威显赫而且正直仁义。但是随着1999年《宝莲灯》动画的推出,杨戬的形象开始“黑化”,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也在很多相关的内容里成了大反派。
《宝莲灯》1999年动画版的杨戬人物形象刻画的与时俱进,既能满足不同时代观众的需求,也能通过人物形象的丰富、合理,让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封神”IP未来还有怎样的可能?“封神”IP能够备受中国民众喜爱,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神话气质与相对完善、成熟的背景体系。
尽管作为很多影视化作品的蓝本,《封神演义》在内容上有不足,但不得不承认它在艺术层面,第一次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神魔世界,交代了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上古神话之后中国神话的走向,使历来杂乱无章的仙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上层为仙道,中层为神道,下层为人道。
基于这一系统的体系,加上“封神”现实的根基——其故事背景和“人”的角色体系都有历史可考,既不像《三国演义》大致以真实历史加以演绎,也不像《西游记》更多出于虚构,而是把历史与神话、宗教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最终的历史神话故事,故该IP在当今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更容易落地。
神话题材更倾向于合家欢气质,其中涉猎元素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观影人群的需求——在此之前,涉及神话元素的电影包括最早的《画皮》系列、《狄仁杰》系列、《捉妖记》系列都曾取得过上佳的票房成绩。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历史积累,期间神话传说也十分丰富,当代中国人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脱胎而来,本身基因当中就对神话题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也让“封神”IP更具有延展性。
将于2020年上映的《封神三部曲》也正因为“封神”IP的这一系列特质,加上其不断丰富的故事内核和人物形象,不仅使人思考,从文字再到影视和动画,“封神”IP的未来还会有怎样的衍变可能?
实际上,伴随着实景娱乐行业的壮大,已经有很多资本看重了“封神”所具备的线下娱乐潜质。陕西岐山作为“武王伐纣”起点,已经在当地开放商的资本加持下,推出实景乐园“封神乐园”、实景演出《封神演义》。其中《封神演义·炫战》场地可容纳1500人、票价160元,一场下来能够营收24万人民币,当前已经形成常态化演出,而这只是线下娱乐的冰山一角,未来随着衍生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线下产值将十分可观。
《封神演义·炫战》而在内容层面,“封神”IP可供延展的空间也绝不止已有的影视、动画和漫画等传统内容形式。去年6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举办“《封神演义》的跨领域性与明清华人通俗文化”系列讲座上,华人文化主体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卫易萱就曾提出,《封神演义》影响了中国说唱文学的发展。
以“电音三太子”为例,就是由衍生自《封神演义》的台湾传统的民俗艺阵“三太子表演”结合电音发展而来的表演形式,是新兴次文化代表。电音三太子会咬着奶嘴,随着电音跳舞,骑着改装摩托车行进,去除了神明信仰的神圣性与仪式性,提出了新电子音乐的概念。
电音三太子仅就目前而言,“封神”IP开发程度尚浅,整体产业价值尚无法估算,但以另一大国民神话IP《西游记》为参照,可以窥见“封神”的市场空间。2015年,在由中国西游记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中心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保守估计《西游记》十年内的产值将远超过万亿。由此可见,“封神”未来产业价值也将相当可观。
原标题:《中国人为何痴迷“封神”I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