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沟沟里“飞来”一列火车?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1月9日夜,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管委会新南村寂静寒冷,积雪的山头泛着白光。经历了一天的跋山涉水、实地探访后,我们围坐在脱贫村民薛小旦家中的火炉旁,听村民和扶贫干部讲他们的故事。
寒冬腊月,铁路扶贫干部奔波在栾川的山间地头。梁 展 摄栾川县地处伏牛山腹地,2010年被国务院列入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定点帮扶栾川脱贫。自结对帮扶以来,铁路部门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医疗、党建、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累计向栾川县投入直接和间接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4个,直接受益群众达7万余人。
外面飘着小雪,屋里一开始温度有点低,大家七嘴八舌,口中的哈气在窗户上凝成霜。不知不觉聊到深夜,薛小旦不时往炉中添木柴。火炉中噼啪作响,让人忘记了腊月的寒意。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在小屋里回荡。有他们在,我们就多了主心骨,工作起来心里特踏实。薛小旦主人薛小旦的家是一座二层小楼。一层自己住,二层做农家旅馆。从屋内往窗外看,路对面的伊河岸边静卧着一列绿皮火车,信号灯闪烁,站牌上写着“新南”。这并不是一座真正的火车站,这是铁路部门援建的扶贫新型旅游项目“铁路小镇”。
“铁路部门给我们铺上了钢轨,拉来了火车,建起了铁路小镇,还支援我们盖起了农家旅馆。”薛小旦说,“扶贫干部还送我们到县城学厨艺。如今我们有了铁路小镇,有了新房子,还有了手艺,生活再也不用愁了。”
薛小旦穿着整洁大方,家里沙发、电视一应俱全,并没有当初贫困户的样子。她告诉我们,从前可不是这样的。新南村是一个迁移村。村民都是从深山里搬出来的。村子的旧址是河边的荒地,村民称作“乱石滩”。刚搬下来的时候,这里只有村民自建的简陋的平房。
铁路部门根据栾川的自然环境,确立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帮扶思路。然而一开始,丰满的理想遇上了骨感的现实。村民们讲述自己和扶贫干部的故事贺双丽家改造前改造后第一次接待游客“如果不是王主任的帮助,我们可能还在外面打工呢!”新南村村民贺双丽告诉我们。王主任叫王延辉,是一名铁路扶贫干部,2018年4月来到栾川县从事扶贫工作。他到新南村不久,就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建设农家宾馆。新南村党支部书记王朝介绍,改造农家宾馆时,村里协调贷款,铁路单位为每户补贴3万元,但村民怕赔钱、怕背债、怕没有游客来,都不想建。“刚开始,一接到王主任的电话就发愁。”贺双丽说,“那时,我是真不愿意干呀。”后来,她回到村里,看到村里环境大大改变,再加上看了旅游产业规划以及帮扶计划后,心理才慢慢转变过来。
2019年,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贺双丽拿出夫妻两人打工挣的钱,加上铁路的帮扶资金,又找王延辉借了1万元装修款,在原址上翻盖了一栋两层小楼,建了3间具备接待条件的客房,并赶在当年旅游旺季投入使用。“我家已经赚了2万多元。”贺双丽满脸是笑。如今,新南村建起了89户农家宾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24户430人,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15户414人。
一墙之隔,新旧房子对比“有他们在,我们就多了主心骨,工作起来心里特踏实。”王朝介绍。原来贫困村不知道路怎么走,现在路越走越亮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铁路扶贫干部的优良作风。
“我感受最深的是,铁路把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栾川落了地生了根,只要是承诺了的事,全部兑现,一抓到底。”在重渡沟检查工作的栾川县委副书记赵红艺这天晚上也来到了新南村,“老周、王延辉、史俊兰、李治杰、李会周、王永建、张向阳、王磊……一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铁路扶贫干部的优良作风。”
赵红艺说起铁路扶贫干部的名字如数家珍。他口中的老周叫周胜展,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12月份派驻栾川的挂职副县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调研贫困村现状、谋划扶贫项目、跑资金、盯落实……初到栾川,周胜展常常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他除了负责铁路对口帮扶、协助县长分管全县扶贫开发和农村农业工作外,还包保着5个自然村,每周至少要在村里住两天。两年多来,他结下了一大批“穷亲戚”。
“村民们惊讶于他能叫出好多老乡的名字。慢慢地,大家见了他也会主动打招呼。”重渡沟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志钦说。
脚上的泥土多了,离百姓的心就近了;把老百姓的炕头坐热了,也就把老百姓的心焐热了。在栾川工作忙,与家人聚少离多,2019年,周胜展动员在洛阳教书的爱人到栾川支教。“我想让她近距离感受一下我工作有多忙,也了解了解扶贫工作多么有价值。”周胜展说。“即使爱人来了,他们也是各吃各的工作餐,难得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张志钦接过了话头。
“让李治杰说说建设铁路小镇的事吧。把火车拉进山沟沟不容易。”周胜展不愿大家多说自己。李治杰是铁路小镇建设项目的负责人。重渡沟的干部告诉我们,无论是拆装、运输,还是对位、安放,事无巨细,李治杰都要亲力亲为。去年12月,他差不多天天忙到半夜。其间,李治杰的老父亲癌症晚期,直至医生告知最后时限后,他才请假回家。老父亲看到他,只说了一句“你回来了”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李治杰说起这段往事,几度哽咽。这个平时坚强的人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不让我们看到他的泪水。
他们把我们当成了亲人,大家都舍不得他们走。
离新南村半个小时车程的潭头镇大王庙村,刚刚建成了饮水工程。白天我们在大王庙村陈便生家里时,打开新安装的水龙头,一股清水哗哗流出。“吃水不忘挖井人,铁路就是我们的挖井人。”陈便生说。去年,陈便生的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是栾川的唯一。“这饮水工程是王书记在时修建的。我儿子上北京读书,王书记还在北京请他吃饭呢。”陈便生说。陈便生口中的王书记叫王勤,是国铁集团2017年10月派驻大王庙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8月,王勤光荣退休,国铁集团派来了新的驻村第一书记史俊兰。或许是为了交好接力棒,又或许是太留恋这方土地,王勤直到10月份才离开了这片热土。
“他们把我们当成了亲人,大家都舍不得他们走。”村党支部书记杨国锋告诉我们,2017年,国铁集团投入50万元帮扶资金,在大王庙村实施驴养殖项目。起初,贫困户对养驴没有热情。王勤一方面尽力争取镇政府的支持,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将养驴场划归合作社所有;另一方面创新养殖方法,让每户贫困户认领一头驴,由养驴场集中饲养,贫困户参与分红。如今,已有53户贫困户参与驴养殖项目。2018年,国铁集团追加投入5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扩大养殖场规模。“毛驴呀,那可是他的宝贝呢。”铁路扶贫干部王永建介绍,去年初的几场大雪,把通往村部的水管冻坏了。没有水吃的王书记把地上的积雪铲到锅里烧开了做饭、洗脸。生活条件的艰苦在他心里不算啥,驴在他心里最重要。看到雨雪天气,他就急匆匆地往两公里外的驴场赶,看驴舍挡风不、漏雨没有,驴冻着没有……
“驻村干部把村里当成了家。”杨国锋说。史俊兰赴任时,把自己的私家车从北京开到了工作地,王永建长期用私家车给村里办事。大王庙村村民有做红薯粉条的习惯。史俊兰到村后,在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的同时,也成为粉条的代言人,她的小轿车也成了装载、发运粉条的“快巴”。
扶贫干部来来去去,精神却一脉相承。乡亲们舍不得铁路,铁路也放不下乡亲们。铁路给栾川带来了火车,带来了项目,更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认知,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能力。栾川县留下了永不消失的铁路印记。窗外的绿皮火车映衬着白色的群山,屋里的炉火越烧越旺。大家越说越高兴,越说越热乎。
2019年栾川已经成功脱贫
2020年
栾川继续奔跑在幸福的路上
文字:汪铭 肖培清 陈亮
图片:金炫美 梁展 罗挺
原标题:《山沟沟里“飞来”一列火车?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