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丨摸清长江、渤海排污口,告别“边污染边治理”
日前,从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传出消息,生态环境部已全面完成长江流域2.4万公里岸线、环渤海3600公里岸线及沿岸2公里区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其中,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渤海入海排污口近1.9万个,与之前地方掌握的排污口数量相比,分别增加约30倍和25倍。
根据之前媒体报道,环保部门对于长江、渤海排污口的排查,可谓规模空前,动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空中有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地面有专人逐一现场核查,撒下天罗地网,每个疑似点位,是否属于排污口,是什么性质的排污口,污染来源是什么,都一一记录在案,确保“有口皆查、应查尽查”。
小小排污口,如今走上了环保攻坚的最前线,当然其来有自。
排污口虽小,数量却不小,它们堪称江河湖海污染治理的关键。道理其实很简单,污染的治理,首先要摸清的是“底数”,而连通水域和陆地的排污口,正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底数”。必须摸清了这一底数,治理措施的制定才能有的放矢,属地监管责任的才能真正落地。
一直以来,无论长江还是渤海,从国家到地方,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污染的治理。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效果,但总体上,污染的情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居不下,一些重点海(流)域环境质量不仅难以根本扭转,常常陷入污染和治理的反复。
究其原因,与排污口“底数”不清有莫大关系。从此次排查的结果看,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渤海入海排污口近1.9万个,与之前地方掌握的排污口数量相比,分别增加约30倍和25倍。这就是说,此前无论长江还是渤海,绝大部分排污口基本处于隐身或者无主的状态,一边花大力气治污,一边排污却处于失控的状态,如此“边污染边治理”,也难怪水质始终难以全面改善。
这不只是长江或渤海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水污染的治理,普遍存在着类似的尴尬,那就是重视末端的治理,忽视前段的基础性调查和统计。一些治污行动或工程因此总是仓促上马,虽然看似大阵仗,糜费资金更是无数,但往往总是事倍功半。
治污,其实是个精细活。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不仅要清楚污染物是什么,更要清楚污染的来源是什么。一个水域,每一个排污口,有多少个排污口,它们的排放状况又是如何,必须是一本明白账。环保部门不能等到民众举报或者污染事件发生后,才恍然大悟发现某个排污口的“潜伏”,而应事先做足功夫,为每一个排污口建立详细的档案,开展监测溯源,制定整治方案,严把污染的入口关。
长江、渤海排污口终于摸清,总数近8万个排污口,未来该怎么办?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公布相关排污口名录,以及每一个排污口的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责任方。而长江、渤海排污口的排查,也应成为中国未来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示范。治污攻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摸清排污口数量以及污染源家底,告别“边污染边治理”,如此才能走出无休无止的治污拉锯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