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人在日本③|华人经营者如何构建社会网络

南京大学“中国人在日本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状况调查”科考队
2020-01-26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于2018年牵头启动了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中国人在海外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状况系列调查”。高校教师带队,与本科生一道走出国门,每年前往不同国家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团队通过观察与访谈的方式走进具有代表性的华人社区,力图阐释华人在海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2018年,项目组调研在韩国生活的中国人。2019年项目又选择日本东京都丰岛区的池袋华人社区开启第二次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近两周,研究团队共完成了对30位池袋华人经营者的深度访谈。澎湃研究所从社区形成历史、身份认同、社会网络建构以及家庭关系四个角度整理了此次调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华人的生存图鉴。

日本移民局数据所最新的数据显示,当前在日中国人(未入日籍)的数量已达70多万,约占在日外国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还有十几万未计入统计数字的已归化华侨。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国人生活在东京及其周围的“首都圈”区域。

这些华人在日本社会是否融入了当地社会并建立起与当地人之间的互动?长期浸润在日本文化的环境中,对其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初到日本的中国人往往面临着多方面的适应问题,池袋因为交通便利、房租低廉,成为诸多华人赴日后的落脚地。

在传统的华人聚居区,同乡会对华人移民的社会适应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在被认为是东京新兴“中国城”的池袋,同乡互助机制起的作用似乎很有限。根据调研访谈,我们了解到,虽然池袋也有若干同乡会,但大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对其求职立业的作用也不大。

“这些会太多了,很乱。”“大家互帮互助,有时候就出来聚聚,然后解解思乡之愁这种感觉,还没有说把它变成商业化。”“同乡会还是老一代或者上一代的移民为主,存在一定的代沟。”类似的表述我们在访谈中听到了不少。

走在池袋的街道上,你会看到各类华人商铺,中华料理店、中国超市、美容院、理发店、棋牌吧……在以机构为基础的互助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池袋华人经营者是如何获取社会支持并融入日本社会的?

池袋夜景。本文图片均由南京大学“中国人在日本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状况调查”科考队提供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将调研的目光锁定在了池袋华人经营者建构社会网络、创立事业并融入社会的生命历程。我们发现,华人经营者社会网络的特征和社会融入的程度与其移民经历及所选择的行业有很大关系。

初到日本:疏离与融入

社会网络受到区域文化、共同价值观和群体信任的约束,它甚至决定了来自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地区生存的移民群体在完成跨国移民社会空间构建时千差万别的路径。但是,无论移民网络及其构建呈现何种特质,现有的研究均表明,移民网络的存在对进入跨国社会并且在族裔聚集区站稳脚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性支持和帮助。

2007年,14岁的Z先生追随六七年前出国打工的父母来到日本,开始接受当地的中学教育,然而,这并未成为他融入日本社会的起点。他坦言,由于语言不通且对学习日语没有热情,他不仅成绩长期垫底,与日本同学也基本没有任何交流。

中学毕业后,19岁的他在建筑工地打了五年工,后听取叔叔的建议进入大学,选择修读收入前景不错的建筑设计。但在毕业后,他发现自己难以涉足日本的建筑行业。打工几次后,他选择接手父母的餐馆,仅围绕着华人构建社交网络,与日本人之间只存在商业上的联系。

Z先生作为第二代移民或许是幸运的,“先驱型”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继承父母的产业的选项,这一优势有助于他们在日本立足。反之,初代移民在早期的移民经历中会遭遇更多困难。

目前在池袋开韩式烤肉店的Y先生初到日本时语言不通、无人接济,他和爱人只能硬着头皮摸索,依靠中国室友传授的基本生活常识和技能,才逐渐适应了日本的环境。他告诉我们,初到日本打工时,热心的中国店长给了他极大的帮助,一句一句教他日语,使他的日语水平在打工时逐渐提高。

打工五年半后,Y先生遇到了一位做餐饮生意的中国朋友,两人合伙开了现在的烤肉店。

移民日本多年,Y先生没有太多日本朋友,反而与同样是异乡人的尼泊尔人和越南人建立了友谊。在他的认知中,与日本人交朋友并不容易。“日本人轻易没有朋友,如果有朋友就是一辈子的朋友。”现在的他,虽然逐渐适应了在日本的生活,但几乎不参加日本的活动,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

池袋华人的社会网络构建很大程度上与早期移民经历相关,而他们适应及融入日本社会的情况又与日语的掌握程度高度相关。初到池袋时,日语基础好、主动学习日语、或有机会接触日语环境的华人,其社会网络更有可能延伸到日本主流社会;反之,其社会网络可能仅局限在中国人圈子中,很难与日本主流社会有充分的交流。

除了语言掌握的程度之外,社会网络的构建还取决于华人经营者融入日本社会的个人意愿。如上文提到的Y先生,虽然日语水平较高,但与日本人进行深入交往的意愿并不高。当然,在池袋的华人经营者当中,也不缺乏积极融入日本社会的。这样的华人经营者往往将自己看作日本社会的一员,对日本社会有更深刻的观察和思考。除了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打拼之外,他们还为改善中国人在日本人眼中的形象而努力。

2005年,在国内做厨师的K先生持技能签证赴日打工。日本的工作强度大,老板“会把一个人掰成八瓣使”,但他坚持了下来。对他来说,在池袋打工就和在国内工作一样,到处都是中国人,但卫生条件却更加脏、乱、差。

他发现,池袋中国人的一些不文明和违法现象损害了华人移民在日本人眼中的形象,甚至使“中国人”成为一个贬义词。于是,在开店十年后,K先生和二十多位老乡成立了黑龙江省同乡会,致力于为中国人和日本人服务,在社区捡垃圾、打扫卫生等,努力改善中国人的社会形象。

对于中国人身份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驱使身在异国的他们自发成立组织,开展志愿活动,而这些活动亦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日本社会。

行业抉择:依附与闯荡

“开店你也是下游啊,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人分三六九等,当你觉得好的时候,比你好的人太多了。”当被问及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时,Z先生这样感慨。一般人眼里,自己开店,当了“老板”,怎么说也是“混得不错”了。但在Z先生看来,在竞争激烈的池袋商圈,更强者比比皆是。

在池袋华人经营者中,像Z先生这样经营中小规模产业的不在少数,形形色色的美容院和中餐馆更是其中的典型。24位受访者中,大约一半人明确表示,他们创业过程中得到了亲友的帮助。有的人是在亲友的帮助下来到日本,有的则是与几位友人在东京合作创业。

我们可以从资源获得的角度将池袋华人经营者所从事的行业划分为“内向型行业”与“外向型行业”。其中“内向型行业”指的是从业者不需要与当地社会建立过多联系、只需遵守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便能维系的行业,如餐饮、美容等;“外向型行业”指的是从业者需要与当地社会建立联系、不断交换信息和资源才能维系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子商务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获得亲友帮助的受访者所经营的产业基本都属于“内向型行业”,而没有明确表示获得亲友帮助,或坦言“靠自己”的经营者,多数集中于“外向型行业”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因为“亲友帮助”限制了人们的行动范围,而是“外向型行业”的经营者不像“内向型行业”那样比较容易在朋友的帮助下立足

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内向型行业”的入门门槛比较低,不需要对日本社会的动向有充分的把握,甚至对日语能力也没有太多要求。对于初次创业的移民来说,其资质能力方面不足以经营“外向型行业”,由朋友邀请其进入“内向型行业”是比较有把握的。

第二,“内向型行业”多是一些中小规模行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客人和回头客,经营者的社会网络比较简单,可以把国内的社会网络平移过来。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遵守当地习俗和法律,他们就可以在当地生存。

在移民研究者许中波、王媛眼中,面向华人群体内部的行业,在发挥新移民保护功能、维系族群形态的同时,也延缓了移民同化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诸如中华料理店的经营者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与日本社会的联结体现出低嵌入性的特征。

在被问及平时接触的是中国人多还是日本人多时,Z先生说:“全是中国人,老板中国人,员工中国人,来的客人中国人,没有语言障碍,除非出去办事……(日语)学不进去。反正不会的就找人翻一翻。”

当然,池袋也不乏有志闯荡的中国人,即使在异乡,即使独自一人,也想尝试人生的其他可能。

W先生当年考虑到自身并不十分宽裕的家庭经济条件,选择了费用相对较低的日本实现自己的留学梦。起初,他想在陌生的他乡寻找一种熟悉的感觉,因而选择了在华人圈内的工作。后来,考虑到母亲在国内殷切的期盼,W先生还是毅然辞去工作,转而在日语社会中求职。

屡遭拒绝后,终于有一家公司录用了他,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大学毕业后,凭着流利的日语,W先生通过创业先后成功进军房地产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勇于闯荡的人都能站上社会金字塔的尖端,失败者很少被人记住。不过,选择面向日本主流社会的行业,确实给了W先生更好的契机。他坦言,自己也有留学生朋友,但更多的朋友是在创业的时候认识的。

W先生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与他在经营中不断扩大的社会网络,尤其是扎根于日本主流社会的网络,的确有很大关系。

难道一个小小的行业选择,真的决定了一个人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们目前的调研难以给出确切答案,但我们确实看到,行业的需要塑造了华人经营者的社会网络形态,社会网络本身又影响着他们的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

科考队成员清晨前往池袋

结语

早有学者指出,个人的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持和发挥作用。通过饮食社交、日常生活中的闲谈、人情机制等方式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提供信息和人情两种重要资源,从而影响人们的职业地位获得。

通过对池袋的走访我们发现,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池袋华人经营者立足日本社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异文化社会中的华人聚集地,华人移民获得了情感归属。

这一归属感一方面帮助华人顺利地适应当地环境,但另一方面也往往成为华人更全面、深度融入日本社会的阻碍。几乎所有接受我们访问的华人经营者都认为,他们无法与日本人成为知心朋友。

池袋也不乏能够顺利融入日本社会的华人经营者。他们熟练掌握日语,了解日本风俗,关心中日两国社会,在中日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和日本都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都怀揣改善中日关系、提升中国形象的责任。相信在未来,他们将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本文由章抒文、冯茗铭、万书瑶执笔,整理自冯茗铭、松川夏织、万书瑶、徐丽娟、章抒文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马一鸣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